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书香,阅享生活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与书为伴,清净恬淡;
以书为友,不见忧愁;
和书相牵,美名相传。
捧一本书,品一口香茗,
让我们一起,沉浸在书籍的世界吧~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精神,按照全国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开展“玫瑰书香”全国女职工主题阅读活动的要求,认真落实省总工会深化拓展思想政治引领年的整体部署,巩固深化往年来我院工会职工主题阅读活动成果,响应省总工会“奋斗百年路 悦读新征程”主题阅读活动,我院工会在女职工中开展“玫瑰书香”主题阅读活动。
BOOK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书籍是一道光,
润物细无声,
滋养你我的心灵。
读书沙龙
学院工会特邀何小平博士,就中华民族复兴背景下《红岩》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价值进行深入剖析。
活动合照
何小平博士讲解《红岩》
《红岩》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阅读感悟一
寻回被“献祭”的革命历史、精神与信仰
(文艺法二工会小组 蒋虹)
革命历史小说《红岩》是“十七年文学”①中的优秀作品。“十七年”是指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段时间。革命历史题材是“十七年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
(注:①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 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山乡巨变》《小城春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茫茫的草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大波》《战斗的青春》《苦斗》《平原枪声》《逐鹿中原》《艳阳天》《风云初记》《陶渊明写挽歌》《改选》等。还涌现出如赵树理、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刘绍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一、被“献祭”的革命历史
历史有一种现象:某段历史有时候会隐藏起来,然后再重新出现。欧洲中世纪,整个古希腊罗马历史文化都是隐藏着的,到文艺复兴时期才被重新挖掘出来,焕发出新生命。恩格斯说“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这种情况也发生在中国历史之中。1976年文革结束之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需要休养生息,“反思”成为时代主潮,又受到当时国内外“告别革命”②思潮的影响,中国社会对近现代以来的中国革命似乎产生了一种敬而远之的疏离感。然后开始改革开放,几乎是直接接续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滩”(这段历史真实在文革中也是看不见的),中间那段革命历史似乎不见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创造了新时代中国崛起的历史。这时回头看,才发现当代中国的崛起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红利和延续。革命历史又被新时代重新看见和呼唤,用北大学者戴锦华的话来说,曾经被“献祭”的革命历史,该如何继承。
今年《觉醒年代》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捧,原因之一是很多青年学生对“五四”那段历史只闻其名未见其形,而影视剧给了青年学生对五四历史的具象感和现场感。一段历史因被遮蔽、被隐藏从而感到抽象、空洞、陌生、淡忘,其最先锋最有效的挖掘武器往往是文学艺术,重读革命历史小说可能是对历史画卷、人物风貌、生活情感与精神信仰最丰富最复杂的重现。革命历史小说《红岩》就是一本再现历史的写实文学。
(注:②1995年,香港出版了李泽厚和刘再复合著的《告别革命》,提出“革命”是激进主义和情绪化的, “二十一世纪不需要革命”。这本书在两个方向上遭到批判。现在“革命”一词的歧义,主要的方面,是在“革命”是否与暴力相联这一点上。即使在西方的现代用法上,“革命”也经常用来指各种领域里“新” 的变革,比如医学革命,生态革命,未必有手段激烈的含义。当然“革命”尽管被广义地使用,仍然保存那种令人想到法国大革命赋给的狭义。当与“改良”成为对立词时,便有这种色彩。)
二、革命历史的遗产与债务
《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于1948年先后被国民党逮捕,并囚禁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俗称“渣滓洞”)中。他们和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共同经历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斗争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这里的斗争告诉后代”,他们先后写了《圣洁的鲜花》《江姐》《小萝卜头》等报告文学与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接着又在这些叙写真人真事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和艺术概括,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一)遗产:继承红岩精神
《红岩》塑造了光辉灿烂的英雄群像:江姐、许云峰、成岗、齐晓轩、华子良、老大哥、老袁、丁长发、刘思扬、龙光华、余新江、双枪老太婆等等,是个个独具特色独具光彩的英雄谱。小说中英雄人物都有现实对应的原型人物。这些革命英雄职业不同、经历各异、性格有别,但他们都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他们革命精神可以概括为:“刚柔相济,锲而不舍”“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红岩精神”。
