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张灼华在庆祝第37个教师节暨2021年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南华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校长张灼华在庆祝第37个教师节暨2021年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南华大学

校长张灼华讲话

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同志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南华大学庆祝第37个教师节大会暨2021年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此,我代表学校向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的广大教职员工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关心、支持、参与学校改革发展建设的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历年来获得各级各类荣誉称号的教职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今天受表彰的各位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

同时,我们还要向我们的学生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努力学习,毕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建设我们的国家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正因为他们的出色,我们这个学校才显得更有存在的价值,我们的老师才显得更加伟大,我们才有不断的成长。

刚才志胜同志作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报告,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一年多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下一阶段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安排,我完全同意。希望全体教职员工要认真领会精神,逐项落实任务,以改革引领发展。

尽管一度面临疫情的再次考验,但学校事业还是不断向前发展。一是疫情防控方面,我们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目前教职工和学生的接种率分别为89%和93%。希望老师和同学们以科学的态度理解和认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做到应种尽种。今年暑假,我们的医护人员奔赴张家界、株洲和宁乡,圆满完成了支援工作,得到各界好评。二是招生就业方面,今年招生6810人(其中台湾学生10人),年度招生计划完成率100%,普通物理类临床医学专业组(含口腔医学)投档线为577分,排名居省属高校第3;录取600分以上人数达到18人,居省属高校第2。截至8月31日,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0.68%和93.34%,整体就业率达91.08%,三项数据均为省属高校第2名。三是科学研究方面。肖德涛教授团队成果获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吴移谋教授团队成果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还有多个项目获二等奖、三等奖。今年我们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项,创学校历史新高;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项,项目立项数位列省属高校第一。这体现了我们的学术水平在不断进步。

南华大学

但是,我们还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大家可能知道今年博士学位点的申报结果,相信大家都为此感到失望和难过。暑假期间,我们在领导班子务虚会上也专题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归结到底,还是我们的内涵建设有差距,学科建设有不足。我想借今天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这个机会,跟大家讲讲我对本科教育的思考。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非常明确。但问题是,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呢?我想讲三点思考。

一、大学不能没有梦

梦想,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是心中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把“国家的梦想”定义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国家尚且有这样一个具体的梦想,全中国人民都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伟大的梦想努力奋斗,那么一个大学的发展也应该要有一个伟大而具体的梦想。钱理群先生说:“一个人不能没有梦,一个没有梦的人生是很难想象的。”我套用先生的话,“一个大学不能没有梦,一个没有梦的大学是很难想象的”。没有梦的大学不可能发展,不可能把学生带到一个应有的精神境界,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然,我们也提出过一些各种各样的目标。例如,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双一流”大学。但那还不能被称为“南华梦”。因为它还不能让我们的老师和同学统一起来,集中精神,奋力追求。我们需要一个“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梦、一个“既融入国家民族梦想,又具有特色”的“南华梦”。尽管我也不知道真正能够凝聚全体师生的“南华梦”是什么,但是我能想象,有了这个梦,老师的教育、学生的学习就应该有了激情和力量,培养的学生就有了人生的目标,以及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学习和思考的精神和实践,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既追求物质的现实生活,又追求超越物质现实生活的精神。于是,南华就有了快速的发展,对国家“中国梦”的实现有了重要的贡献。

南华大学的教育就是要为学生们提供一片做梦的净土和逐步实现梦想的支持。要把他们带进人生的理想和人生的向往。不仅仅是上课和考试,不仅仅是学分和毕业证。不会有毕业后的茫然,不知道自己除了工作和一份好的工资以外所需要的东西。我们要潜心思考如何培养,而不仅仅是教学。培养包含很多内容:从知识,到知识结构,再到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大学里走出这样一批学生,这个学校就一定会有发展,会有成就,会有创新,会有思想、文化和精神。一个人不能只是过一天算一天,否则久了就会变成尘土。大学也一样,自己不能每天只满足上课,过一天算一天,就不能培养有理想,有视野,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久了,这个学校就越来越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这是我的一些思考,不一定正确,供大家批判。

