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就像一所学校,在这里,我们将回到现代建筑最初始的状态,面对直接的使用者,使用材料最本真的状态进行建造。
在这里,我们可以抛去设计的浮华,直接面对问题、面向需求进行设计。
在乡村,我们还将重新拾起对现代技术的信心……
——卢健松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卢健松。
7月18日至22日,三年一度的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大会在巴西举行,并为2021年UIA 金奖和其它五个专项奖的获奖者举行颁奖仪式。我校建筑学院卢健松教授带领团队在花瑶聚居区开展的人居实践成果,荣获国际建筑师协会(UIA)专项奖之一瓦西里斯·斯古塔斯奖(Vassilis Sgoutas Prize)(点击此处浏览获奖详情)。
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关于大会的通知。
瓦西里斯·斯古塔斯奖旨在表彰为相对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做出突出贡献的建筑师和团体。这不但是难得的行业荣誉,更代表着精准扶贫事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此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获2014年UIA国际建筑师协会金奖;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于1996年曾获专项奖之一让-丘米奖(Jean Tschumi Prize),即建筑评论与建筑教育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东于2005年曾获专项奖之一罗伯特·马修奖(The Robert Matthew Prize),即改善人类居住水平奖;
“受疫情影响,我们不用去巴西的会议现场领奖,”卢健松说,“很荣幸获得这个特别的奖项。这不只是对我们的鼓励和肯定,我相信,这是一种价值导向,是对公益扶贫建筑相关行业的巨大鼓舞。”
初心
“走出书斋做设计”
隆回县白水洞村,是一个地处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村,聚集着瑶族分支花瑶的民众。
“发挥高校优势,建功脱贫攻坚。”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化智慧为力量的行动指南。自2012年起,湖南大学开始对口隆回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各学院的专家教授、学生志愿者等纷纷到来。
“走出书斋做设计!正是扶贫工作开展的契机,我们选择隆回开展人居项目实践,”卢健松说,通常,乡村被视为传统与地方性的守望之地,但技术与传统,技术与文化本身并无冲突,“这将提升我们对现代设计自身价值的认知。”
2013年开始,卢健松带领师生对花瑶聚居区开展驻地扶贫,8年来,完成各类专项规划5份,修建小学3座,民居提质40余栋, 极大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还实施了10余处改造实践,探索了以住宅厨房改良为契机的贫困消除策略。
为什么要选择厨卫改造?
“文明源自对每一人个体需求的尊重。厨卫项目虽小,却是与民生相关的大事和难事,”卢健松说,希望通过示范项目,达到既保留传统、又移风易俗的初衷。
国际建筑师协会(UIA)评委会这样评价:
“以现代建筑技术的务实和优雅的方法,提高了中国湖南雪峰山少数民族花瑶族的生活品质。”
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村民沈修恩家改造后的厨房。苏妍/摄
首次改造在隆回县虎形山崇木凼村村民沈修恩家中进行。“我们的设计尊重本地习俗,以火塘为核心,将采暖、烹饪、腊肉熏制空间巧妙整合。”项目组成员、建筑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苏妍介绍,设计既延续了花瑶人在高寒山地的生活习俗,又借助现代材料和技术方法,充分地引入了自然通风与采光,使其温暖舒适,宽敞明亮。家里改造一新后,沈修恩笑容满面。
改造后的村民民居外观。苏妍/摄
如何将设计变为令村民接受的样子?
卢健松感言:“太贵的他们买不起,太新的买不到,太复杂的做不出。我们要用适宜的技术、有限的资金,做出让村民们眼前一亮,愿意跟着学、跟着做的示范项目。”
起初,施工队、村民并不适应施工过程中的精细化管控,对现场提出的督导意见有逆反心理,但磨合到后期,团队相互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好。
“现在明白为什么施工的要求那么高。以前觉得按照图纸随便搞一下也差不多,与你们接触之后,才发现建筑原来这么美,每一条线都有它的意义。”设计团队离开后,收到了沈修恩家人的感谢短信。
实际上,对当地村民沈修恩、沈诗考和李早云家的改造整体造价都在农户可承担的范畴,和当地传统方式建造的房子一样便宜。
“家里趁势开了农家乐,还赚了一些钱。本来笑我花了冤枉钱改建的几个邻居也想学着改了。”沈修恩说。
村民李早云家改造前后对比照。袁雪洋(左)、许昊皓(右)/摄
最新一次的厨卫改造是村民李早云家。2015年,丈夫刘根安因车祸受伤失去劳动能力,李早云因视力残疾无法外出务工。卢健松老师的志愿者团队帮助改厨改厕,还指导她开展差异化经营。
家庭环境的改变带来了精神面貌的改变。“从前的李早云,看起来总是很沮丧,”苏妍说,“经过改造后的家窗明几净,豆腐坊生意也逐渐好起来,李早云本人一次比一次看着精神,最近还尝试起了化妆。”
团队成员苏妍在崇木凼村改造项目现场。
受导师卢健松的深刻影响,研究生毕业后的苏妍选择继续在乡村建筑领域深造,目前任职于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当代乡建研究中心。
当下
“建造是青年建筑师成长的最好途径”
日前,由建筑学院、设计研究院和岳麓书院共同主办的“湘村营建-湖南大学乡村振兴设计成果展”正在中国书院博物馆展出。
