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1月8日,“纪念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四十周年暨2019年和声学学术研讨会”正式在武汉音乐学院举行。
11月8日上午8时30分,由武汉音乐学院主办,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科建设与规划办公室、“音乐创作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学报《黄钟》编辑部承办,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支持的“纪念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四十周年暨2019年和声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武汉音乐学院滨江校区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国各专业音乐院校和综合大学艺术院系的与会代表应邀出席,我校作曲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音乐创作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赵曦教授主持开幕式。
党委副书记、院长胡志平教授代表武汉音乐学院全体师生员工致辞,胡院长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40年前的1979年10月,经文化部批准、由湖北艺术学院(现武汉音乐学院)倡议并主办的“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在武汉召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举行的和声学学术报告会,它回顾总结、报告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和声学理论研究成果,开启了改革开放后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发展、和声学理论新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对和声学研究和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院长介绍到,本次和声学学术研讨会以“交流和声学研究前沿成果”、“审视和声教学、探索有效方案与措施”、“加强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的关联”为主要议题,展示和声学研究的新成果、交流和声学教学的新经验、探讨和声学学术发展的新问题,必将对新时代和声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服务音乐创作实践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他强调,武汉音乐学院的和声学研究,历经老一辈学者的奠基,通过中青年一代的不懈努力,在理论研究、音乐创作和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与新时代音乐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希望通过纪念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回顾历史、着眼当下、追梦未来,与各兄弟院校一起,牢记育人使命,担当文化传承创新责任,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音乐教育,为新时代和声学研究、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建设做出新贡献。
天津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副会长徐昌俊教授代表兄弟院校致辞,他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自己关于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的所思所感,并简要回顾了和声学学科研究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对本次受邀参加“纪念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四十周年暨2019年和声学学术研讨会”,他倍感荣幸,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继承先辈的良好传统,加入到和声学理论研究中来,为推进音乐艺术学科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秘书长、中央音乐学院陈丹布教授受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叶小纲教授委托,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陈丹布教授希望越来越多的学者能够加入到和声学研究中来,通过不懈研究,进一步作用于音乐创作,创作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为中国音乐教育添砖加瓦。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和声专委会的负责副会长,沈阳音乐学院范哲明教授认为作曲和作曲理论对民族和国家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在座各位共同努力,续写和声学研究的发展与繁荣。
开幕式后,与会全体人员在滨江校区教学楼前合影留念,部分参会代表参观了我校校史馆和湖北音乐博物馆。
11月8日上午9时30分,纪念“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四十周年”座谈会在滨江校区办公楼六楼会议室举行。
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学者有武汉音乐学院谢功成教授、郑英烈教授、赵德义教授、晏成佺教授、匡学飞教授、彭志敏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王安国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刘康华教授,中国音乐学院杨通八教授,中国音协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副会长、沈阳音乐学院范哲明教授,中国音协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副会长、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教授,中国音协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秘书长、中央音乐学院陈丹布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张巍教授,西安音乐学院陈士森教授,《音乐周报》记者徐丽梅等以及来自全国各专业音乐院校及综合大学艺术院系的与会代表百余人。座谈会由赵德义教授主持。
赵德义教授回顾了40年前武汉音乐学院前身——湖北艺术学院举办“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的相关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并对“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举办产生的历史影响进行了解读。
匡学飞教授在发言中简要回忆了《和声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出版的经历,肯定了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的历史意义。
王安国教授表示,作为“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的志愿者和受益者,自己十分感谢当时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前身)以及当时参会的专家学者。他提出目前和声学学科以及其他作曲技术理论分析学科在新思维、新视野与新论点的发展上,落后于音乐分析学学科、民族音乐学学科,缺乏一种推动学科发展的力量,引起与会人员思考。
星海音乐学院赵宋光教授由于年事已高,无法到场参会,通过视频的方式,他对本次会议的举行表示衷心祝贺,并对“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的主旨和意义做了简要概述。
彭志敏教授在发言中,从 “对和声学的歉意”、“对和声学的敬意”和“对和声学的感慨”三个方面展开阐述。他提出,本次会议不仅要肯定40年前召开的会议对中国和声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展示和交流和声学同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还要在此基础上更加勇敢面对和声学学科在生存、改革与发展等方面所处的环境与现状,所面对的苦难和问题,所担负的育人功能、专业职责和历史使命,更加积极主动更新学科观念、优化课程内容、创新和声创作手法,使和声学能重振历史雄风、重返创作前沿、重铸更大的辉煌。
任教于北京联合大学的杨家林博士从“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的历史意义、武汉音乐学院在两次会议中的地位和作用、优秀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刘康华教授提出我们除了继承先辈优秀成果,还需要反思和声学学科对整个作曲技术理论所起的作用。
杨通八教授肯定了“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举办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对学术传统回归与学术创新的期盼。
陈士森教授在发言中,对“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举办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回顾,并代表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张巍教授认为本次和声学学术研讨会是一次传递精神的讨论,他表示虽然和声学科已经有一部分创意性的成果,但是没有完全完善,目前国内缺少学科发展史的教学,和声学的历史内涵和未来发展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他也借此机会提出了“和声学未来到底该走向何方”的思考。
徐昌俊教授认为传统和声的学习并不会对当代音乐创新产生羁绊。创作与和声息息相关,传统的“四大件”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并提出和声教学与创作关系、和声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和声与音高发展及主题发展的关系、和声教学如何与时俱进等四个问题供与会人员思考。
范哲明教授提出“和声事业任重道远,事业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年轻人的”。
陈丹布教授提出“优秀的、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永远都不会过时,有价值的和声理论完全运用在作品创作中”的看法,最后表达了对武汉音乐学院创作出更多更好作品的希望。
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会,不仅回顾了“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的创办历史和意义,更引发了参会代表们对未来和声学分析及和声学学科教学发展的思考。
接下来,与会师生将分别参加七场论文宣讲活动并围绕主题展开交流讨论。
~ END ~
文字/高彬玮 何平鸽简静雅
图片 / 作曲系
编辑 /陈莹
出品 /武汉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