南华大学

二、大学不是中学

很多年来,我们总是在讨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但是我们很少能做到这一点。要达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增加新的课程、增加一些实验和实训是不够的。知识不是能在大学几年的时间里就学完的。无论你开多少课,课程有多时髦,能教给同学们多少技术,都不能解决人生的问题,也不能完成国家和民族交给我们的任务。我的人生告诉我,真的是要活到老,学到老。一天不学习,我就不能理解这个世界,朋友们跟我交流,我就听不懂。所以,大学要教授学生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和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和人格。

我们的大学其实是中学化,延续着高中教育的模式,还是“一考定终身”。同志们,让我们想一想,其实一考是定不了终身的。走向社会,我们哪一天不是在做人生的考题和答卷,而答案又有多少是书本上记录指导的呢?人生永远是一个学习和考试的过程,正是学习和思维的能力决定了我们有多少答卷是正确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些告诉我们的学生?

我理想的大学教育是教通识、教基础、提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回答。答案不能只来自于某一本教科书,而应该是一种观点,源于他博览过的群书。学生形成了学习的能力,从中悟出批判性的思维。还有一点,我们的大学也是中学的延伸,那就是考试。考试的答案都在书本,于是有标准答案,于是就有了闭卷考试,于是就有了舞弊。同志们,人生有标准答案吗?如果没有,为什么我们不让学生学会人生?我理想的考试是一份带有思考和批判的开放考卷。开卷考试,给予一周或更长的时间,只要你能讲得清楚就是高分。记得我在湘雅念书时,数学考试就是一份这样的考卷,老师给了我一个优,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学生把不同学术观点综合起来解释考题,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综合的过程。考题不要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教会学生的是科学的思维和严密的逻辑。这才是产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条件。希望大家要思考培养方法和模式的改革。

大学不只是教学生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而是教学生怎样判断正确和错误,其中的理由、逻辑和自信。这样的教学,学生一定会忙起来,当然老师就更忙。这应该是我们大学发展的方向。

南华大学

三、教授不只是教师

我们现代大学的很多模式是由洪堡建立的,也就是研究型大学。在洪堡之前,牛津大学的纽曼提出了一个大学的理论模型。纽曼认为大学仅仅用于学习和知识传播,而不是为了发现科学和开创哲理。事实证明,他的大学是有很大局限的。1860年洪堡创建了柏林大学,他有三个原则:教学的自由、学术的自由、教学和研究的统一。这里最重要的是研究应该有益于学生的培养。不同于中学纯粹扩充知识面的教学。所以我们把大学以前的教育称为基础教育,大学及以后称为高等教育。

在当今的社会里,基础研究和创新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大学里,由大学教授来承担和完成,并有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研究,远远强于实训和做实验。因为那里需要知识的综合,需要逻辑,需要科学-科学的观点,需要创新-创新的思维。这里最大的挑战,就是发现自然、解释自然和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书本知识的传授,好的老师会有一定的思考,但不能延伸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我们在基础教育中都已经接触和学习过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学老师是对自己的领域有过深入的思考,对学科,学科前沿和学科的发展有总体的概括。知识的传播就会更加深入有效,提出的问题就会更加深刻和有针对性,这就是教授。教授是学术的象征,也是优秀老师的象征。一个好的大学一定有一批好的教授,培养的才是好的学生。他们把学生带到学科的前沿和问题的深处,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浇灌每个学生身上想象力的种子,和学生一起寻找未知道路。所以,学生有了更深的见识,这是思想的深度,对科学的理解的深度。南华需要学者型的老师,也许这就是“教师强起来”的意义所在吧!

南华大学

同志们,这是我对大学教育的极其简单的总结,在今天这个时候与大家分享,一定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和原谅。

最后,我想分享给大家一段钱穆先生的话:大学“应具有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品质,既能从中看到优良的历史传统,又能感受到与时俱进的时代脉搏。在变与不变中,在坚守与创新中,要秉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志向,坚持争创一流、自强不息的目标,拥有博大宽容、兼收并蓄的胸襟,实现经世济民、爱国奉献的抱负”。

再一次祝大家节日愉快。

谢谢。

END

▼往期推荐▼

南华大学

南华大学

南华大学

党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南华大学记者团

封面:龙欣靓

编辑:吴晓彤

审核:曾永艳 高漪

南华大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南本科院校-南华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南华大学-校长张灼华在庆祝第37个教师节暨2021年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