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祝您生日快乐!
11月7日,是地大68岁生日。68年风雨兼程,68年波澜壮阔,我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建设者,秉承复兴中华之梦想,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不忘初心,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始终与国家共呼吸、共命运,学校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服务社会贡献力和办学规模、办学质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地大人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那些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们。地大人只有记住历史,把握当下,方可行稳致远。
建国初期,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国家决定集中若干所著名高校的地质教育资源组建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地质学院于1952年11月在北京成立,刘型和高元贵先后出任院长,一批地学名师执掌教鞭。学校于1960年列为全国重点院校。
195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系科组建北京地质学院。11月1日,北京地质学院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首届开学典礼。确定11月7日为校庆日。
1952年11月1日,北京地质学院举行首届开学典礼。
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在首届开学典礼上讲话。
1960年4月,何长工副部长在高元贵院长陪同下,参观学校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展览会。
1964年,高元贵院长与优秀学生代表合影。
学生在周口店实习站进行地质实习。
老师们带领学生认识花岗岩,了解球形风化作用。
师生们加强体能锻炼,到西山练负重登山。
1956年毕业的大学生集资在学校正门建起一座地质工作者塑像,基座正面是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题词:“为祖国多发矿藏,把自己百炼成钢”。图为1960届毕业生,离校前在地质勘探队员像前唱《勘探队员之歌》。
1960年5月25日,国家体委组织一批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6名运动员登上8848米的珠峰顶,我校毕业生王富洲登上了峰顶。登顶的王富洲、屈银华、贡布等登山英雄被欢迎的群众抬进会场。
上世纪60年代,我校师生演出的话剧《年青的一代》轰动京城,后改编为电影。年轻教师郭铁鹰、大学生王亨君演主角。
学校1970年迁至湖北江陵,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
1975年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2年,高元贵同志重新主持学校工作,他力主学校迁入武汉市。1974年,湖北省先后批复同意湖北地质学院在武汉市建校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次年武汉市批复同意学校选址于东湖之滨南望山南麓。
1973年2月,高元贵院长率领选址小组寻找新校址。
1974年7月,湖北省革委会同意在武汉市内建校,这是当时的校址。
1975年4月,教职工动手建起的工棚。这是武汉地质学院建起的第一栋房子。
1976年3月,武汉地质学院新校建设正式开始。市机械化公司平整施工场地。图为在工地上参加劳动的师生们。
1979年底,建设中的学校。
1985年12月,全新的武汉地质学院校园建成。
1978年12月,成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6年4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武汉地质学院试办研究生院,是当时全国33所研究生院之一。
大学生在新建的图书馆阅览室学习。
1987年,在武汉地质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地质大学,京汉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紧紧抓住“211工程”建设和高等学校快速发展的机遇,实现了由单科性地质学院向以地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的转变。2000年,中国地质大学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1987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复同意地质矿产部将武汉地质学院及其在北京的研究生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地质矿产部北京地质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地质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联合组成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总部在武汉,分设武汉和北京两部。
1987年11月7日,我校举行建校三十五周年庆祝大会。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校开始了由单科性地质学院向以地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的转变。
在1987年12月召开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赵鹏大校长提出建设“国际型、现代型、开放型”大学的构想。
1988年11月7日,我校举行重建地质工作者塑像揭幕仪式。
1990年6月,学校确定《勘探队员之歌》作为校歌。
1992年11月7日,学校举行建校40周年庆祝大会。
1996年3月28日,中国地质大学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996年6月20日,校长赵鹏大、党委书记赵延明为研究生院揭牌。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启动“211工程”建设,在地矿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及时制定并实施了以五大学科群为重点内容的 “211工程”建设方案。
1997年4月,我校“211工程”正式立项。
2001年5月28日,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2002年迎来建校50周年校庆,学校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 “创建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
2002年10月18日,我校隆重举行建校50周年庆典。
2002年12月17日—21日,我校召开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地球学科为主要优势,多学科综合发展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2004年4月,在学校五届四次教代会暨十四次工代会上,确定“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为校训。
周口店实习站举行建站五十周年庆祝活动。
2012年5月,我校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创造了国内第一支高校登山队登顶珠峰的历史,陈晨成为国内首位登上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2013年五四前夕,她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和鼓励。
2012年至2016年,地大登山队用4年7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南北极点的壮举,书写了中国高校体育运动史上的传奇。
2012年5月19日8时16分,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4名队员从北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
2016年12月14日,我校登山队成功徒步南极极点。
2012年11月7日,地大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校长王焰新在校庆大会上说,面向未来,将争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2017年11月,“地学长江计划”启动。这项计划是由我校面向长江经济带发起的战略性科技创新计划。旨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为解决长江流域所面临的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支撑。
2018年1月,学校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本次党代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前实现“第一步”阶段性办学目标、部署实施“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从2012年启动新校区建设到2019年建成,经过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未来城校区建成。
2015年8月,未来城校区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获评全国“2018 最美教师”,教育部追授李德威教授“全国优秀教师”。龚一鸣领衔的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19年6月,学校两校区分别命名为南望山校区、未来城校区。
南望山校区俯瞰图。
未来城校区俯瞰图。
2019年8月25日,未来城校区正式建成启用。
2019年9月,学校启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专题辅导报告、主题党课、专题学习研讨、主题成果展、主题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2019年12月,学校推出《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迈向2030》中长期战略规划,审议通过研究型大学建设中长期战略规划,描绘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发展蓝图:力争2030年把学校建成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
2020年上半年,学校统筹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师生们攻坚克难、守望相助、勇于担当,共同守护健康校园。
疫情防控中的志愿者。
学校全力保障海南、陕西、福建援鄂医疗队入驻未来城校区,为他们开展医疗工作提供后勤服务,彰显地大人的责任担当。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时,2020珠峰测量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峰,12名地大人参加此次珠峰高程测量。
2020年6月,与校园阔别半年之久的部分毕业生,从祖国各地返回校园,学校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了2020年毕业典礼。
2020年9月,9000余名新生陆续从全国各地来到地大,南望山校区和未来城校区因为他们的到来,充满青春活力。
2020年9月,开学典礼俯瞰图。
中国地质大学建校68年以来,有很多很多难忘的故事,这里无法逐一进行呈现,但都同样精彩。
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上,学校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地质大学
68岁生日快乐!
图文|陈华文屠傲凌刘妍慧
微信编辑|田甜
审核|陈华文
7项专利1个金奖!这个地大研究生团队好厉害
快乐与自信,就是这样的表情
为了这件事,央视舞台来了一群地大人
快来报名!第三届“地质+”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一座城,一次展,抗疫精神激励地大人
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地大女生画出来
18000多个工作岗位,等待优秀的你!
《大地之光》深圳上演:科学大师精神闪耀改革开放最前沿
关于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施甸县、竹山县脱贫攻坚的倡议书
地质科学营:地大与高中师生在周口店的亲密约会
消费扶贫!一批深山的农家美味来地大了
厉害了!地大两学子获李四光优秀学生奖
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地大新闻网 voice.cug.edu.cn
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抖音(CUG1952)
学习强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央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今日头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腾讯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网络新媒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