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作弊?“不想努力了”这件事还真是古今一样

武汉至臻教育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古人也作弊?“不想努力了”这件事还真是古今一样

点上方蓝字关注“武汉至臻教育”

武汉至臻教育

大家好,【武汉至臻教育】每日更新高中相关资讯以及各个学科的干货哦 ~ 欢迎分享给你身边的高中生,期待有更多人能够加入讨论和互动~

武汉至臻教育

论古代的科举作弊和反“作弊”

每年的6月7号和8号,是一年一度的高考,也是各位高三奋斗了一年的学子们检验成果的时刻,因为在这关的另一头,是大学的大门在向各位敞开。

(不管复习的怎么样,同学们此刻还是普遍觉得理想大学还是能冲一冲der ヽ( ̄▽ ̄)!!)

武汉至臻教育

然而,对于复习不够扎实的同学来说。现实往往总会在你的踌躇满志上浇上一盆零下40度的冷水,让你体会什么叫“冰火两重天”。

(想到这里,老师们都能感受你们内心真实的呼声:“扎心啦,老师,别说啦”。)

武汉至臻教育

有的时候,部分学生心理就会想:“要是能够不靠努力,就能够通过高考,多好呀。”

于是在每年的新闻上,就不难看到这样的一篇又一篇的报道:

武汉至臻教育

武汉至臻教育

童鞋们,连百度都在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你们,雷区不可越,你们是要明白滴。

所以即将要参加2021年新高考的高三学子们,希望你们要竭尽全力考出你们的最真实的水平哦。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回想一个问题,既然现在的学子们都会存在这样的一种“侥幸心理”。

搁到古代去,他们会不会一样有呢?

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我们一一道来。

01

何为科举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存在从“粗糙的开始”到“精细的收尾”的过程。

这里面经历了将近千年的演变。从最早的西周时期的“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到秦国和后来秦朝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

从这里的“一头一尾”:中国的选官制度标准从原有的比较模糊化,到逐渐的清晰化、体系化。选取官员们的方式也变的愈发地公平、公正。

【友情提醒:可别小看这句话,高考的可能性考点之一呦!!】

而科举。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个历史性“发明”。

可能这时有童鞋心里会犯疑问:“咦,老师,为什么是“发明”?”

还用说,科举的选官途径只有一个:考试。

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贫寒子弟,在一张普通的考卷面前,都是平等的,大家要想做官,想要成为当时的“国家公务员”。你只有一条方法通过科举,那就是发奋学习。

而考上科举之后,你可能享受到的,可不只是简单的官职官衔,还有世人对你的称赞的夸奖,以及随之而来的名誉和地位。

清代,曾朴写的《孽海花》第五回里有这么一段话:“只要吴刚老爹修桂树的玉斧砍下一枝半枝,肯赐给我们老爷,我们老爷就可以中举,名叫蟾宫折桂”。

所以后世,对于科举高中,留下了很多我们为之熟悉的成语:独占鳌头、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等等。甚至有这么一个现象,当时一旦有人高中状元之后,在学子们看榜的那一天,旁边会有一个特殊的队伍。什么队伍呢?抓女婿的,因为在一些富家大户们眼里,高中的状元对于当时的人们眼里,是绝对的“钻石王老五”。所以后来,就出了这么一个成语----“榜下捉婿”。

可以想见,换做是各位童鞋们,你们若是古代生人,难道想不想“搏一搏”嘛?

02

考场上的小手段

俗话讲的好:“十载寒窗苦,一卷定终身”。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们为了走这段艰险的“独木桥”。有每天奋笔疾书写文章的,也不乏整日坐于庭院里摇头背书的。

当然了,也少不了那些准备在考场上玩点“投机取巧”的......

武汉至臻教育

而在古代,考场上的学子们也是各出奇招,五花八门。

这事,先从唐代开始说起。

从隋唐以来,科举主要考试的科目为进士、明经科,尤其是进士科,到了后代是科举考试的主打科目(类似现在的语数外三科)。那么考试涉及经学,也就是儒家经典。还有考察诗词歌赋。那么更多的看学子们在考场上的发挥。那么肯定会出现才学八斗之人,肯定也存在学历不逮的人。当时如果想作弊,考场上的小手段在隋唐时期是会被人“鄙夷”一辈子。

武汉至臻教育

(图解历史:科举考试图)

当然了,既然考场上不能做手脚,那就在考场外“下功夫”。

一、贿赂考官:当时的社会下,贵族集团在南北朝后期,即使衰落了,却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时的很多贵族家庭为了给自己的子孙谋取功名,疯狂跟主考官“互通关系”。以致于唐朝中后期出现贵族子弟垄断科举的现象。这也从侧面上反映了当时的“科举制度”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友情提醒:这点也是要考察滴!】

二、冒名顶替:这个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枪手”,也比较常见。

古代有没有相片,有没有摄影技术,那么主考方要想查学生冒名顶替,还是要根据考试的履历来辨别,但也不乏“别有用心”的人带“假履历”。

另外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藩镇割据问题愈发严重,社会动荡之下,国都六陷,天子九迁,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的人事档案散失严重,查无可查。许多官员考生更是意外而死,死无对证。冒名顶替的情况会出现的更加频繁。

而科举考试的作弊之风,到了明清时期,简直是进入了一个“巅峰”。

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君主的专制,科举考试大行“八股取士”。

所谓八股文,挺像现在的很多童鞋们,语文考试写作文,特别是写议论文时,带有的固定格式“论题--论述----结论”更像英语写信时的“Dear ......!”。

当然了,我们可不是为了说现在的考试继承了过去的“八股之风”,现在的考试思考路径、思维方式还是很灵活滴!

