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湖美|李冰:抟泥塑韵承继传统造像 执鞭杏坛砥砺恒致人生

湖北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最·湖美|李冰:抟泥塑韵承继传统造像 执鞭杏坛砥砺恒致人生

湖北美术学院

李冰,1975年11月生,四川仁寿人。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同年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讲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湖北美术学院第四届、第五届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抟泥塑韵 结缘造像

李冰幼年时期生活在山坳田间,玩伴极少,终日与自然野趣为伍,与家中及野外山间小动物为伴,后逐渐发展为在池边玩泥巴,捏塑各种日常相伴的小动物以独乐。因而他每每对美术起源之“游戏说”深以为然,童年的自己正是最好的映证。家中长兄喜欢绘画,因而藏有好几大本《芥子园画谱》和《马骀画宝》,闲暇时候偷偷地覆纸勾勒,亦或直接描摹,这便成为他儿时最大乐趣。画谱中的铠甲武士和佛像还可以通过泥巴来捏塑,可谓自得其乐,这是何等快哉。

众所周知,四川的摩崖石刻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久负盛名的大足石刻、安岳石刻之外,整个四川盆地的许多山区都有信众进行雕刻,而他家乡附近就有好些摩崖石刻,及至稍大。他发现之后,便每每于闲暇时前往观摩学习,并慢慢开始尝试着用泥进行描摹临塑。

湖北美术学院

《地藏王菩萨》木雕1990年,成都昭觉寺

及至上初中,他捏的泥人已经惟妙惟肖,富有生气,当地十里八乡的乡亲都喜欢闲时去看看他捏的泥人。一位笃信佛教的阿姨找到李冰,想做一尊菩萨捐给成都的昭觉寺,李冰历经一个月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件正式作品——木雕地藏王菩萨。佛像送到寺庙后,那位阿姨觉得他菩萨做得很有慧根,与佛有缘,有意带他去昭觉寺,欲让他拜方丈清定为师,出家。这时,李冰只对塑像感兴趣,因而逃离方丈精舍多次,清定方丈笑说机缘未成熟,小孩自有使命,无需强求。恰巧当年昭觉寺正在修建圆通殿,一群浙江东阳的雕匠正好在那雕刻高达五层楼的室内千手观音,看到如此庄严宏大的木雕,他被深深震撼,觉得这才是自己心之所向,随即拜雕艺高超的东阳木雕师傅潘朝斋先生为师。自此以后寒暑假均待在寺庙,跟着师兄师父一起学做木雕佛像,从榫卯拼合、钻孔线锯、粉本拷贝、直到凿形刻像,日趋完美。传统东阳木雕是中国传统雕塑的重要分支,雕刻题材内容丰富,雕刀线锯等各种工具十分丰富复杂,作为学徒每日对一件件工具加以熟悉、运用、保养,再将心中粉本与手中工具慢慢贴合,融为一体,在雕刻中完成塑绘之间的转换和领悟。师叔潘朝方则专攻传统的髹漆贴金和描线彩绘等为雕塑彩绘贴金的工艺。李冰因为有多年临摹绘本的绘画功底,也跟着师叔一起学习。由此,李冰正式踏进了中国传统塑绘造像的大门。在长达近六年的时间里,他系统掌握了东阳木雕和贴金彩绘等传统塑绘的材料和手工艺技法。

湖北美术学院

《千手观音》东阳木雕 成都昭觉寺 潘朝斋1989年

回望这段时光,充满愉快和温馨。李冰告诉记者,能做自己喜欢的木雕、泥塑,还能整日有师父引导,师兄弟的陪伴,童年过得很丰硕。而当反复体味在寺庙里学习东阳木雕的过程时,才发现人生如刃,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即在这日复一日的日常中,在雕琢切刻各种木材和在磨石研磨应手工具的时日里,自己也被雕琢、打磨成为一个更加恒定、内敛的手艺人。

