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全面介绍我校“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模式及成果

武汉工程大学招生办公室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中国教育报全面介绍我校“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模式及成果

编者按: 《中国教育报》12月13日第11版《职业教育·教改探索》栏目刊发学校教师雷家彬、田艺撰写的题为《全面成才 追求卓越—武汉工程大学推进以“三实一创”为核心的人才“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文章,该文系统阐述了学校“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立的过程和实施重点,简要介绍了改革取得理论和实践成果。

全面成才 追求卓越

——武汉工程大学推进以“三实一创”为核心的“两型两化”人才培养

武汉工程大学招生办公室

武汉工程大学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学校整体进入一本高校行列。“十二五”以来,学校把满足全体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本科教学的立足点,扎实推进以“三实一创”为核心的“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生为本,确立“全面成才 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思路

高等教育应坚持多元的质量观,学生成长、成才的标准是多元的。学校在四十余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确立了“全面成才 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思路。

具体来说,“全面成才 追求卓越”就是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学生成为有用之才。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置于学校办学的核心地位,注重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管理和关键环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从“全面成才”与“追求卓越”两者关系来看,“全面成才”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本科教学的根本任务,而“追求卓越”则是达到这种目标的手段,强调教学的全过程管理、精细化管理,注重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

在课程教学层面,学校注重对学生实施分类教学,根据学生专业和个体需要的差异设立有针对性的课程模块,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在专业办学层面,注重不同专业方向的凝练,围绕学生兴趣、学习基础、就业面向等开设专业方向;在工程教育和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性实验活动。

突出实践,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着力点

工程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长期以来,学校在坚持“宜化模式”的工程实践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实一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实”:实训、实验、实习;“一创”:创新),进一步强化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创新教育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全面成才 追求卓越”的基本思路指引下,学校进一步确立了以“三实一创”为核心的“两型两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针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学生学习需求的多元化和高端化,选拔部分学生,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工程化(即“两型两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改革的着力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面向需求。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注重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其二,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坚持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分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改革考核方式和教学管理,突出学生专业选择和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其三,改革专业教学模式。通过选拔制、导师制、淘汰制等制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力实施“外语+专业”模式、“专业+专业”模式、“2+2”模式,培养大量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建立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能力为先,拟定“两型两化”人才培养目标

面对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实用性、多元化的现实需要,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打造一批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工程化(“两型两化”)四类高素质应用人才。

“两型两化”即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工程化”,其中“工程化”是主体和核心能力所在,“复合型”是基本素质要求,“创新型”是指应具有的进取精神,“国际化”着眼于未来学习活动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这是学校“全面成才 追求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和实现方式。学校深入贯彻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高入、严管、优出”的人才培养工作要求,统筹推进教学综合改革,不断完善“两型两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着力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具体做法是以各类改革班为先导,逐步建立起覆盖全体学生的“两型两化”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动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等改革,发动并依靠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分班教学,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各类改革实验班,学校一如既往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培养,打造一批具有“工程内核”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学校在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专业,开设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侯德榜”班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班”,在培养上实行“科研导师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培养既通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学校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英语+其他专业”(简称为“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项目自2005年开始实施,并于2008年获批为国家级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所培养的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约三分之一考取国内外各大高校研究生。

为培养国际化的工程技术人才,学校为特色专业学生开设了“2+2”国际班,与法国梅斯高等工程学院等国外名校进行联合培养,培养方案与国外合作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工程教育体系完全接轨,互认学分。

依托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开设了多个“工程教育实验班”,实验班采取“3+1”校企联合培养,着重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强化实施,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围绕推进“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具体问题,学校展开了系统的教学研究,定期召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配合“两型两化”改革战略,学校严把教师准入关、加强教学培训和业务提升的支持力度。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师资队伍建设二十字方针,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学改革意识,培育、吸引和会聚一批真抓实干的教学改革型教师。

健全改革制度。制定并不断完善“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制度,保障了各类改革班学生遴选和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推进实施了学期制度改革,加快教学运行效率,通过开展创新活动与创新学分认定、学术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加强组织管理。建立了校、院、专业三级教学改革工作组,由学校分管教学领导牵头,教务处具体负责和组织,将具体改革项目落实到学院、专业,设立学院、教务、总务、人事、学工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跨部门教学改革工作小组,负责专项问题的解决和资源调配,有效保证了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

加强课程建设。学校按照“调学时、明内容、转方式、改方法、显名师”的思路进行课程综合改革设计并实施,分批建设、认定一批考试改革、双语教学、资源共享、视频公开、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示范课程。

示范引领,深化改革结硕果

“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进,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学校主持和参与各类教学研讨活动,改革项目的成功经验得到了政府部门、社会、同类院校的广泛认同。

近年来,各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班的毕业生具有稳定上升的广阔就业前景。毕业生在管理部门从事环境检测、制药、化工、电子等,在企业从事产品质量检测、生产技术管理、新产品开发及营销管理等工作,许多毕业生进入国内一流科研院校(所)深造。

“E+”实验区培养模式实施以来获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果,该项目于2013年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获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多名实验区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专业组一等奖、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等各类奖项。

学校与30余所国外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部分专业开展与国际认证机构的合作,一些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上取得良好成绩,学生出国率远远超过普通班学生。在2014年12月举行的ACCA全球统考中,学校学生的F5业绩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课程单科成绩获中国大陆之冠,并被授予“ACCA TOP WINNER”奖项。

学校“三实一创”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日益成熟。教学内容建设成效显著,学校获批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别规划教材3部。2011年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级别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工程教育平台数量处于省属高校前列。

展望“十三五”,学校围绕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将按照“高入、严管、优出”的要求,深化以“三实一创”为核心的“两型两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更多的基础扎实、知识宽广,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雷家彬 田艺)

详情请看:http://paper.网址未加载/zgjyb/html/2016-12/13/content_468384.htm?div=-1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本科院校-武汉工程大学-微高校-院校号-武汉工程大学招生办公室-中国教育报全面介绍我校“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模式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