然而过去,并不能这样:考试只能考“四书五经”。对于灵活发表的策论一概不提。这就酿成了一个后果,考场外的学子们,为了博得一个好功名,开始用尽各种手段,比如“背诵”和应变。

就比如:

武汉至臻教育

武汉至臻教育

你以为这些还算正常的,还有呐!

武汉至臻教育

图解历史:“蝇头小楷”版《四书章句集注》

童鞋们,熟悉不,还是原来的配方!ヾ( ̄□ ̄;)

用网上流行的一句话讲“人类的本质无非是复读机和复制粘贴”。现在玩的小手段,我们的古人不晓得玩了多少遍!!!!!!!!

所以童鞋们,你们的心思,老师们可是洞若观火呦!

03

“下有对策 上有政策”

面对学子们的作弊行为,朝廷和主考官们难道不知道嘛?

不,他们确实非常清楚,也在做出应对的措施。

早在唐代武则天时期,那时的主办方就采取了一个策略,就是“糊名法”,就是讲考生的名字遮住,不让阅卷方知道考生文章是谁写的。后来成为一个定式。

宋代,光科举的防作弊方式就有很多种,其中著名的方法有两种:“锁院”和“誊录”。

“锁院”是一座专门用来接待考试的院所,院里一排排房舍。用墙隔绝,精密相连,所有的考生进去之后,直到考试前不能出来。不然就会有严厉的处罚。

武汉至臻教育

图解历史:“锁院”

“誊录”:为了防止有改卷的官员认得清考生的笔记,专门设有誊录院,有人将考生试卷进行誊录。誊录使用朱笔,叫朱卷。修改用黄笔。这样一来,考生的笔迹,也无从辨识了。

武汉至臻教育

图解历史:“誊录”

到了明清两朝,朝廷对科举的重视是前所未有。尤其是对待像“枪手”这样的情况。更是在法律上施加了严格的规定,史料记载中,对参与枪手顶替的考生,替考生与其他违规人员,“带枷、杖四十、发配烟瘴之地。”,以示警戒。

而因为考场舞弊而被处死的,仅有一例,在雍正年间,一名叫俞鸿图的官员,因为其家里的小妾和管家偷卖考题而谋私利,而被朝廷查出来,雍正皇帝大怒,下令处以“腰斩”之刑。而当时更加让俞鸿图绝望的是,行刑前,他并不知道自己会受到什么刑罚,监斩官又是俞鸿图的亲戚。直到刑场之时,才是被处以“腰斩”之刑,后来当斩刀落下之后,俞鸿图痛苦万分,连声大叫,又因不能立马死去,便有了蘸血写七个“惨”字这样的故事,也正是在这次行刑之后,雍正皇帝听说此事,也动了恻隐之心,下令“封刀”,也就此结束了中国持续了数千年的腰斩之刑。

(是的,你没有听错,延续千年,上一个被处死的名人,是秦朝的丞相李斯。)

可见在中国的古代选官上,作弊这样的行为,为当时的人们所鄙视。

古代的“科举制”历来的作弊和防作弊,一直是个斗争1000多年的持续性过程。这里面充满了各种“套路”和“反套路”。

然而不管怎么说,一句话总结就是:不论在什么时代,作弊一直是个为人不齿的一件事情。因为破坏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信誉度”。而且从大方向说,会破坏社会里每个人之间的公平竞争。所以,童鞋们,还是那句话:“杜绝作弊,洁身自好,从我做起!”

武汉至臻教育

武汉至臻教育

排版:番茄

文章:至臻高考历史组徐安琦

往期推文

-新高考开启,艺考还是低分上大学的捷径吗?

-从高考命题角度看《八佰》包含的历史核心考点

-2021年艺考新动态,考生们务必提前重视!

-慎重!新高考12种选课分析

武汉至臻教育

武汉至臻教育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积玉桥万达广场12号楼17层(工商银行旁)

咨询报名-姜校长:134-6998-2688

情况跟进-张老师:183-7211-9040

武汉至臻教育

武汉至臻教育

武汉至臻教育

武汉至臻教育

武汉至臻教育

武汉至臻教育

武汉至臻教育

武汉至臻教育

武汉至臻教育

武汉至臻教育

武汉至臻教育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文化课-武汉-武汉至臻教育-古人也作弊?“不想努力了”这件事还真是古今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