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文华学院校训中“本立”这两个字内涵丰富。唐太宗把治国比做栽树,从栽树得出统治之道,主张“存百姓”:“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一个学校要获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就不能忘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本”,要准确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我们必须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社会实践环节、教育教学等各环节,教育引导学生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一、“本立”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本立”出自《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本立”释义:君子专心致志于最根本的工作,基本的东西有了,其他就由此而产生了。
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春秋末年鲁国人,后被尊称为有子。有若生年,据《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少孔子三十三岁,为前518年生。有若年轻时十分好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正因为他刻苦学习,因此系统地掌握了孔子的思想,能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学说,尤其重视“孝”道,他是孔子晚年的高足,孟子谓有若“似圣人”,整部《论语》中只有他和曾子通称为“子”。因他品学兼优,且“状似孔子”,孔子死后,曾一度被孔门弟子推举为“师”。
“本”,乃是根本、基本、基础之意。务“本”,意为要专注于做根本、基础的事情,要踏踏实实地从点滴做起。“本立”,是强调文华人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方能最终参悟做人与治学的道理与方法,修得君子的道德与人格,走上实现理想的光明道路。文华人要在广博中专一,发现并挖掘自己的“潜能”;在专一中“立志”,树立并坚守自己的远大志向;然后脚踏实地,立好“本”,找到自己自由发展的“空间”,实现个体个性化发展,最终促进全面发展。
二、“守住根本”,不断推进个性化教育办学特色
文华学院建校之初就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把“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宗旨。早在2003年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第一”办学宗旨。随后,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学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同时在实践中与个性化教育的开展有机结合,不断探索、实践,形成鲜明的个性化教育办学特色。文华学院要“守住根本”,即育人、培养人,这是我们的使命。培养具有健康个性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是根本,我们一定要守住这个“本”,不忘初心。
2005年6月,躁热的一天,学校校长办公会上。2003和2004级2个年级共有160多名学生因多门课程考试不及格面临留级甚至退学,得知消息的学生和学生家长揪心地关注着,在讨论对这部分学生的处理意见时,会议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会上决定,校长刘献君决定组织一个研究小组,从“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出发,针对这160名多门课程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进行研究,逐个帮助他们寻找改进学习的对策和措施。后来,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按时完成了学业,其中20名学生获得了学习进步奖,3名学生考上了研究生。由此,有多年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刘献君认为,个性化教育是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价值、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并着手探索和推进个性化教育。
十多年来,在校长刘献君教授持之以恒地推动下,经文华学院广大师生的共同创造与探索,基于“潜能、立志、空间”的个性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凝练成“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形成了文华学院的办学特色,受到潘懋元等著名教育专家的好评,在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香港“田家炳基金会”有感于文华人对教育的不懈追求和情怀,先后于2016年和2020年共计资助文华学院200万元推动个性化教育研究。
自从人类诞生那一天,对人人都享有教育的追求从未停歇。孔子的一生在教育上追求“有教无类”,认为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文华学院的周日晚点评、潜能导师制、教师访谈、毕业生访谈等一系列制度性访谈教育制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高高举起,尽可能多地推动教职员工接触学生,持续推进人人公平享受教育的伟大事业。文华学院是一个坚持共同创造的团队,创造了独特的个性化教育。文华学院是一个有理念、有追求的学校。刘献君指出,文华学院在多年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文化,即:围绕共同目标,通过共同创造,达到共同发展。
三、“君子务本”,夯实事业发展的基石
文华学院校长刘献君在接受中国教育在线总编陈志文采访的时候,总结他50年都在高校行政管理一线工作,他各项工作的开展,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再到“自由”的过程。他强调:“一线的工作经验对于我的教育研究帮助很大。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进行研究,得出理论、结论,研究与实践是互相推动的。由偶然到必然,再到自由,这是我的研究路径。”君子务本,才能夯实事业发展的基石。文华人的本是什么?文华人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在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理想的逐梦之旅。
(一)认识上不忘初心,要抓“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需要我们穿透层层迷雾,不为表象所迷、不为假象所惑,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对反复出现的问题从规律上找原因,对普遍出现的问题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正确把握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看事如此,看人更如是。看人要既听其言、更观其行;看事要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
人们常说“做人要不忘本”,守本心的人,清楚自己是谁,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一心一意、踏踏实实。文华学院要守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不忘初心。守本心的人,不投机取巧,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比如,文华学院自从2009年首创潜能导师以来,已经不知不觉在本科生中设置潜能导师奋斗了十余年。十余年的专注,坚持理想,不忘初心。当今的我们,无疑生活在非常浮躁的世界。现代社会沉下心来专心做事的却很少,坚持十余年只做一件事,更是凤毛麟角,这样反而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命运的青睐,往往行稳致远。
(二)工作中脚踏实地,要练“本”领
一个人在社会上要有本事、有本领,要不断进步、不能吃老本。有了本领才能干事,才能引领别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既要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又要有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干部要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特别是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自我的改变是非常关键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是伟人毛泽东的一句诗词,出自《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意思是:世上没有什么难以达成的事情,只要下定决心,朝着目标去努力奋斗,任何事情都能达成目标。英国伦敦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有一块举世闻名的墓碑。墓志铭是这样写的: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水滴石穿最早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枚乘传》,指水滴不断地滴,可以滴穿石头,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难能的功劳,这个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水滴石穿所孕育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部分。刘献君在不同场合也经常讲述“一年可能办不成任何事,十年可能办成任何事”。作为文华学院,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按照“十年建校、十年发展、十年提高”三个十年的远景规划,扎实推进个性化教育,勠力同心,久久为功,才能创建一流的民办应用大学;作为文华的专职教师,要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做到钻一行精一行,真正践行“一师一优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成为行家里手;作为文华的其他教职员工,要进一步明确机关工作的地位、职责,一定要提高服务质量,为师生服好务;作为文华的莘莘学子,要明确学习是“首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自我的学习,良好的学风是文华人的金字招牌,是文华学子逆袭的核心硬实力。
文华学院正处于第二个十年规划的关键“发展”节点,衔接着第三个十年“提高”阶段,学校“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始,我们将面临新的挑战。当前学校工作任务基本明确为三大任务:学科专业建设、个性化教育和“拥抱光谷、争取大项目”。全体文华人一起,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踏踏实实,不忘初心,“务本”实干,坚持共同创造,一定会书写中国高等教育的奇迹。
往期热文回顾:
笃志:校正人生航程的罗盘——浅议文华学院校训之三
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轻松关注
文字| 程炼
排版| 程超
责任编辑|禡晶峰
【版权】
图文由@文华学院新媒体运营中心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与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得到授权后,转载请保留此条配图
给我【好看】
你也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