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华农,经历多少春秋,如今的美好时代,华农人依旧秉持着“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信念,在学校为青春而拼搏,在社会为理想而打拼。
而在我们心底,有那么一群华农人,我们一直没有忘记,或者说,我们不能忘记。因为正是有他们的昨天,才有我们的今天。
清明雨霁,让我们一同前去,寻找他们的足迹。
张之洞
1837-1909
字孝达,1889年8月(光绪十五年),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上书光绪皇帝,正式奏请兴办湖北省农务学堂,同年十月正式开学。在参加湖北省高等农业学堂开学典礼上亲笔题下“凡民俊秀皆入学,天下大利必归农”这幅对联。上联表达了他对教育的一种厚望,下联表达了他对振兴农业的一种期待。这幅对联体现了他“农业振兴,要靠教育,要靠人才”的重要思想,今天我们仍然为此不懈努力。
陈华癸
1914-2002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华癸先后在3所大学任教。1979—1983年任华中农学院院长。在土壤及农业化学系和华中农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中,他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的辛勤汗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为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土壤及农业化学系培育了一支学科齐全、学力坚实、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从建校初期师资严重缺乏的状况起步,到90年代初,已发展为拥有40余名正副教授、3个博士点和3个博士后流动站、6名博士导师,4个专业、4个研究室和1个开放性实验室、1个重点学科成为国际学术交流活跃的学系。
易伯鲁
1915—2009
1914年出生于湖北汉阳县,我国著名鱼类生态学家、水产学院创始人之一,原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主任、武汉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华农支社支委。出生于湖北汉阳县(今武汉市蔡甸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曾在昆明粤秀中学任生物教员一年,后入原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抗战期间迁昆明)任助理员,从事滇池浮游生物的研究。1945年转入重庆北碚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进行鱼类研究工作。抗战胜利后,随所往上海。全国解放后,在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单位继续从事鱼类研究工作,任助理研究员,曾兼任所务秘书两年。1956年任副研究员,1959年起任鱼类研究室副主任,鱼类资源组组长。1971年调入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参与创办水产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等职。易老90华诞的时候,毕业学生重聚母校为他祝寿,以表达他对水产学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的崇敬之情。2009年1月8日上午,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5岁。
章文才
1904—1998
1952年,章文才任华中农学院教授、园艺系主任。1956年学院迁至狮子山。在那里,他带领园艺系师生开辟了近700亩实验果园,收集了250多种桃、梨、杏、梅、苹果、葡萄、柑桔等果树品种,培育了1.2万多株柑桔苗,进行柑桔抗寒育种研究。他还常常带领学生到产区果园实习,为农民进行丰产栽培技术培训指导,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与果树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刘后利
1916-2011
1952年转到华中农学院农学系任教。考虑到国家需要,1953年,他改为从事油菜研究,为我国开辟了一个新的“小作物”(油菜)研究领域。根据油菜繁殖特点,刘后利建立了我国油菜育种体系,利用我国丰富的白菜型油菜资源,系统开展了甘、白杂交,在南方多个省份大面积推广,都收到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在刘后利主持下,华中农业大学油菜攻关小组育成了双低新品种“华双1号”,累计推广了50余万亩。油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水稻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都是刘后利的学生。傅廷栋时常提到自己这位老师时说:“我只是十字花科(油菜属于十字花科)的‘副(傅)科长’,‘科长’是刘后利教授。”
朱再庵,喻宜萱,包望敏,管泽良,徐觉非,童世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在一届届华农人心里闪着耀眼的光芒,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一届届华农人耳旁轻声传唱。
在这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缅怀提到的和那些没有提到的先贤们,以及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为华农做出贡献的人们。
先贤的思想依然在华农流淌
学者的风范依然在华农传承
让我们勤读力耕,立己达人,做一个卓越的华农人!
本期编辑:西瓜
文章来源:华农鑫巴
长按二维码订阅
微信号:hnlxy2013
湖北本科公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