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桐,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
连续三年全科总成绩排名第一(1/82),专业课成绩排名第二;连续三年获得一等综合奖学金、被评为“湖南师范大学三好学生”;2019年获得“国家奖学金”。
2018年9月-2020年9月任湖南师范大学公益性社团拓荒者协会理事长,任职期间担任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队长前往湖南常德支教,被评为“优秀实践个人”;2019年12月,纪录片作品《流浪者》入围2020第50届坦佩雷电影节中欧展映拟邀片单(国际级);2020年,话剧作品《面具》获得“戏剧中国·话剧类优佳剧本奖”(国家级)。
现已免试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带领“拓荒者协会”的成员参加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对吴桐来说是全然陌生的体验,如果说以前的多次公益活动她是完全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这次则要加上“老师”这个称呼。
当老师的体验十分特别,和山区的留守儿童们交流、同住,让吴桐看见了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有一天,她教孩子们唱歌,那首歌已经很老了,但是孩子们却都跟得上。唱着唱着,她发现有的孩子低下头哭了起来,“应该是想起了他们的父亲。”
在决定去支教的时候,还有大学生活参加公益、拍记录片的这几年,吴桐从未预测过具体得失的考量,只是出于一种本心的驱使。这些从未有过的体验和珍贵的感情,都在她预料之外。
原来
有些感情
真的只需要通过几个小时
就能去改变一些
传达一些什么的......
高中的时候,吴桐参加过几次学校里组织的公益活动,但是都对她触动不大,可能因为那时候到底年纪不大、思想不成熟,再加上学校里活动的一点形式主义,总之,那时候的她:“说实话,是不明白何谓公益的。”
改变是从大学开始的。大一军训的时候,各个社团来下训宣传,吴桐被文学院里唯一一家公益性质的社团“拓荒者协会”吸引了,她报名了社团的理事,通过面试后正式成为了一名“拓荒者”。
拓荒者协会的第一次公益活动是去养老院,这次公益活动给她的感受和她以往完全不同,吴桐陪着养老院的爷爷奶奶们聊天、玩笑,也想起自己的亲人,寄托感极其强烈,短短两个小时的陪伴时间,她却发现,原来真的可以通过几个小时去改变一些、传达一些什么的。
拓荒者协会帮助的人群中还有一些聋哑人,吴桐希望大学生也能够有机会学习和了解一些手语知识,这样当碰到需要帮助的聋哑人的时候,才不至于手足无措。她在协会里创办了一个手语课堂,成立“拓荒手语队”,还带着手语队参加了校内的元旦晚会,表演歌曲。
组织活动、积极奔走,有时也需要一些文案、摄影的能力,吴桐把自己在大学课堂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反哺到公益实践中去,也通过这些锻炼,使自己这方面的技能更加熟悉、得心应手。
吴桐知道,真正想要做出实事,只局限在社团肯定是不行的,聋哑人本身就是基数较大的群体,想要帮助到他们,必须让手语走出社团,将手语舞搬上院级、校级甚至更大的舞台,于是她积极和周边的湖南大学等几所高校沟通,组织社团参加湖南大学主办的手语比赛,终于让拓荒者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中。
| 参加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
靠自己的劳动生活的人
可能在阴暗的夹缝中
但他们仍渴望阳光
向往希望......
