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半个盛唐
酒过半旬称知己
诗词却难叙当时语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壹
内容解构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忧愁的情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贰
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县尉。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叁
坎坷仕途
寄心明月,惺惺相惜
王昌龄和李白的缘分要追溯到开元年间。王昌龄一生仕途不顺,官低但名气高,交友也十分广泛。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由岭南北归。在前往襄阳拜访老友孟浩然的途中,经湖南岳阳认识了李白。两人都是颇负盛名的诗人,一见如故,于是在桌前一聚,酒杯一捧,结下了交情。
王昌龄送别了这个比他年轻许多的李白,山长水远,因为离别的心情萦绕,感到秋城也失去了颜色。日暮,蒹葭又苍苍,仿佛朋友走后,到处是一片单调,一片孤寂。
仕途不顺,难诉衷肠
王昌龄和李白,在仕途上都有各自的不顺。朝廷以“不护细行”,即以王昌龄在生活细节上不检点为由,将他贬至龙标,担任龙标尉。
王昌龄内心深处的低落和无奈,被另一个人读懂、理解、安慰了。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远寄给王昌龄。
好友要去的地方,是遥远的。李白把心中对好友的思念、同情与理解,寄给这天上的明月,让它们随风送至好友的身旁。
那风里月里,是不尽的关怀与同情,是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见证,是浓浓的情意。千里万里,一往情深!
肆
“杨花”词解
杨花,据《辞源》解释为“柳絮”。
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两种树,而是特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这是一个词,不是杨和柳并列。
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形成这个习俗大概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远行走水路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杨花的轻柔多情,使得自己成为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
早在北魏时,就有传为胡太后(宣武帝皇后)所作的杨花词,词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巢里。”
词人们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红粉佳人的缠绵哀思、与亲朋好友的离愁别绪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杨花本无思无情,只因人有情。
长安望故里
故里思长安
倘若相逢即别离
迢迢千里无期
何地,何时,再相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编 | 王雨玲 王毅菁
责编| 陈黄倩倩
审核| 唐文瀚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见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