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
★ 倾听历史回响 ★
★ 赓续红色血脉 ★
★ 坚定“四个自信”★
追寻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
这里是三旅之声
由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办公室、团委联合打造的
一档青年学党史栏目
以青年学子读党史、
讲党史故事、谈感悟为主要内容
深情讲述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故事
倾听历史回响
用声音记录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
赓续红色血脉
坚定“四个自信”
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青年学党史
第六期党史故事是
《调研出真知》
本期讲述人
来自学前教育学院的
范博文老师
★
★ ★ ★
★
点击聆听党史故事
我讲述的文物是毛泽东留存最早的农村调查报告——《中国佃农生活举例》。这本只有12页的小册子现收藏在武汉革命博物馆内,是32开纸质铅印本,长19厘米,宽13厘米,用粗线装订。封面上端从右至左印有“中国佃农生活举例”红字书名,稍下方印有“毛泽东著”。
图 | 毛泽东留存最早的农村调查报告——《中国佃农生活举例》
翻开泛黄的纸页,看到一个世纪前农户家庭详尽的收支记录,人们仿佛回到了1926年的湖南农村。1926年,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同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前往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在老家湘潭,他与佃农张连初促膝长谈,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调查材料。
翻开这份调查报告你会发现,毛泽东通过对张连初家庭情况的摸排,他核算出:如果没有天灾人祸,这户佃农“收支相抵,不足一十九元六角四分五厘五”。于是,他在报告中写道:“中国之佃农比牛还苦,因牛每年尚有休息,人则全无。然事实上佃农不能个个这样终年无一天休息地做苦工,稍一躲懒,亏折跟来了。这就是中国佃农比世界上无论何国之佃农为苦,而许多佃农被挤离开土地变为兵匪游民之真正原因。”
撰写《中国佃农生活举例》的过程,为毛泽东日后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毛泽东就提出,既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他说,以往思想界“很少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结果,“凑热闹成了风”。写完《中国佃农生活举例》之后,毛泽东并没有停止调查的脚步。他还要到中国农村去看看:农民运动到底是“糟得很”,还是“好得很”?
1927年年初,34岁的毛泽东身着蓝布长衫,脚穿草鞋,手拿雨伞,提着装有笔纸的布袋子,用30多天的时间,徒步700公里,足迹遍布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5个县。他发现,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寒冬里的湘西农村热火朝天。在我们党内,毛泽东不是第一个从事农民运动的。但是在农民运动理论造诣最深的是毛泽东。他深知中国革命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没有农民参加革命,中国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从湘西农村回到武汉后,怀揣《中国佃农生活举例》这本小册子,毛泽东站到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台。
图 |1927年的武昌农讲所大门
1927年4月4日下午,毛泽东出席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开学典礼。来自全国各地的800名学员如同涓涓细流在此相汇。举办农讲所期间,武汉是大革命高潮的中心,就像延安一样,是全国各地青年向往的地方。
毛泽东亲自为学员讲授《农民问题》、《农村教育》两门课程,并作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专题报告。上课时,毛泽东最爱用例子深入浅出地讲道理。
图 | 毛泽东在武昌农讲所讲授课程的场景
毛泽东在黑板上画了三根竹子。一根向左弯,一根向右弯,中间的一根是直的。他边画边讲:一根竹子弯了必须向相反的方向狠掰。这就是矫枉需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的道理。
讲习所将毛泽东撰写的《中国佃农生活举例》作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丛书正式发表。学员们通过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了解到真实的中国农村、中国农民,也将革命的火种埋进心中。毕业后,他们就像星星之火,在随后更为严酷的革命斗争中,燃成燎原之势。我们青年人应该牢记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更是为了传承这些历史、这些精神,是我们的根。
图|如今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青年谈感悟
接下来
来自学前教育学院的汪邦国同学、
曾俊格同学
将为我们谈一谈他们的党史学习感悟
实事求是
调研出真知
是新时代青年们
当秉承的求知态度
点击回顾第一期:
《真理之甘》
点击回顾第二期:
《初心化力》
点击回顾第三期:
《菊花砚背后的风暴》
点击回顾第四期:
《铁军的象征》
点击回顾第五期:
《校歌里的刚毅艰卓》
图文来源 | 中国共产党员网
策划 | 党委办公室 团委办公室
供稿人 | 李 想
音频 | 范博文
视频拍摄 | 融媒体中心影视设计部
万忠炟 黄梦圆 宋秀全贾馥嘉
视频剪辑| 融媒体中心影视设计部
宋秀全
编辑|韩梦仙
初审|刘 艳刘琪 刘俞君
终审| 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