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下午,湖北美术学院图书馆,湖北美术学院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主办的,严虹女士《方力钧-100个人口述实录方力钧的艺术历程》上下册图书捐赠仪式在我校行政楼206隆重举行。
严虹女士将她的新书《方力钧-100个人口述实录方力钧的艺术历程》上下册20套捐赠给我校图书馆,副馆长刘英女士代表我校图书馆接受赠书并向严虹女士颁发收藏证书。
仪式上,严虹女士向大家亲切分享了她的新书的创作历程并与在场嘉宾进行问答互动,向大家全面的展示了《方力钧-100个人口述实录方力钧的艺术历程》上下册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特色。
捐赠仪式现场
校办公室主任代表学校向严虹女士赠送湖北美术学院校徽
刘英馆长向严虹女士颁发收藏证书
参会嘉宾交流
壁画系系主任叶庆同严虹女士交流
壁画系系主任叶庆:
你用三年的时间出版了《方力钧》(上下),请问这本书的写作起源是什么?
严虹:
写这本书的起源是因为看了方力钧一个展览。2016年4月8日,方力钧在武汉合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另类生存”的手稿研究展。其中展出了方力钧2010至2015年创作的一批水墨人物肖像,这些作品的形象来源全部是他身边的朋友。有趣的是,这些人物不仅均能体现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影响力,而且都有出奇的面部神态特征,都是难得的视觉素材。在武汉看完这个展览之后,我就起心动念想写一本关于方力钧的书,采访方力钧的画中人,请他们从不同的个人视角讲述他们和方力钧之间的故事。
三年前,我决定要写这本书的时候,当时的写作思路是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历史文献,即方力钧和他们共同经历过的艺术事件。另一条线索是情感故事,即方力钧和他们之间的情感交集。在采写过程中,这两条线索贯穿了《方力钧》上下两本书的写作。
视觉艺术基础部副主任罗实同严虹老师交流
视觉艺术基础部副主任罗实:
严虹女士您好,我了解到《方力钧》这本书是一本畅销书,那么我想问两个问题,您觉得大家喜爱这本书的原因是什么?
严虹:
首先,这本书的主人公方力钧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的故事很有代表性,他有着那一代艺术家的典型经历。然后,从艺术成就的层面上,方力钧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不折不扣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艺术之路上耕耘了三十年,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时代,建构了一部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史。
如果要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你无法绕过他。另外,从写作的意义层面上,这本书通过近百位与方力钧相关的被访人的口述实录,讲述了一个优秀艺术家有血有肉的成长历程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所以《方力钧》这本书足够有看点。
视觉艺术基础部副主任罗实:
自己的感受来说,女性艺术家和男性艺术家在表达方面一般都很不一样。作为一个女性写作者,你认为自己的视角跟男性有什么不同吗?
严虹:
一个成熟的写作者,面对一个写作素材,其实在写作上驾驭素材的能力应该是没有性别之分的。就我个人而言,首先,我凭借对写作素材的极度敏感锁定了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方力钧;其次,我作为一个女性写作者,对每一个细枝末节丝丝入扣的捕捉非同寻常;另外,我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微妙体验有如感同身受。《方力钧》其实也是一本渗透了他与近百位被访人真挚感情的书。
校图书馆副馆长高伟同严虹女士进行交流
图书馆副馆长高伟:
严老师的这本书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可以说是一本现象级的作品。个人认为它至少有三个特点。一,虽然它是聚焦“方力钧”,但您通过采访辐射到了与方力钧相关的一百多个人的口述史的资料,这基本上构建了一个网络,它生动地了反映了我们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史的发展面貌。第二呢我认为您采用口述史这种方式,是在当代艺术史非常少见的一种形式,为今后再研究这一阶段的艺术史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资料。第三,您的写作风格是非常生动的,它不同于非常严肃的学术讨论。
严虹:
这三点也非常正确地概括了这本书的特点,包括之前提到的为何它是一本畅销书。因为我不想要让大家觉得当代艺术离自己很远。我书中都是非常口语化地描述。我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它是真实的深切的,如同方力钧本人一样,真实、令人动容。
部分场内师生与严虹女士问答:
Q:您采访了这么多年,也采访了这么多人,我想问您自己有没有对方力钧本人采访的经验。然后在这么多采访经验里面和观摩他的作品的经验里面,您有没有对他的图像作品和人本身产生一种链接和认知? 他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A:我采访的100多个人他们都“口述”了方力钧。那我本人有在十年前布展的时候对他有过采访。当时他的巨幅作品在家今日美术馆里面,当时我看到他的那么多,质和量都很高的作品,包括作品本身所描绘的那些对象,我当即就觉得他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艺术家。而我们只是进行了距离非常有限的采访,然后在之后我写书的三年里面又进行了接触,我又发现一些他别的特质。他是一个非常富有悲悯之心的人。尽管有时候他是用调侃的方式去表达,这里并非是一种恶意。另外我发现他看人的角度尤其敏锐。他有很多朋友,经商的从政的搞艺术的,在他眼里的他们很外界看到的他们完全不一样。方力钧非常有想法和观察力,也喜爱画他身边的朋友。在对他的再认识里面,我认为他还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而细节是最令人动容的。
Q:大家都知道您是以“口述实录”这样的方式记录完成的《方力钧》这部作品的。那么请问您是在创作之初就想好了,还是有什么契机让您觉得这是一种最好的方式来表现方力钧的艺术人生吗?
A:以前我就看过一本艺术家的传记叫《梵高传》。然后我就带着我作为一个文字艺术工作者的敏感去观察接触这个圈子里的人和物。当我这么多年,接触了不止一线二线的这么多艺术家之后,当我决定去写《方力钧》,其中除了那个展览的契机之外。从“口述实录”的角度之外,我认为我要有别于一个艺术评论家的角度去描述,其中不会有太多的理论知识,替代它的是平铺直述的语言方式。包括这个讲座也是我们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我想以讲故事的方式去把当代这个艺术圈子和这么一个大艺术家,非常近距离地拉到读者的眼前,而不是有的人想象中的离大家比较远的、高高在上的“当代艺术”。我希望他的故事是贴近生活的,希望对每一个人都有启发性。当你们看完这本书,和听完今天的讲座,哪怕是一点点,对你们的生活学业,有一点帮助,我都觉得非常有意义。如果能让你们感受到“接地气”的当代艺术,我觉得非常值得。谢谢。
Q:老师您好,我觉得《方力钧》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是围绕方力钧周围的人出发去阐述他的艺术人生路。您在里面所诉说的他的学术成就是比较少的。我想提的问题是方力钧的作品视觉冲击力很强,每个人也有每个人对他作品的主观感受,那么您对他的作品(人物)的感受是什么呢?
A:比如,我认识的何多苓是一个浪漫的,诗意的,唯美的艺术家。但在方力钧的眼里的何多苓是这样的(见图书)。我记得我去采访何多苓的时候,那个经验绝对是在我的采访生涯里面绝无仅有的。大家都知道莫奈的花园,但是何多苓的花园比他的更厉害。130多种植物自由奔放,争奇斗艳,我随便指一株花他能立马叫出名字,简直活脱脱一个植物学家。后来我把采访过程的照片发到网络上,大家都非常羡慕:能够亲自看何多苓画画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但事实上我是非常痛苦的,大家知道植物多,蚊子也多。然后何多苓就说忘了提醒我要穿长裤。哈哈。然后何多苓眼里的方力钧呢,因为他们辈分不同,所处的艺术时代不同。何多苓是大前辈了。但是据他所说方力钧在九十年代出画册的时候就寄给他看。当时两人还不熟。而且还私下画了何多苓的肖像画并送给何老师。方力钧呢,在对于自己崇拜的艺术大前辈的面前也表现得不太像粉丝,他用他所想要表达的方式去敬重他所喜爱的前辈们。我觉得他们都非常有个性,各人用各人的艺术语言去表达感受人物和人生。
信息来源: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