2002年5月,江泽民视察重庆时指出:“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社会要大力弘扬红岩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在新世纪继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红岩精神,他以更加深邃的历史眼光、更加宽广的时代视野和更加厚重的历史史实,先后四次对红岩精神进行了重要论述。他表示“重庆的光荣革命传统,熔铸了崇高的红岩精神,是激发和凝聚全市**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深刻阐述,更加彰显了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红岩精神”蕴涵着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为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供了历史镜鉴,也是我们党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重塑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强大精神力量。
(注: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01页。)
(二)债务:接续传统文化
“红岩精神”既是我们的遗产,也是我们的债务。所谓债务是指继承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在和平年代和日常生活中,如何传承“刚柔相济,锲而不舍”“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红岩精神”,并使之接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江姐是《红岩》中比较丰满的艺术典型。作为一个地下工作者,她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度警惕性。在重庆朝阳码头,她看到甫志高穿着西装给她掮行李,当即明了甫志高好表现的心理,展现了她的识人之力。在赴华蓥山的途中看到丈夫的头颅挂在城头上,她悲痛欲绝却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非凡毅力克制自己的感情,化悲痛为力量并勇敢地担负起丈夫未竟的事业。“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充分展示了共产主义战士的生死观,这也是“红岩精神”最生动最感人的宣言。
红岩精神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产物。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就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就是国民党统治区从1937年7月至1949年10月的12年,是近代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革的历史时期。这个期间,中国人民经过抗日战争,驱逐了日本侵略者,挽救了民族危亡;接着又经过人民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红岩精神就是适应这一根本变革的需要而产生的,红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呈现。
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是优秀历史传统精神、革命传统精神和新时期精神的有机统一。所谓革命传统精神,主要是“五四”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培育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充实和升华,红岩精神就是它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气节,有“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的人生态度,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以及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注重修身等传统美德,这些都体现在南方局的重大决策之中,表现在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言行之中,并被凝聚到红岩精神的科学内涵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涵和光彩。
三、寻回革命历史的启示
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国民党军统用尽各种酷刑: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将竹签钉进江姐的十指,急欲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破获领导川东暴动的党组织和重庆中共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摧残和死亡威胁,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我们常常震撼和惊诧于这样的超人意志,而这种超人意志在于有坚定的信仰。像江竹筠这样的共产党人,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才不会向敌人屈服。信仰就是一种忠诚,一种希望,一种理想,它给人不畏牺牲的精神,给人崇尚光明的力量。人生缺乏信仰,就会变得浮躁。在物欲甚嚣尘上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有坚定的信仰。
据《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回忆:当年毛主席观看空政文工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时,看到壮烈牺牲那场戏他禁不住动了感情,曾感慨而又不无遗憾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歌剧《江姐》的艺术真实与现实江姐的历史真实,其巨大合力感染了毛主席,他会想到杨开慧同志,想到千千万万在革命斗争牺牲的共产党员。这是艺术真实的魅力,也是历史真实的魔力。