湘村营建-湖南大学乡村振兴设计成果展与公开课。文云英/摄
展览涵盖了近十年来相关学院在三湘大地上的规划、景观、建筑创作作品,还包含村落保护和建筑修复部分成果。卢健松团队的不少成果都呈现在了大众面前,包括李早云家厨卫改造的模型、白水洞村赫曦小学的改扩建工程。
“早云豆坊”模型吸引了几位小游客。尹怡诚/摄
“对于大多数中国青年建筑师来讲,传统民居是触手可及的、最好的建筑第一课。”卢健松表示,“一定程度上,乡村民居源源不断地为建筑师们提供着精神或物质给养,站在建筑学角度,我们期望着‘建筑能更好推动乡村发展’,也期望着乡村振兴设计越来越好。”
湖南大学自2018年起,先后分三批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对小学进行改扩建。
通过考察当地的地理条件及文化习俗,卢健松带领团队成员对白水洞村小学进行改扩建设计,更新老楼、增建新楼、完善教学场所。
改扩建后的白水洞赫曦小学夜景。许昊皓/摄
拥有落地大窗、可提供“有温度的午餐”的食堂,宽裕不扬尘的体育场地,独具匠心的公共书房、研讨空间,标准规范的教师宿舍等等,原本只有一幢破旧教学楼的校园焕然一新,成为当地最美的风景。
改扩建后的白水洞赫曦小学教室室内。卢健松/摄
2020年10月,白水洞村小学正式更名白水洞赫曦小学,兼顾小学教育、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等多项功能,成为湖南大学精准扶贫工作的典范。
卢健松常说:“建造是青年建筑师成长的最好途径”。在过程迅速成长,对建筑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入。
建筑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袁雪洋(右)在项目工地上。苏妍/摄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钟涛和袁雪洋等全程参与了该项目。“几乎有一年的时间,都在村里度过。这种全程参与的培养模式,也让我学到更多、成长更快。”钟涛说。
“我们想做的是尽善尽美的建筑,而施工队则是抱着快速完成项目的想法。”钟涛回忆,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团队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当地施工的经验发生矛盾,工期被延长。
“确实很焦虑,怎么解决呢?”卢健松说,图纸上的建筑大样,手绘拆解给工人看;图纸上的建筑尺寸,与工人一起实地测量;图纸上的建筑术语,现场一个一个解释。规范了施工流程,顺畅了沟通环节,提升了团队默契,建设进度也随之加快。2020年9月,经过400多个日夜的辛勤工作,小学改造建设完成。
团队能在当地坚持这么多个项目、坚持这么长时间,“我们离不开学校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卢健松说,最初最为担心的,是团队成员是否能克服恶劣的环境,是否能与当地村民友好沟通,是否有稳固的后勤保障。“是一届又一届学校驻村工作队成员的鼎力支持,才有了如今的亮眼局面。”
未来
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继续前行
8年以来,“温和而坚定”的卢健松,和他的研究生们坚持驻村服务,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以“在地陪伴”的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活习俗与生产需求,使现代建筑理念、技术与地方传统充分融合。
“让每一个经过设计的房子达到当下建筑最好的状态。”是卢健松的目标。
在设计和建造工作开展中,卢健松总是跟志愿者团队强调三个特性。
白水洞茶山雾雨观景台。许昊皓(左)、李佑青(右)/摄
“美,是首要的!是不需要过多阐释和介绍的。”
卢健松回忆,当小学落成后,他曾在附近遇到一群陌生游客,问及来意,对方说:“我们在另一个山头,看到这里有个建筑相当漂亮、非常别致,于是沿着山路直接开过来了。”卢健松表示,“相信即使多年以后,赫曦小学仍将是当地的建筑标杆。”
白水洞赫曦小学教师研讨空间上课。许昊皓/摄
“房子应该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是细腻、精致的。”
正如村民家中的厨房,利用烟囱设计打造出的不影响屋内环境的腊肉熏制空间,正如赫曦小学中的教师研讨空间里,通过错落的空间设计打造出“建筑就是家具”的实用场所……他们的建筑作品总是带着设计者的温情考量,在巧妙构思中给人以呵护。
“从设计到施工的过程,是一个大家共同完成的过程。”
为了寻找合适的改造对象,时任湖南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康添慧与卢健松一道,一家家走访调查,搜集信息,用辛劳和汗水为花瑶村绘上一道崭新靓丽的风景线;卢健松团队和村民之间还默契地形成了互助互学的模式。同学们向村民传授现代建筑构造、材料的处理方式的同时,也在现场了解国情、乡情,将当地的习俗、文化、智慧结合到设计中来。
团队在花瑶的乡村人居扶贫成果得到社会与建筑学界的多方认同,获得2018年直属高校精准扶贫十大典型项目,WA中国建筑奖社会公平提名奖,WAC建筑社区十大建成项目奖等多个奖励。
卢健松(左)与当地村民交流。许昊皓/摄
结束采访之际,卢健松介绍,应学校定点帮扶办公室之邀,他们将又一次前往白水洞村,就露营基地、白水洞瀑布观景台、岩儿塘村寨门等展开调研与设计。
对于卢健松及志愿者团队,获得国际建筑师协会(UIA)专项奖之一瓦西里斯·斯古塔斯奖是一份巨大的喜悦,但以后“设计还是要像以前那么踏踏实实的干,还是要继续为农户做好我们的服务!”
来源 | 融媒体中心
记者 | 周丹
供图 | 建筑学院
责编 | 周丹
↓↓↓往 期 精 彩↓↓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点击关注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湖南大学官方微信(微信号:HNU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