公益带来的影响潜移默化,但又显得十分清晰。吴桐开始留意身边所有关于公益的活动、事物,哪怕“公益”不会自己撞到她身边来,她也会主动向公益靠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平时要拍摄很多的视频作业,她有意识地选择与公益相关的题材,完成自己的纪录片、摄影作业。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是一门不单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具体的实操的专业。结合老师在课堂上教导的知识与自己的创造力,她学着自己撰写剧本、脚本,使用摄影设备,再去磕磕绊绊地尝试,直到真正完成一部作品。
2019年12月的纪录片《流浪者》就是这样完成的,由吴桐负责编导,主题是关于生活在长沙地衣之家流浪者救助中心里的一群流浪者。第一次到地衣之家,吴桐十分讶异,那是她从未想象过的人生与生活,略有狭小的房间,但却十分干净整洁,墙角是流浪者们手工制作、用于售卖的塑料鲜花,流浪者们并不颓废、邋遢,反而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地衣之家的宗旨是:“每一桩生命,都是了不起的存在。”她记下了这句话。
第一次做完纪录片的采访以后,吴桐向流浪者们道谢,她想与他们握手,但是流浪者们下意识地有些回避,吴桐意识到,他们可能是怕自己嫌弃他们手不干净,于是她立刻义无反顾地握住了那只手,用力、深深地握住。那一刻,那些流浪者们在吴桐的眼里不像经历许多的大人了,反而更像是像做错事情后局促的孩童,吴桐握住那只手,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一种真诚,她真正把那些流浪者们当做了自己的朋友。
乞讨者低头寻找地面的硬币,流浪者抬头望向天空的烟花。吴桐完成了这部《流浪者》,凭借优秀的题材、专业的制作水平,这部纪录片在后来入围了2020年第50届坦佩雷电影节中欧展映拟邀片单。奖项对吴桐来说无关紧要,但她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够被更多人看见,她想为他们正名,她想让周围的人知道,流浪者并不是所谓的乞丐。
| 执导纪录片《流浪者》
“我觉得他们是所谓‘正派的人’,是有自己的尊严、生存能力,靠自己的劳动生活的人,可能在阴暗的夹缝中,但渴望阳光。”
为了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每到一个地方
都能发出光
都能把道路照亮......
吴桐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点亮。” 她觉得太贴切了,这正是她对生命的解读。
做公益对吴桐来说就是一种“点亮”,她通过公益活动认识、接触许多人,也由此体会到无数次心灵的碰撞。拓荒者协会对她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存在,一群有爱、善良的人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给她支撑,也让她更加对这个组织充满责任感。重要的不是协会能够入围多少国家级项目、得到多少奖项,而是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那份真挚的情感。
成为协会的理事长后,因为需要参与许多外联的项目和工作,吴桐变得更加有决策力和效率,也更加自信。2020年6月,吴桐前往共青团南京市栖霞区委员会实习,实习期间,有一场她自己策划的活动一时没有定下主持人,此前,吴桐没有做主持人的经历,但她直接说道:“我想当主持人。“因为那个项目从策划到稿件几乎都由她独立完成,对她来说像一个自己的孩子,她付出精力、时间,更有自信去做好。
| 主持栖霞区大学生暑期实习总结会
从前吴桐读过《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居善地”,以前她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要自己去一个好的地方,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但现在她慢慢觉得,这句话其实是说,要自己去到一个地方后,让这个地方变好。
参加拓荒者协会、拍摄纪录片《流浪者》、去南京市共青团实习,很多事情,吴桐在做的时候其实尚未有着具体得失的考量,只是出于一种趋势和本心,而到最后,这些事物能够带给她从未有过的体验、宝贵的经验和其他人珍贵的感情,也在她预料之外。不是抱着“趋善”的心态,最后得到的结果才是真正的“善地”。
目前吴桐已经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学,她对未来的一切依然抱着热情和好奇心。因为无论是做公益,还是生活,现在的吴桐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她想要成为一个能够鼓舞他人的人,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够发出光,都能够把道路照亮。
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湖南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与梦行者工作室联合出品,“青春之我”栏目聚焦于湖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青春榜样——他们不仅成绩优异,同时还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梦行者工作室希望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发挥榜样的力量,引领一批批青年人,用自己的青春和奋斗,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实现独属于自己的价值。
策划&监制|田野 李蜜
采访&撰稿| 王琳茜
摄影| 王小艺 李阳(部分图片由吴桐提供)
视觉设计| 张鑫宇
编辑| 陈挚
转载自梦行者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