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好老师
近日,省教育厅公布《关于2021年湖南省师德师风建设年“身边的好老师”征文活动获奖情况的通报》,我校教师易瑛的《大美无言——记我的硕士导师叶雪芬女士》、阳繁/李馨的《学术领航灯,人生引路人——我们身边的好老师彭泽润教授》等7篇作品在征文活动中获奖,我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此次征文活动由湖南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主办,旨在大力推介和宣扬身边的好老师,用生动、丰富、鲜活的师德人物与师德故事诠释新时代师德内涵,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下为部分优秀作品展示。
大美无言
——记我的硕士导师叶雪芬教授
作者:易瑛
叶雪芬教授
美丽端庄的面容,娴静优雅的气质,渊博的学识,睿智的谈吐,正直高尚的人品,坚忍不拔的意志,宽厚仁爱的胸怀……这些在人类超越世俗走向“神性”的进程中绽放的最芬芳、绚烂的人性之花,世间的凡夫俗子若能拥有一二即是较幸运、富有的人了。然而,我的硕士导师叶雪芬女士却同时拥有这一切生命的美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我的心目中,她是良师,是慈母,是知心朋友……是一位人人敬重的近乎完美的女性。
还记得1993年投师于叶老师门下时,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于文学社团、文学杂志、文艺论争等看似枯燥单调的文学史实不感兴趣,至于史料的整理收集和审订考核等“坐冷板凳”的研究,我认为过于传统,方法不够新颖。叶老师及时发现了我认识上的偏颇。她拿出了她毕多年心血搜集整理、考证研究而成的《叶紫传略》《叶紫史实考》《叶紫研究资料》《鲁迅与陈子展》《鲁迅与黎烈文》《柳无忌年谱》《罗暟岚年谱》等成果,“我用了很多时间做这些搜集审订史料的事情,为学术界研究这些重要作家做了些打基础的工作。”“趁一些老作家还健在,我去走访、请教,弄清了不少史实。”“做学问如做人,要严谨老实,不自欺,不欺人,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苦”。叶老师的话轻轻道来,却如醍醐灌顶,将我从偏激、浅薄中震醒。我开始意识到做学问是一桩极其严肃、认真的事业,切不可急功近利。
20世纪80年代,叶老师为完成《叶紫研究资料》一书,埋首于京津沪湘省、市级图书馆査阅资料。为了获得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与叶紫交往的文人所了解的叶紫的第一手资料,她几度南下北上,穿行在杭州、合肥、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大街小巷,先后走访了陈企霞、陈荒煤、聂绀弩、任钧、周钢鸣、贺宜、余照望、黄源、林淡秋、高文华、邝达芳、汤咏兰等许多前辈,以一名后生晚辈的真诚、善良、谦逊、务实,打开了一个个与世纪同龄的老人的心扉,搜集到了很多异常宝贵的史料。如今这些见证了上一世纪文坛风云的老作家、老学者、老干部渐次作古,叶老师当年自觉参与抢救文化遗产、保存历史资料的举措,周密考证、研究左翼作家叶紫的生平与创作的价值和意义凸显出来,让人叹服于她作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所表现出的良知、责任和远见卓识。
《叶紫传略》获湖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
《叶紫研究资料》获湖南师范大学著作优秀奖
在叶老师的指点下,我开始阅读《小说月报》《中国新文学大系》等,每有避重就轻、投机取巧之意,就会念及老师的教诲,不敢有丝毫懈怠。当我忐忑不安地将近三万字的读书报告交给叶老师时,我从她的眼神中读到了肯定、鼓励和包容。叶老师批阅完毕, 直言不讳地给我指岀了文章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翻开读书报告,我看到每一页稿纸上都留下了叶老师细致的点评,娟秀的字迹,密密麻麻。在此后近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叶老师以她的智慧、学识和爱心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纷繁多姿的文学世界。我开始认识到20世纪我们国家、民族所经历过的黑暗与光明,沉沦与觉醒,屈辱与抗争,痛苦与希望,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这一百多年来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和在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中中国现代文学前行步履的沉重与坚实。