湖北美术学院

《临摹文殊菩萨》课堂习作1996年

湖北美术学院

《普贤菩萨》2001年峨眉山博物馆

湖北美术学院

考场塑罗汉 学院教泥塑

几年后正值高中毕业,李冰因对雕塑的喜爱报考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进入考场之后才发现,雕塑系最重要的专业考试之一是在现场做泥塑肖像写生,而许多考生都是经过多年专业训练参加考试的,对于从没学过泥塑肖像的他而言,只能参看别人搭架子的方式,在考场上搭了平生第一个泥塑头像架。李冰根据做罗汉的经验,结合模特进行塑造,由于在学习木雕过程中做菩萨大多要求要抛光,所以他做出来的肖像是考场上最光溜的,因而在考场上给雕塑系专研传统雕塑课程的孙闯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后在川美学习期间,孙老师在课堂上表扬道:“你们这届考试的时候有个同学做的人像就跟罗汉似的,还挺生动,就是抛得特别光。”

李冰自此开始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系统学习西方写实雕塑,学习了泥塑头像、人体、着衣、挂布等一系列课程,详细研究了解剖结构、形体空间、体量质感等用视觉观察对象及写生复制对象的课程,这又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雕塑造像的学习样式。长达五年的本科系统的专业课程训练使他对雕塑的理解有了更为宽广的纬度。

湖北美术学院

《菩萨肖像研究》2013

湖北美术学院

《佛肖像研究》2013

湖北美术学院

巴蜀线传统雕塑考察

2000年本科毕业时,李冰进入雕塑界人才辈出的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任教。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的几年里,面对新的材料和深厚的陶瓷文化积淀,以及丰富的古代陶瓷雕塑宝藏,他进一步拓展了对于材料以及传统雕塑艺术的认知。在陶瓷学院任教期间,鉴于他对传统雕塑的丰富积淀,雕塑系新增设了传统木雕课程和传统泥塑课程。2003年,他被韩国国际陶艺双年展组委会邀请作为特邀专家,在利川举行的韩国国际陶艺双年展进行专家现场创作演示,并应邀在韩国弘益大学举办了关于中国传统雕塑的讲座,介绍中国的传统雕塑脉络和技法流转。

湖北美术学院

《妙音》韩国利川陶瓷博物馆2003年

湖北美术学院

《阿弥陀佛造像》2016年

工作数年后,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教学、实践,李冰深感思维系统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因而经过不懈努力,于200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吕品昌先生进一步学习,攻读硕士学位。吕品昌先生根据李冰在专业方面的具体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目标,强调立足当代艺术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继续深入对传统雕塑理论的了解和系统研究,并在创作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创作出既有当下审美意识和创作思维,又有传统雕塑手法和意味的有个人特色的作品。依据吕品昌先生的培养方案,李冰协助中国美术学院,组织考察团队进行了一万多公里的行程,拍摄了九千多张照片和视频资料,对神道雕塑进行了实地测绘,并整理完成《神道雕塑》样书,对我国的神道雕塑做了系统的量化考察和数据收集。其后,对于神道雕塑造像的简洁整体,场域感在其作品中都有所运用。

湖北美术学院

《水月观音》2013---2018

湖北美术学院

造像以载道 雕塑即修心

中国传统雕塑的习得与多年美院雕塑系统的培养,不仅在艺术创作和思维方式上对李冰影响深远,对于之后在湖北美术学院任教过程中的教学理念也产生了长足影响。在雕塑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他会有意对比东西方的雕塑技法、形体处理方式,并且在各方面进行东西方角度的切换,从而使学生具有更全面的视角和更多维的认知。另外,得益于从传统雕塑师徒传承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多年亲身经历,又长期在专业美术院校的自由艺术氛围之中生长,李冰对于传统雕塑如何在当下中国艺术院校的土壤中进行传承、融入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和思考。

湖北美术学院

《孔圣》图一 55x47x59cm

塑欲善其事,必先有虔诚。李冰说,中国传统的雕塑具有强烈的造像仪式感。雕匠对所雕所塑的对象心怀敬畏,就会有虔诚的责任感,并且这种责任感慢慢渗透,逐渐影响自己的行为和所处的环境。实际上对学生的教育,也不应该仅仅是技法上的,这种仪式感的加强和责任心的培养,正是树人的点滴日常之事,也正是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组成部分。因而每在泥塑教学中,他都要求每个同学将雕塑台面擦出木纹,地面不能有颗粒泥块,刀具要干净整齐,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细节,对于培养学生对自己作品的爱心和责任心非常有意义,而且收获的另外一个意外之喜则是,通过这一小段时间的仪式感训练之后,学生很快就能从教室外的状态中自动进入学习状态,后面的时间段注意力也十分集中。

