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转型】——抓住转型发展契机推动化工与制药专业集群转型升级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专家谈转型】——抓住转型发展契机推动化工与制药专业集群转型升级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3月13日,校园网记者走进化药系,与化学与制药工程系主任程弘夏教授、教学副主任许腊英教授、化学工程工艺教研室马玉龙教授、生物教研室主任操燕明副教授等专家就该系转型发展的问题做了交流与探讨。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是转型发展的前提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化药系主任程弘夏在谈到转型发展时表示,化工制药行业属于湖北省、武汉市的经济支柱产业。学院座落于武汉光谷生物城,这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为学院化学与制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对于三本独立学院来说,谈转型发展,最重要的是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化药系已具备较好的转型发展基础条件。一是化学与制药工程专业集群下设三个本科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物制药专业都与行业契合度很高,且学院有人福药业、马应龙、药明康德等丰富的企业背景资源。二是制药工程专业于2011年获批院级品牌专业,制药工程(生物制药)专业于2011年被列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4年底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相关人才培养一直定位为应用型,经过多年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成果积淀,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同时,化药系走访企业反馈信息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已明确将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于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化工制药技术人才。

市场需求

是制定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针对部分学生对学院转型理解为举办职业技术学院的误解,程弘夏谈到,转型发展并不会降低学院档次。相反,学院将利用转型契机,科学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化药系专业集群与行业契合度非常高,群下各专业与省内20多家化工、制药、生物制药企业长期保持良好协作关系,这些企业在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的同时,也为学院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提供了第一手研究资料。因此,转型后的学院将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导向,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堂内容改革、合编教材、学研产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共建研发中心等。

程弘夏还列举了国外大学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并表示,化药系还将在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工作,即应用型硕士点的建设,致力于探索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的、适应行业实际需要的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因此,转型并不会降低学院的档次,而是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更适应社会需求,满足行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

突破技术壁垒深化校企合作

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受访的化药系骨干老师们一致表示,要实现转型,重点要深化校企合作。程弘夏介绍到,学院毗邻光谷生物城、武汉化工新区,目前已与省内外2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长期合作的包括湖北行业龙头企业如武汉人福医药集团、武汉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武汉百泰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武汉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鲁华粤达化工有限公司、湖北武大有机硅新材料有限公司、武汉化工研究所等企业,这些为校企结合共建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但是校企合作深化还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化药行业的技术壁垒高,对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有阻碍。尤其是基因行业的特殊性,无论是学生实习,还是教师挂职锻炼,都难以进入到核心生产部门,学习到行业最前沿的技术,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化工行业属于高危行业,生产过程大多是高温、高压,介质大多是易燃、易爆。大型企业对学生实习接受程度不高,且实习费用较贵,难以实现产业化的培训。

针对这些主要问题,程弘夏表示,校企合作要进行突破,克服困难,还要多动脑筋。主要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一是校企合作加强课程建设。从具体课程中缺抽出学时,聘请有资质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到校做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要求;二是在授课形式上,探索组合形式授课。如一门课程由学院老师与企业邀请的老师共同讲授,将理论与实践运用结合,将企业的培训内容(案例)融入到日常授课中;三是通过对企业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对接,调整教学培养计划,并让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考评,使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更符合行业发展需要;四是与现有的合作企业间加深校企合作,走产教融合之路,构建有特色的化工与制药专业集群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五是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外产学研实训就业基地,全面推动专业建设发展;六是健全定向培养管理制度,构建特色鲜明的的定向培养新模式。探索订单培养的方式,与湖北行业龙头企业深入开展订单培养等等。

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是转型发展的保证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在谈到转型发展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时,程弘夏表示,化药系现有专职教师3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6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40%。多年来化药系一直将培养青年教师作为专业建设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如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实验中心挂职一年实践、鼓励教师继续深造、获取专业职业资格,并同学生一道参加考试等多种途径培养青年教师。但要达到转型发展要求,还需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多途径打造“双师型”专职专任教师队伍。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创造更多的条件鼓励老师参加各类科研、教研,以及鼓励支持老师到一企业挂职锻炼,提高老师的实践技能,改进教学方式,并且要求教师多途径有意识的收集化工、生物医药企业的内部培训案例资料,将企业专业培训与在校的日常理论和实验授课衔接,将企业侧重实践应用的内容以案例形式融入到理论或实践课程中,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在现代化工与制药企业中的应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企业就业及择业。

该系教学副主任许腊英同时表示,“双师型”教师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首先要加强自身学习,扩充知识面,将理论知识系统化,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并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将知识点与案例结合。同时还要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更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

国家鼓励

是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化学工程工艺教研室马玉龙教授提到,根据教发司【2013】178号《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和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国家鼓励独立学院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这给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并从顶层设计上给学院的错位发展拓展了空间。正在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中指出,2015年全国毕业生将达749万人,如何在庞大就业大军里找到立足之地,如何满足国家实体建设需求,对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挑战,民办高校转型尤其迫在眉睫。

马教授还对比了德国职业教育与国内职业教育模式,提出做到真正转型发展,要做好顶层设计,从专业设置、专业方向、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满足国家实体经济建设的需求。

结合学院实际,化药系的目标是依托现有“3+1”特色培养模式,进一步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将化工与制药专业集群打造成以行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化工与制药专业集群转型发展为主线,构建特色鲜明的化工与制药专业集群产学融合、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覆盖专业建设全过程。最终形成在湖北省同类院校具有较高美誉的、培养人才成为服务和促进湖北化工与制药行业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化工与制药复合人才培养摇篮。

文/张慧

图/张培杰

编辑/林一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本科院校-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专家谈转型】——抓住转型发展契机推动化工与制药专业集群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