走近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领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异彩纷呈,有助于我深入探索人性,更好地理解包括叶老师在内的历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追求。此时年龄的差距不再构成交流的障碍,我们彼此之间心灵的距离更加拉近,我感受到了叶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仁爱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叶老师爱生如子。她有三个孩子,家庭负担重,工资不高,平日省吃俭用,但每逢学生生活上有困难,她总是倾其全力去帮助他们。有从湖南农村来的贫困学生,因没有路费,放假也不回家。叶老师知道后拿钱给学生买了一张回家的车票;80年代,有一个自考生患上肝炎,家里穷,又不能享受公费医疗,叶老师送给他200元让他治病,而她那时的月工资只有100多元;寒冬腊月,一位来自湘西的男生天寒衣薄,冻得瑟瑟发抖,叶老师立即回家,将刚买的新绒衣送给他;叶老师好不容易先后买到的两部录音机,全部送给了急需的学生;很多社会上自学的青年写信向叶老师求教,虽素昧平生,但叶老师有信必答,甚至为了解决他们的问题四处奔波,从不虚与委蛇……数十年来,她将一批批学生送出了校园,自己却老了,头发花白了,然而她慈母般亲切温柔的笑容却依旧那么年轻、美丽,眼睛仍然那么明亮、澄澈;多少年了,她的学生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叶老师带给他们的温暖,铭刻在学生们心中的记忆不曾褪色。
叶雪芬老师参加湖南师大中文系78级四班入校40周年师生欢聚会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95年金秋十月,叶老师带我们师兄妹3人去北京访学,当时住在军事博物馆附近的一家地下招待所里。招待所条件十分简陋,白天还需电灯照明。但叶老师每日和我们同吃同住,从不叫苦。白天出门时,她从不坐出租车,已逾花甲之年的她与我们一起去挤公共汽车,小跑步赶乘地铁。她带着我们一家家登门拜访樊骏先生、王信先生、吴子敏先生、卓如先生、林非先生等著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让我们有机会当面向他们求教。到了晚上,白天辛苦劳累的她仍不知疲倦,招待所的茶几成为她的书桌。在暗淡的灯光下,她戴着老花镜,仔细翻阅着从文学研究所借来的大量资料,埋头写作到深夜。有一次,我从梦中醒来,迷迷糊糊之中看到叶老师将我踢掉的被子轻轻地给我盖上,我以为妈妈来了,是妈妈的手,那么轻柔,那么温暖……
叶老师不仅爱自己的学生,她也深深地爱着她的家人。她是贤妻,大学毕业时,她为了爱情毅然放弃留在津京工作的机会,成家后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承担了大量繁琐的家务;她是良母,一次她丈夫出差在外,她的小儿子高烧不退,为照顾孩子她五天五夜不曾合眼……和她相处久了,我不再惊讶于性格温婉、柔和的叶老师在成功扮演生活中的多重角色中所显示出的坚韧、顽强,她的青年时代是从人生的诸多磨难、坎坷之中艰难地走过来的。
我曾听叶老师谈及其身世。她出生于一家道中落的徽商之家。日寇飞机轰炸两次把她家夷为平地,她家从此沦为穷人,靠父亲行医养家糊口。但未及两个女儿成年,父亲撒手人寰,留下她们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家境虽贫寒,但父亲悬壶济世、扶危济困的仁爱之心和母亲勤劳、正直、贤惠的品德,给她一生影响很大。在家庭经济极度困窘中,叶老师曾两度辍学。1954年叶老师以文理科均佳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开大学。大学期间,她的学费、伙食费、生活费乃至棉被、棉衣等都靠南开补助和同学接济。苦难并没有使人走向自卑、消沉、绝望,在与苦难的抗争中,真正坚强的人在磨砺、锻铸着自我的精神人格。多年来,叶老师从未将苦难写在脸上,面对生活的困厄、艰难,始终坚持积极进取。她珍惜别人给予的温暖,也慷慨地将爱心播撒给更多的人。
叶老师默默地耕耘在教育这一块园地数十个春夏秋冬,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面对苦难,她坚毅沉着,迎着风雨闯过了一个个难关;在权势面前,她不卑不亢,宁折不弯;面临升迁机遇,她恬静淡泊,清贫自守,唯有教书育人让她一辈子痴迷、醉心不已,始终不改“教育救国”之初衷。从教几十年来,她视教学为生命,将青春、热情、智慧全部投入其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表现出严格自律、敬业爱岗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学生爱戴她,对她的讲课感到非常满意,这是对她最大的回报。学生的健康成长、点滴进步,是她一生的骄傲和幸福。