湖北美术学院

《立姿菩萨》2013年习作

李冰继而言道,中国传统雕塑造像者由于历来都是手艺传承,一种造型的习得往往是多年淘洗后的精选,因而一直偏重于形而下的技能循环,很难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从而形成一套完整体系的学科。纯粹进行理论研究的,又很难在非常专业的一些地方进行深入,毕竟缺乏实践操作经验,而对于中国传统雕塑来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很好的进行承继,仅仅手艺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仅有历史的简单梳理也是不够的,因此,他一边在雕塑理论上进行学习,一边在实践和教学中加以印证,力求使学生在泥塑课程中不仅要知道如何做,还需要明确为什么。在学生雕塑作业完成之后,他还要求进一步写出对雕塑的理解和感悟,以便于更好的将课程所学进行梳理,理论与实践进行对应。

湖北美术学院

传承与创新 砥砺与前行

李冰认为,中国的传统艺术的研习就像是与一个个的“高手”过招的过程。学习传统文化艺术是站在一个个巨人的肩上,要在集前人长处后再回到现实中进行运用,这就是传承。何谓创新?想大家没想到的,创作大家没创作的这就是创新,没有那么高大上,就是存在于生活之中,在传承传统的情况下,仍需要保持个人特质和时代特征。而对于个人特质和时代特征的把握,就在于在日常之中,抓住能恰到好处地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为显著的细节特点,就像是凸透镜,精准地把一些日常细节进行聚焦和放大。做得好了,就是很好的创新了。就像佛教造像的流变,在传入中国的时候,具有显著的印度化的特征,随着时代变迁,匠人逐渐把印度的造像慢慢中国化,从龙门、云冈、麦积山到大足,就是逐渐中国化的东西,每一个雕塑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往前走了一步。工具变了,材料变了,世界变了。在每个时代背景下,最契合的传承并加入自己的元素就是佛像造像上最好的创新,当下也如此。

湖北美术学院

《禅宗六祖惠能线描图》

“传统艺术的定位在哪里?”这是李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传统雕塑无法回避的问题。和发展快速、媒体曝光率长盛不衰的当代艺术相比,传统雕塑好似不再被大众所青睐。传统艺术虽然走得慢,但却是永远扎根在这片泥土里的。李冰讲的很形象:当代艺术就像一棵游离在植物界边缘的幼苗,媒体、社会的关注是温室,幼苗只有靠滋养来成长。而传统艺术中的雕塑一直都是参天大树,随着时代前行,早已落地生根,牢牢扎在了中国这片热土上。这棵任凭风吹雨打的传统雕塑文化巨树,从来就无需温室。从古至今,传统造像艺术如雨露浸润滋养着老百姓的日常,就在身边,就在生活里,就是生活本身。比如说,传统雕塑造像承载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远远大于其它传统艺术。国画、书法等传统艺术大多是文人墨客抒发情境、理想之作,而传统雕塑创作主旨则基本围绕宣扬社会正义风尚、教化众生行善积德而作。因此,但凡有传统造像的地方大多都民风纯朴、人心善良。

湖北美术学院

《禅宗六祖慧能铜像》

湖北美术学院

《禅宗六祖慧能彩塑像》

“寻觅寄托生命的永恒物相,探究内心的精神世界”,这是李冰的自我评价。他在感知人生的悲欢离合里,也感知着艺术生命形态的美妙和奥秘,在李冰看来,雕塑就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使人的修养境界更加润泽,从而在艺术创作上达到尽可能的完美。艺术之路上,唯有不断的跟自己真诚,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

(采访:陈梁昊,龙昭昆 录音整理:陈思妮 黄雪玉 撰稿:张怡瑄 龙昭昆)

李冰部分作品

湖北美术学院

《传承状态》350x250x120cm铜陶2003

一来到这个世界就不知不觉继承了历史,当我们逐渐成熟就肩负着多种压力,也许生命不能承受无重之轻,在一定的负荷下的人能体会更多,让生命有了一种厚度。在今天物欲恣意的社会里,人们提升了物质占有的数量,精神逐渐荒芜。倒立坚定的前行,无论是虚空还是坚实,生活都在不断继续……

