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
昼夜均,寒暑平。一场雨,一朝寒。
草木染青黄,蝉噤荷残。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闻果香,念旧事。
登高。望远 心
一年最美时!
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人们在养生中应遵循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阴与阳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以求其统一,取得阴阳之间的相对的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秋分与春分一样,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此时昼夜等长,从这之后,北半球的夜将越来越长。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霜降为秋季的结束,秋分正好是这九十天中的一半。
自2018年起,“秋分”又有了新的历史意义——中国农民丰收节。旨在颂扬农民群众的勤苦劳作,传递丰收带来的幸福感。
秋分这天既是“秋收冬藏”的起点,又是“春耕夏种”的终点,正如我国华北地区的一句农谚所言及的:“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这个节日代表了对“二十四节气”的重视与传承,更代表了中国人敬畏自然的生活智慧。
秋分三候
初候 - 雷始收声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二候 -蛰虫坯户
户淘瓦之泥曰坏,细泥也。按《礼记》注曰坏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 - 水始涸
《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由于秋季天气干燥,水分蒸发快,所以,湖泊河流将面临枯涸的境地。
秋分习俗
秋祭月
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推崇,随着社会的开放,也慢慢影响到民间。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为避免祭月节无明月的尴尬状况,人们就把“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中秋之时,正是满月之期。
《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
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送秋牛
以前在民间,每到秋分时节,有人就会挨家挨户送秋牛图。耕牛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耕牛不仅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也是丰收的保证,因此农民朋友非常爱惜并崇敬勤劳的耕牛。
秋牛图由二开红纸或黄纸做成,上面绘有农夫耕田图样。送秋牛图的一般都是民间能言善唱之人,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语,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秋分时节,在广大的农村还有煮汤圆吃的习俗。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家里做汤圆吃。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这就是“粘雀子嘴”,以免雀子破坏庄稼。
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
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愿生活恰如其“分”。
既带着昨日的不甘,
又不失明日的期许;
既幻想着永恒的安稳,
又有迎接风云不测的勇气。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编排|王轶凡
审核|郝甜
投稿邮箱:fsdb@hbue.edu.cn
欢迎大家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