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头戴草帽,肩扛锄头,脚踏黄土。初春时节的植保专业实习基地里,几十个“90后”在田间地头忙碌着,他们踏着春泥,隐没在一人多高的油菜花丛中。多少年来,田间实习一直是学校坚持的优良传统,从实践中收获真知、检验科学、启迪思考,这是“三田”课的初衷。
传承农校经典,实践收获真知
2006年,我校在全国农林类高校中首设“三田”教学实习课程,与七、八十年代的“专业劳动课”一脉相承。在课程教学中,各个班级会分成5到6名成员的小组,每小组“承包”约20平方米的责任田,学习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都交由学生自己负责。除了植物保护专业外,我校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园艺等专业也有类似的教学课程。
试验田中一大片高大健壮、开满了黄色小花的油菜,就是学生们亲手种植的。去年秋冬,植物保护的6个班级在实习基地的土地上分别种植了冬油菜和冬小麦,并在每星期一到两次的课上间苗、除草、浇水、施肥……精心栽培,为这些幼嫩的小生命营造舒适的生存环境。
植保1302班的杨锦成是班上的“主力队员”之一,常常主动承担一些体力活儿。“看到油菜长了那么高,心里很有成就感,感觉大家当初付出的努力都有了回报。”
这么美丽的景色!
先知后行,实践检验科学
3月24日一大早,植保专业3个班的90多名同学陆续来到实验田。在老师分配任务后,同学们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来到各自的小麦田块前调查蚜虫虫害。植保1302班的瞿晓斌蹲在苗床边,用手轻轻地拨开麦苗,一边观察,一边若有所思。
“真是吓了一跳,没想到分蘖上有那么多蚜虫!”瞿晓斌与他的小组成员又调查了几株小麦,过程中不时地用手指轻轻挑起几只蚜虫仔细观察。看到幼小的虫体在手指上爬动,瞿晓斌没有一点不适感。“平时也只是听说蚜虫可以对农作物产生危害,今天第一次亲眼看到这种害虫,印象很深。”
而在小麦实验田一旁的油菜“育苗田”中,植保专业的吴龙秋子拆开3天之前包裹在油菜薹上的塑料膜和卫生纸,露出植株表面人工接种病菌的部位。曾经嫩绿的菜薹如今已经长出了拇指大小的黄褐色病斑,分枝几近断裂,难以承受其上花朵、角果的重量。
看到眼前的景象,吴龙秋子不禁想起专业课老师展示的病虫害照片。“这样的病害对一株作物就有如此强的杀伤力,要是蔓延到整块田中,后果不堪设想。”吴龙秋子说,“我体会到了自己专业的价值所在。”
播撒希望的种子
火爆场面
翻滚吧,土地。
关注“三农”问题,实践启迪思考
“‘三田课’其实就是与土地的亲密接触。”植保1302班的毛颖俊曾喜欢上网玩“偷菜”游戏,但“三田”实践课改变了他的认识,“一起劳动可以促进同学们的相互交流,这比上网‘偷菜’有意思多了。”
虽然“三田”课相比其他课程要辛苦,但却也是许多大二同学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植物保护专业大三的杨同学表示,“大一第一次看到学校实验田的油菜花海,只是感觉很美。现在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认识到油菜很容易受到各种病菌和昆虫的伤害,这让我对这些美丽而又脆弱的生命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老师在指导
“现在的学生多来自城镇。即使是农村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学校度过,也并不了解农业、农村和农作物的状况。”植科院周兴苗老师近年来一直负责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他表示,除了课程本身的知识之外,老师也会在实践过程中与同学们就当今农业行业现状进行交流,比如在休息时会聊一聊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升学生对农业的兴趣。此外,实践过程会进行一定的体力劳动,这对学生意志和品质的锻炼也非常重要。
农学1302班的张佳在生活中经常关注“三农”问题:“现在农村相对落后,对单家单户而言,从播种到收获,人力依旧占主导,收益低,对于粮食产量的稳定性不能保证。”在张佳看来,“三田”课并不仅仅是种地,更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机会。“我们应当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引导农民致富,这才是我们农科学子值得奋斗的目标。
(文|学通社记者段兴汉 薛书勤 图|学通社记者彭艺博)
文章来源:南湖新闻网
..........................................................................................................
你对华农有什么特别的爱与故事嘛,快快来告诉我们吧~
hzaunews@163.com欢迎大家的来稿,稿件不限,包括文本,影音,绘画等作品,要求立意健康新颖。我们会积极采纳你们的建议或者让你们的声音被更多的人听到,还有稿费鼓励哦!
编辑 向德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