湖北美术学院

《家园》2001年树脂着色

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是当今世界性的主题。此件作品将人类赖以生存大地母亲作为雕塑的主体,一端是人类物化的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一端则是大自然的森林的景象,这是一种平衡,一种警示。作为社会进步标志的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时候,同时还要充分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统治者。只有人类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抱有对大自然感恩,敬畏的心的时候,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祉才能得以实现。愿家园的明天更加美好。

湖北美术学院

《万物生》2013铸铜

拒绝物像个性化具象化,而是从具象中抽离出物像共性,而不是物像个性,用简化物像的个性,强化万物共性,此时的形象就化繁为简,达到一种物像图腾的模式,泛指各个空间的生物的存在。这件作品上的各种生物个体都如同筋脉循环上的每个节点。作品中, 筋脉循环的的人和动物等在形体大小比例上并不跟现实的尺度一致而是趋向一种类似的比例,寓意为一切生物都是平等同源。

湖北美术学院

《失衡-欲》2011年综合材料

人生往往由各种各样的欲望来推动,尤其是对物质积累的欲望常常使我们迷失自我,迷惑了自己的心性,扭曲我们对人生、对自我的理解和期待。作品以超现实的表现方式将倒立和扭曲的中性人体跌落在象征欲望的的苹果上,表达我们内心欲望失衡的一种状态。

湖北美术学院

《变迁-御马之术》2014年

马术是体育项目中很少的一种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完成的体育项目。马很早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社会的许多领域都有马的影子,从日常生活到战争,再到体育竞技的马术。我用浮雕圆雕相结合的手法,在一边演绎中国的人与马的历史,另一边推演西方人与马的历史。最终合演一曲人与马的和谐马术。

湖北美术学院

《沉重肉身》2007年

人生的过程总是充斥着不断的蜕变,交融着肯定与否定的反复交锋,这个过程交织着苦涩和喜悦,我们的自我也因此而不断的完满。肉身是沉重的载体,在物质世界里噩噩前行,但我们的灵魂却可以是自由翱翔的精灵。整理好肉身,我们能以此做更好的远航。

湖北美术学院

《同脉生息》7陶瓷,2001

湖北美术学院

《同脉生息》4 陶瓷 2002年

人类的文化和历史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也相应随着历史的浪潮推陈出新,并相互转化。作品试图以意向的表达方式,通过母体和无数子体相依相生的状态,将这一现象以物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湖北美术学院

《鱼之惑》 2011年 陶瓷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繁复的尘世在熙熙攘攘的一片斑驳色彩中,迷惑着我们的自我,多年以后,是否还记得最初想成为的自己,在一片灿烂和斑驳的繁华色彩之中,还能找到心里干干净净的那片天地么?

湖北美术学院

《循环物语》2011年陶瓷

这个世界的生物依托生物链的链接,将大自然的能量和质量绵绵不断循环和演绎,永不停息,由此构成丰富的大千世界。而人类的心灵成为这个链接中一个包罗万象的原点。形体变异转换,但是物质依旧。从这个原点出发,人超越了生物之间的简单的能量物质循环,物我同根同循环同永恒。

湖北美术学院

《寄居》2014 陶瓷

“俯观五狱闲,人生如寄居”。在这件作品中,以寄居蟹和人体符号的象征来隐喻自我与现实世界的对话,同时也隐喻着自我在生命历程中对超我的下意识的追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纠结中共生的状态,正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肉身承载着生命来往于世间,在现实欲望之中无法掩抑的自我内心的精神渴求。即使我们无法控制人生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尽量拓展人生的宽度。即使我们的生命在世间如白驹过隙,最终物化的一切都逐一失去,即使我们的灵魂寄居于肉身,肉身也只寄居于物化的世界,即使一切都是过客,但我们还是渴望留下些什么来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

湖北美术学院

《游离》之一陶瓷2015 年55x35x20cm

湖北美术学院

《游离之三》陶瓷 2015年

游离也称为不受约束的自由态,就好比油在水中一样。在生活中我们的意识常常会出现这种潜意识游离状态。这种状态能够调动你潜意识深处的力量,甚至能够调动整个人的意念力,更甚而能够调动其他人的意念力的意识。雕塑以混沌状态的男女无意识的处在一种游离状态。寓意无论外界纷繁熙攘,芸芸众生渴望的一种不受约束的自由。

