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诈骗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由于这种行为完全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静甚至“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的,加之受害人一般防范意识较差,较易上当受骗。下面我将举几个在我们大学生涯里常见的诈骗行为。
寝室推销
有不少同学曾在寝室遇到过陌生人上门推销
推销内容包括电话卡、兴趣班、资料、小商品等等
一般这些人都自称学长学姐,一番交流后借机忽悠同学购买商品或办卡实施欺诈
遇到这些行为要及时反映。
兼职受骗
“您好,xx公司招聘男女员工,要求体貌端庄,年龄25岁以下的在校大学生,工资日结。咨询电话xxxxxx。”
不法分子以招聘业务员为名,发布虚假广告信息,一旦与其联系,便以收取“介绍费、培训费”等为由实施诈骗。
校园贷
目前“校园贷”诈骗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在校大学生推送贷款广告,以免抵押、低利息为诱饵诱导学生贷款,并要求缴纳贷款“手续费”“管理费”“保证金”等费用,收到学生支付款项后即将其“拉黑”不再联系。
一种是串通“职业培训机构”举办职业指导讲座,夸大培训效果,与学生签订声称能提高综合技能的培训合同,并与贷款公司勾结,诱导学生贷款支付学费,从中诈骗学生。
还有一种更为极端的,要求学生提供照片、视频、身份证和家属电话号码等作为贷款抵押和担保,一旦学生无法如期还款,便以此威胁,勒索钱财。
一些非正规渠道的贷款在贷款时模糊利率,尤其是校园贷,因为大部分大学生对金融知识都不够了解,容易上钩,一旦被骗,就会陷入利滚利的深渊中无法自拔。
电信诈骗
骗术一:冒充熟人借钱
不法分子拨打受害人电话后先试探性地问“猜猜我是谁”,然后诱使受害人对号入座,再以“出事了”为由向受害人借钱。还有骗子盗取熟人的QQ、微信号,以手机欠费为由要求受害人帮忙充值等。
骗术二:冒充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人员
骗子冒充“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单位“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告知受害人涉嫌洗钱、贩毒、经济犯罪等,利用受害人急于“摆脱干系、减少损失”的心理,诱使受害人将钱款转入骗子提供的所谓安全账号,以达到诈骗的目的。
骗术三:贵金属转账诈骗
骗子通过病毒木马等方法获取了用户的网银账号和密码,为了骗取用户的手机验证码,完成资金盗取,骗子把用户的的网银用来买理财产品,比如“贵金属”等,制造资金丢失假象,再通过冒充银行或者支付网站客服给用户打电话,骗取验证码,进而盗走资金。
这类骗术比较高明,真假难辨,往往是一环扣一环,稍不留神就容易掉进陷阱。
骗术四:“网上购物退款”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淘宝等公司客服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以受害人拍下的货品缺货或者交易失败为由,告诉受害人需要退款,要求购买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从而实施诈骗。
校园诈骗常见手段
名为“助学”,实则“圈钱”
不法分子往往以家境贫困,尤其是从边远闭塞地区考入大城市的大学生为目标,以提供助学金的名义,要求学生提前将学费汇入指定的账户,用于“成功注册学籍”。
名为“校友”,实则“骗子”
假冒学生或校友身份,获取信任,假借“手续费”“奖励话费”等名义,引诱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假冒身份骗贷圈钱。
名为“兼职”,实则“陷阱”
打着“兼职”“刷单”“招聘”或者培训旗号,假借提升社会综合能力或赚取零花钱的名义,诱骗在贷款平台注册并将贷款划转到指定账号作为“保证金”,或承诺将分期归还本息等骗取资金。
名为“创业”,实则“敛财”
假借投资名义,打着助学或者创业的旗号,以发展“下线”等传销方式,实施逐级诈骗敛财。
名为“帮忙”,实则“借贷”
苦苦请求,借用你的学生证、身份证信息帮他办理“校园贷”“注册网络公司”,出于义气,将信息告诉别人,结果被追讨欠款的成了自己。
看这,和骗术说拜拜
养成良好的个人信息使用习惯,做到“一个“原则”、两个“动作”、三个“使不得”。
(一)一个“原则”:
--金融业务尽量亲自办理。
(二)两个“动作”:
--个人证件限定用途。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复印件办理各类业务时, 应在复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 如“仅供办理xx业务使用”,防止身份证复印件被移作他用。
--重要凭证不要随意丢弃!刷卡签购单、取款凭条、信用卡对账单、对写错作废的金融业务单据等,应该撕碎或碎纸机及时销毁, 不随意丢弃,以防不法分子捡拾后查看、抄录、破译个人金融信息,成为其精准诈骗的前提。
(三)三个“使不得”:
--切勿把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
--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 谨防个人信息被盗。
--切勿向他人透露个人金融信息、财产状况等基本信息, 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号码、手机短信和邮件,也不要随意在网络上留下个人金融信息,防止泄露的个人信息成为不法分子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