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3日,水彩艺术家梁培裕因病辞世,享年100岁。梁培裕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2017年2月5日上午6时50分在武昌殡仪馆天孝厅举行。
艺术家梁培裕
梁培裕,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1937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41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1951年,她随丈夫、著名工艺美术家李一夫从香港返回大陆,先后任教、任职于武昌艺专、华中师范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美术院,不仅培养了许多工艺美术人才,亦在个人创作上颇有建树,出版画册《漫步菲沙河》等。
灯塔前的欢聚30×40
麦仓 10×15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认为梁培裕先生的一生“烙上了清晰的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印记”。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这两所学校求学期间,因战乱,学校先后从杭州迁徙到鹰潭、沅陵、贵阳、昆明、重庆等地,梁培裕在颠沛流离中完成学业。20世纪40年代,梁培裕先后定于台湾、香港,曾在台北工业学校任教,也曾在香港从事广告设计工作。50年代回到大陆后,她首先进入了为湖北美术学院前身的武昌艺专任教,随后又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湖北美术学院最早的一批老师,“她的美术学习和教育事业不仅是中国近一百年历史的缩影,也无疑谱写了一部丰富的美术教育史”。
橘红色的花 38×28
苹果树下 12.5×18
苹果树下 12.5×18
而梁培裕先生的创作,在徐勇民看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与岁月相熨贴本身就是一种优美”。“明丽的色彩现出了明澈的心境,无论是在异域他乡,或是已至耄耋之年,期望中的阳光总是会出现在风雨之后。梁先生的画让我们禁不住涌起对大地与生命新春的颂扬之情。”
附:
【儿女追忆】平凡的妈妈,我们爱您
母亲梁培裕是湖北美术学院退休老师。
母亲是平凡的,她和天底下许许多多母亲一样, 用深沉细腻的爱呵护着我们成长,她用宽容善良、坦诚待人、淡泊名利、坚守艺术的品行影响并激励着她的7个儿女收获了许多美好,享受着生活的阳光。
艺术家梁培裕生活照
母亲又是不平凡的,9年前90岁高龄母亲在湖北美术学院举办了《漫步菲沙河》个人画展,子女们都不会忘记母亲创作百余幅展览作品的情景。“放大镜、老花镜、一条毛巾,是母亲作画时离不开三样东西:因为母亲眼神不好,必须借助放大镜和老花镜作画;由于眼睛内囊经常堵塞,隔一小时就要清洗一次眼睛。身体条件不允许她长时间地作画,但每天坚持将自己所见所闻画到纸上,就这样一年时间成就百余幅作品。有媒体评价: “《漫步菲沙河》画展,让江城观众深刻感受到绘画所表达的生命意义,读到了一个艺术家的执著和生命的坚毅。”作为梁培裕子女,我们为母亲而感骄傲。母亲能在90岁高龄,用一年时间完成百余幅绘画作品的本身,不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吗!
艺术家梁培裕领奖
2014年元月,已是96岁高龄的母亲,又携子孙们,在昙华林“半亩园美术馆”举办《和谐家庭,艺苑奇葩——幸福家庭艺术作品展》。其中有母亲的水彩画、布贴画,又有子孙们的油画、水彩画、铜雕、皮塑、布雕、折纸、手撕画、设计图、文学著作等几百件精美的艺术作品。前往参观者纷纷称赞:“老将挂帅,全家出勤,艺术世家,时代楷模”、 “作品让我们享受生活、享受艺术、享受天伦”、“艺术之家,荣耀武汉”…….等等。这些作品得到众多观众的肯定和喜爱,丰富了大家的生活情趣,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和人生启迪,我们全家感到非常欣慰。
因为母亲对子女的慈爱,因为对艺术的共同追求,成就了我们和睦的大家庭,而和睦的家庭又给家庭成员带来温暖、带来快乐、带来力量。
2014年我们家庭被武昌区妇联和文明办授予“区文明示范家庭”荣誉称号。
文明家庭表彰决定
祝福语
2017年元月,躺在病榻上的母亲,不忘曾经关心帮助过她的亲朋好友及给她治疗的医生,并将其姓名一一道出,并叮嘱儿女们要怀感恩之心。
2017年2月3日我们亲爱的母亲静静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放心吧亲爱的妈妈,我们将永远铭记您的教诲!愿妈妈去天国的路上一路走好!我们盼望来生还做您的儿女!
梁培裕的子女们
2017.2.4
【延伸阅读】老树春深更着花
温少曼 张玫白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艺术的生命是永恒的。终身从事艺术探索的人,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出更多有益于人民的作品,会感到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年逾九旬的资深老画家梁培裕教授,她不顾年迈,不远万里,漂洋过海,远赴加拿大号称“枫叶”之国首都—温哥华,作第二次探亲之旅,提笔挥就百余幅水彩画作品,将要付梓,令我肃然起敬,佩服,佩服!
有幸能够目睹佳作,顿时使我眼前一亮,爱不释手。色彩如此响亮、手法如此洒脱、才情如此浓烈、构图如此新异、水份如此有度,真不感相信是出自鲜活青春活力,年逾九旬,耄年白发苍苍老画家之惊人手笔。
作品,无疑给我带来有益的启迪和学习机会。
郊外写生是画家在怀抱大自然中,既能放松自己,又能强身健体(何况还能参加野外露营活动),确是与康乐、文娱、体育于一身的运动最好享受。
我同样喜爱郊外写生的“发烧友”,有同样的感受;既能放松自己,又能脚踏实地,考察环境的变迁,是进修的大课堂,更能增添社会阅历,防止泥古不化,从大自然中吸取“营养”。
“师莫师于做化”的真谛。
上世纪(1935年)我们在浙江杭州西湖“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同一个班、同一个系(图案)学习。抗日战争战火燃烧到大江南北,学校被迫迁校到西南各地继续上课。
我们毕业(1941年)在重庆“青木关松林岗”。战时首都重庆是我们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凝聚着深厚的友情。往事不如烟,令人难忘的情景是这样的清晰,已溶入自己的生命永恒………..。
一切都在巨变,唯独老同学如海深的真挚友谊不变!
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日寇投降,普天同庆,人们纷纷与生活过多年的雾都重庆再见!
古谚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见面也难逢”,应验一个“缘”字。
我们在不同年份偶然相遇在上海、香港,最后定格在武汉。你和李一夫教授执教在“湖北美术学院”,我和温少曼全家响应祖国号召,从香港回国定居,参加建国伟业(1951年)。
我们受聘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公共卫生学馆卫生宣教任职,后来迁校到武汉。
从此常来常往,亲如一家。在十年浩劫“文革”中,李一夫因病不治,与我们永别了。
在那困苦而又残酷斗争岁月,担负养育七个儿女落在你的肩上,含辛茹苦,克服了难以形容的许多困难,终于雨过天晴,盼来改革开放的阳光。
新世纪来临,带来没有过的春光明媚和温暖环境。衷心祝愿:彩虹人生,德艺双馨,寿比南山,桃李满门。
2008年5月于武汉
信息来源于雅昌艺术网
编辑: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