湖北美术学院

《觅径》之一 2016年 彩绘陶

以自然和谐和生命的有机循环为主题,三腿金蟾是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动物,镇宅辟邪,并寓意前程锦绣,蜥蜴则顺应自然,随境而变,两相对应,以有机自然的藤系根系相缠绕,相攀生,兼负从死而生的菌类相生相系,如同一个自我繁盛,自我和谐的有机系统。每个人作为一个内心自我循环的有机体,常常在金蟾与蜥蜴的内心角色中转换,寻觅,在此系统之内缠绕、纠结,向死而生,此创作正是对这一状态的物化及写真。

艺术活动:

2017 《东+西——2017国际当代陶艺家邀请展》 武汉万林美术馆

2017 《孔圣》波兰克拉科夫马泰伊科美术学院举办教师作品展暨学术交流活动 波兰

2017 《游离》志合山海 中国—厄瓜多尔陶瓷艺术联展 基多

2017 《觅径》2017湖北陶艺家作品邀请展 湖北美术家协会 武汉

2016 《水月观音》2016云冈国际佛教雕塑艺术大展 大同

2016 《孔圣》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十周年特展“艺术家眼中的孔子”德国

2016 《觅径》澳门—武汉 陶艺交流展 澳门

2016 《孔圣》青蓝之梦 青岛雕塑馆 青岛

2015 《沉重肉身》 第四届湖北省美术节汤湖美术馆交流展 武汉

2015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省展 武汉

2015 第二届湖北省青年雕塑展 武汉

2015 新验场/新课堂—亚洲现代陶艺交流展 韩国

2015 凸显--2015学院空间艺术展 武汉

2014 《把壶之一二》“提壶观顶“—国际壶艺交流展 武汉

2014 中日韩交流展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in Asia 韩国金海博物馆 韩国

2014 《变迁——御马之术》南京-国际体育雕塑大赛 南京

2014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雕塑展 太原

2014 《沉重肉身》第十二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雕塑展 武汉

2014 《万物生》意象坪山雕塑名家邀请展 深圳

2013 首届“春天杯”中国青年雕塑家邀请展 长春

2013 湖北美术学院年度教师作品展 武汉

2013 2013年武汉首届雕塑艺术展 武汉

2013 年湖北首届青年雕塑展 武汉

2012 首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 北京

2012 第八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杭州

2012 “维度——中日韩陶艺家邀请展” 武汉

2012 第四届湖北省现代陶艺展 武汉

2011 “后学院”艺术 湖北高校教师美术作品展艺 武汉

2011 何香凝美术馆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应届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 深圳

2011 中日陶艺点对点交流展 武汉

2011 “上海浦宇杯”第五届全国雕塑毕业生作品大赛 优秀奖 上海

2009 11届全国美展雕塑展 长春

2009 11届全国美展和陶艺展 厦门

2008 “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展 北京

2007 年参加“中国泛雕塑展” 北京

2007 参加中韩造 型艺术展 长春

2007 中国“和而不同”雕塑家邀请展 北京

2006 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品创作大赛 南宁

2006 第二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 上海

2006 首届中国陶艺新秀展

2006 2008奥运景观雕塑国际巡展 北京

2004 “2004中韩陶艺双年展” 景德镇

2004 江西省第十二届美展。 南昌

2004 偏离——三宝中国当代陶艺作品邀请展。 景德镇

2003 参加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上海

2003 韩国第二届国际陶艺展及 “韩国立川国际陶艺展”学术交流。韩国利川

2003 厦门参加“中国‘大海·音乐’国际雕塑展”,现场制作足尺雕塑。厦门

2003 “中国福州国际雕塑展”获优秀奖。 福州

2003 长春国际雕塑展 长春

2002 参加“江西省高校优秀教师作品展”获三等奖 南昌

2002 “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获三等奖 上海

2002 “四川首届陶艺展”获奖。 成都

2001 “上海工艺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上海

2001 浙江明珠电视台拍摄纪录片 《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百家》。

2001 “第一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和评比展” 北京

2000 “全国美院雕塑新锐邀请展” 青岛

1999 “九届美展重庆展区展览” 重庆

湖北美术学院

采访:陈梁昊龙昭昆

录音整理:陈思妮 黄雪玉

撰稿:张怡瑄 龙昭昆

编辑:张诗琪 彭玲玲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本科院校-湖北美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湖北美术学院-最·湖美|李冰:抟泥塑韵承继传统造像 执鞭杏坛砥砺恒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