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考点5)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
(1)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包括了人类活动尚未触及的自在自然以及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然。人类社会是人在自然界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系统。
(2)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统一
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②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考点6)
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通过劳动实践,人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通过劳动实践,人类社会既构成了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因此,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区别和联系
(1)人与自然的区别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其运动、变化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自在自然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其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盲目的
(2)人与自然的联系
①两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②自然(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和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自然是人形成的前提,是人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另一方面,人的存在和发又反过来影响、制约,并不断改变自然。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
2.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第四个知识点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存在,而且还创造了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意识,使世界二重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1.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2.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考点8)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前提和条件
(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