第8话
人亦有言,日月如征。安得促席,説彼平生。
第八话我们采访了雕塑系2015级研究生丁立卓。
《殇》2015年
《殇》2015年 现场
《殇》2015年 细节局部
Q:熟悉学长,应该是从15年毕业季时雕塑系大门口,抬头即见的那张大手,仔细去看,手上的各种细节被学长处理的活灵活现。这次创作是有什么契机吗?
A:是的,这件作品是我本科毕业时的创作。当时手玩火药被烧伤,我将这个事件通过超写实雕塑的手法表达出来,将手放大至3.6m高,通过巨大的尺寸来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当时只是单纯的想用这种手法记录下来,没曾想以后的创作之路,便和这种记录产生了连续的瓜葛。
Q:对,正是雕塑这种物质存在性,给予我们可触可测的机会,更是视觉的另一种延伸。
《耄耋》2018年
《耄耋》2018年
《耄耋》2018年 局部
《耄耋》2018年 局部
《耄耋》2018年 局部
Q:《耄耋》这个作品沿袭了本科毕业创作中的那种细节处理,现场观感更是让人触手可及,应该是寄予了更深的情感吧?
A:此作品是我爷爷过完80岁大寿后,我有感而发。他虽年事已高,但精神气依然旺盛,身体健康,我在这里采用了超写实手法,在处理雕塑造型的时候将其面部加以归纳概括:其毛发采用铁丝植毛的办法,观众在近距离观察时经常会有与铁丝接触的互动,增强雕塑的震撼力,眼睛处理用毛线丝处理更显视觉冲击。通过这件作品,我得以抒发对爷爷的敬爱之情。
Q:《耄耋》作品的材质本就具有不衰的特性,但因了你注入的情感的力量,时光仿佛又赋予其更大的可能性。
《三》2018年
Q:可见雕塑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已然成了你的一种记录习惯,通过这样一种话语,沉淀或早或晚的情绪。我们通过作品去记录,去释怀,去再现我们的既定存在。
A:是的,《三》这件作品也是这样,是我做的我爷爷和我奶奶还有我自己。同样是采用超写实手法,形式为浮雕,在眼球处理采用红毛线丝,表现力较强。创作手法一致,情感延续一致。
《无隅》2018年
《无隅》2018年
《无隅》2018年
《无隅》2018年
《无隅》2018年
Q:《无隅》这个系列开始有了转变,之前的内容都与人物有关,这一系列的抽象是否具有情感的暗示,是否对创作之路或生活有其他的感悟?
A:“无隅”一词来源于《老子》一书中“大方无隅”,即最方正的就是没有棱角,大自然的美丽与伟大让人类一直想模仿借鉴,渐渐这种行为逐渐形成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品味,《无隅》这件作品象征着和谐稳定,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此作品融入现代化的都市,造型柔润,能很好的与观众产生互动,具有很强亲和力。
Q:《无隅》这种柔和,同样也是生活给予我们的礼物吧。
A:“无隅”。我相信一种精神的存在,我希望通过这些作品,暗示,或者引申,某种情感内涵。
《偃憩》
Q:《偃憩》应该算是对雕塑的又一种尝试,我们发现你的作品都和生活息息相关,生存实在成了你创作路上的经验。
A:个人认为生活是我作品情感的始发地,因为存在,所以显得真实。这件作品是在湖南雪峰山一个乡村做的乡村雕塑,我将乡村中常见的家具盖上瓦片,寓意安详,通过作品来展现乡村中事物的祥和稳定。
艺术简历:
丁立卓
丁立卓,1992年5月生于湖南省怀化市,1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现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就读,师从湖美雕塑系主任张松涛教授。
作品展览
2015《殇》湖北美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展
2015《殇》“千里之行”全国优秀毕业作品展
2015《殇》曾竹韶奖学金入围展
2015《殇》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艺术双年展 新锐奖 上海市政府收藏
2015《殇》第二届湖北省青年雕塑展 十佳作品
2015《殇》获昙华林奖学金
2016《游弋》深圳坪山雕塑展
2016《古佛的前世今生》青岛全国优秀水彩雕塑联展
2016《游弋》昙华林十周年回顾展
2016获得学院奖学金一等奖
2016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7《古佛的前世今生》湖北美院第四届三回艺术联展
2017《古佛的前世今生》湖北省青年雕塑双年展
2017《儿时》参加2017全国研究生教学研讨作品展
2017获得学院奖学金二等奖
图片来源:丁立卓
责任编辑:王安梓 梁丽丽
廖姝雅 师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