她会将二十多年前学生的一篇习作保存至今;她会为接到学生节假日打来的一个问候电话而快乐……牵动她的喜怒哀乐的是学生的成长、青年的前途、祖国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我常想,叶老师,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经历过风云动荡、新旧变迁的时代,一生阅人无数,年幼时家道中落,感受到世态之炎凉、人情之浇薄,成人后想做一番正事却遭受过曲折坎坷,她为何能始终保持一颗正直、善良、纯真的赤子之心?是爱——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类的爱,使她跋涉在人生的泥泞之中坚守本色,痴心不改,善待他人,相信未来。猎猎飘扬的爱的旗帜,成为鼓舞她无怨无悔走下去的永恒的精神动力!
叶老师1996年退休后在抚育孙女、操持家务、在老年大学授课的同时,仍坚持读书看报,笔耕不辍,完成了近四十万字的学术著作,写下了数十篇随笔散文,或考证名章典故,或忆旧怀友,或品读人生百态,或针破时弊,寄寓了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对生活理性的思考、对社会密切的关注和对正义、良知、道德、信仰的真诚呼唤。
2013年,叶老师不幸因中风导致右手、右脚偏瘫,但她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用左手刷牙、吃饭、写字、操作电脑等。她每天仍坚持读书看报、写文章。她热心于社区的文化建设,写下了8篇表扬好人好事和弘扬正能量的文章,以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国人素质。她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2015年,她将自己收藏的3000多本书,全部无偿捐献给了长沙市雨花区图书馆。2019年5月,叶老师参加了《我和我的祖国》国庆七十周年征文比赛,获得了特等奖。2021年4月28日,87岁高龄的叶老师尺素传情,给即将大学毕业的孙女写了一封家书,希望孙女“你要懂得感恩,感恩党,感恩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而前仆后继的仁人志士、革命先辈们……”,被长沙市雨花区宣传部以《泪目!看八旬中文系教授千字家书里的家国情怀》为题进行了报道,该文入选“学习强国”平台,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大美无言!在我眼中,叶老师就像一座山,并不巍峨挺拔却静穆深沉;她如一块玉石,静静溢出的光泽温润柔和,决不剌眼;她似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河,虽无洪波巨浪,但澄澈碧透,润物无声。她启示我领悟到个体生命的状态不可能达到极致,但人类对美好人性的信心、对生命神性的追求是永不止歇的,她告诉我爱的含义与价值,生命的尊严与高贵……
作者简介
易瑛,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2017—2018年访问学者,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巫风浸润下的诗意想象——巫文化与中国现当代小说》,参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中西之争》《中国当代文学名家研究》《女性文化学》《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等著作、教材多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民间信仰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研究”(结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结项),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5项,省级教学改革课题3项,曾获得湖南省“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湖南省“优秀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荣誉称号、湖南师范大学教学优秀奖、湖南师范大学优秀青年人才资助等。
往期精彩回顾:
@全体师大人 国庆放假安排通知请查收
萌新集结!湖南师大本硕博新生数据大揭秘
老湖南师大专属表情包 | 师大小木兰——师兰兰上线啦
来源 | 湖南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编辑|贺欣然
校稿 | 盛钊 肖卓锟
责编 | 董飞
审核| 段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