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华农抗战小故事

华中农业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你所不知道的华农抗战小故事

9月3日,距离抗战胜利已有70周年,70多年前的华农,在颠沛流离中又有怎样的自强不息?今天,且听主页菌为大家讲述三个华农抗战小故事。

华中农业大学

故事一

不计得失 一心报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抗战爆发后,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任教的管泽良教授毅然偕妻子回国,举家来到崇山峻岭中的恩施,担任我校校长。随后,在他的邀请下,以庄巧生、戴松恩为代表的30余名教授舍弃国外的优裕生活,到学校教书任教,与人民共赴国难。他们蜗居在四壁透风、充满霉味的陋室里,在冷雨的淅沥声中,在昏暗的桐油灯下,潜心进行战时中国农业科学研究。昆虫学家李凤荪就在这里写出了《中国乡村寄生虫学》,这是中国该领域的第一部学术专著。

故事二

艰苦奋斗 以苦为乐 昂扬向上

西迁办学的7年,对每个师生都是艰难困苦的守望。金凤山的山顶上有一排土壁茅屋,教授和学生住在这里,箪食瓢饮,啼饥号寒。山区没有电灯,杂质多、烟雾大的油灯总是烟雾弥漫,熏得人眼泪直流;发黄枯萎的老菜叶子和看不到米粒的玉米糊糊让人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这期间,学校却组织“起来剧社”和歌咏队,每到农闲时节便奔赴恩施各地农村,为乡亲演出文艺节目,宣传抗战;园艺系的学生筹办了名噪一时的菊花节,成为战时恩施颇有影响的文化活动之一。

故事三

百折不挠 坚忍不拔 积极进取

学校西迁恩施的过程中,全校师生经历了无数次的栉风沐雨。迁徙途中,8000余册书籍遭日寇轰炸,付之一炬。校址最初所在的五峰山海拔较高、土壤贫瘠、不适宜耕种和科研,必须另择他址。全校共一个系两个班,其教学条件之简陋、资源之匮乏,让人难以置信。然而从没有人选择放弃,学生们自建房屋,自修宿舍;管校长以执着的敬业精神和个人魅力,多方斡旋,请来了专家学者,添置了仪器设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教师办公和学生学习的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来源:校团委书记张拥军在华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的发言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本科院校-华中农业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华中农业大学-你所不知道的华农抗战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