如果我们忘记真实的历史,就会迷失于当下,这正是阅读或重读《红岩》的意义与价值。无论世事沧桑、山河巨变,那段革命历史都象红岩上傲立雪中的红梅花一样在中国革命史上永放异彩,而革命精神与信仰的力量永远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尼采说“一切皆轮回,这是一个生成世界向存在世界的极度接近,此乃观察的顶峰”。意思是所谓的“轮回”,也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生成” 的过程、逐步变化的过程,越来越接近本来就已经“存在”的世界。也就是说历史精神会以各种形式重新出现,重新出现的历史精神在新的时代产生巨大的能量,助力于创造新世界、新文化、新精神、新信仰。
阅读感悟二
永不停息的感动
(文艺法二工会小组 朱小枝)
儿时读过《红岩》。豫北的一个宁静村庄,一个未谙世事的小女孩儿,用纯净的眸子在字行间探索。石破天惊,文字中有雷的轰鸣;天跳地踔,字行里有火的灼痛,彩霞满天,小胸脯里有理想的绚彩。时隔这么久,《红岩》的很多情节记不真切了,儿时被感动的印象,却依旧那么鲜明。
在电商平台,购买一本《红岩》。书还未到,我已沉浸于《红岩》的崇高情操。记起听过两首根据《红岩》创作的歌曲。一首叫做《红梅赞》,一首叫做《绣红旗》。我找到歌曲《红岩》,播放,跟唱。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 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新春来。歌声响起,烈士的形象和意志,已与我呼吸肺腑合而为一,眼眶已是湿润;曲中,哽咽;曲终,眼里有泪,心里豪迈。《绣红旗》唱到:“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你/盼到你/千分情,万分爱,化作金星绣红旗/绣呀绣红旗/平日刀丛不眨眼,今日里心跳分外急/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一片新天地/新天地。”通过绣红旗的细节,展示英烈的内心世界,柔和的曲风包裹细腻炽热的情感。
书未到,灵台已染崇高。
(一)封面与 001 页
上午有课。课在上周已备好,记得已经传到了小U盘。出发到学校之前,我想再次确认一下。没想到电脑出了故障,登录之后,电脑桌面一片白板。下午没课,上街去电脑售后修电脑。傍晚回到小区,拿到了《红岩》。
捧在手上,厚厚的一本。封面有书名《红岩》和作者罗广斌、杨益言的名字。左上角有“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向全国青少年推荐” 两行字。平静的封面,掀起内心的巨涛。虽然,许多情节记不真切,但是,烈士牺牲的壮举感佩我心。没有先烈舍生忘死的付出,何来我的日常生活?我的日常生活,日复一日,按部就班。有时不免枯燥,有时不免疲惫。但是,更经常感觉到的是岁月静好、人生须努力、未来可期许。人们各自有自己的日常。而又有轨迹的交集。和许多人的轨迹交集,多是给我留下愉快美好的感受。就如今天,修电脑的工程师,轻易解决了我的电脑故障;路上遇到一个慢吞吞步行的驼背老人, 背着放音机自娱自乐,虽然很吵,但是她朝另一个方向走了;一群女中学生在澧水河边叽叽喳喳……,人们不想则已,一想就会明白这样的日常是可珍惜的,如手捧《红岩》的我。
翻开001页,开始读《第一章》。原文写到:“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山城重庆是《红岩》故事的发生地。如今的山城重庆,是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看两江汇合的壮观景象,是许多人的旅游心愿。再往下读,晦暗的天色中,浓重的雾气里,元旦的重庆街头,响起报童的叫卖声,跑过赤脚报童的身影。隆冬赤脚,贫困使然。天下多报童那样挣扎活着的人群。肯为改变他们命运而献身的,是《红岩》烈士那样的仁人志士。
(二)烈士:以成岗为例
成岗的身影初现《红岩》,在第三章。书中这样描写他的外貌:“宽肩,方脸,丰满开阔的前额下,长着一双正直的眼睛。他是中等身 材,穿一件黄皮夹克,蓝哔叽灯笼裤套在黑亮的半统皮靴里、领口围着紫红色围巾,衬托出脸上经常流露的深思的神情。”我能从五个方面,说出成岗给与我的感动。
一是他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心声的工作方法。他去修配厂当厂长,本来是总厂办公厅勉强把他塞过去,让他收拾烂摊子,他顺从工人的心愿,依靠工人的智慧,救活了修配厂。
二是他顾全大局、谨慎低调的处事作风。书中有个细节,他做了厂长之后,还经常和工人一起干活,妹妹对他说:“别人都说你这个厂 长没得一点架子。”他听了之后一番深思,抛弃了下车间干活的习惯,主动和工人疏远。为了在厂长身份掩护下做重要的地下工作,他被工人、朋友误解为胆小、害怕。
三是不知疲倦、忘我投入的工作热情。党把《挺进报》的印刷工作交给成岗,成岗白天履行厂长职责,夜晚在自己卧室旁的小小储藏室印刷《挺进报》,通夜不眠。印刷熟练之后,又主动把刻钢板的工作揽过来。书中写李敬原过来看他,说他:“弓弦张得太紧了,也会断的。”成岗笑嘻嘻地说:“拖不垮的,愈干愈来劲。”
四是精益求精、极致求好的工作追求。成岗把刻钢板的活儿从江姐手里揽过来,据他说有两个原因:给党节省人力和减少暴露的危险。第三个原因他没说出来,江姐猜到了。成岗第一次印刷《挺进报》失败,撕破了蜡纸,就想到除非自己会刻钢板,否则不管怎么小心印刷,总怕弄破蜡纸,给其他同志增加工作量。他刻苦练习,能刻得一手方正的仿宋字了,依然以珍藏的一份李敬原刻写的清晰美观、刻印动人的油印文件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刻印技术。
五是壮怀激烈、敢于牺牲的豪迈气魄。成岗被叛徒甫志高出卖被捕,严刑拷打之后,敌人让他写自白书。许诺此书一写,立成自由之身。许云峰的一句话“共产党人从来不怕讲明自己的观点”提醒成岗。于是成岗:“精神一振,竟忘却周身的创痛,滴着鲜血,拖着脚上的铁镣,一步步迎着敌人的逼视,走向准备好纸笔的桌前。他的目光像利剑一样扫过全室,缓缓伸出流血的手,提起笔来,毫不犹豫地写下几个大字,我的自白书。他沉思了一下,很不喜欢‘自白书’这样的字,立刻蘸饱了墨,把笔一挥,在已经写下的几个字的前后,添上引号,变成:我的‘自白书’。”
成岗的原型是陈然烈士。陈然烈士的诗篇《我的“自白书”》,开头的诗句如下:“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一开口,就如惊雷突起,狂飙怒号,使人胸胆开张,使人荡气回肠。
(三)魔窟里的诗意
诗意从何而来?来自超越苦难的心灵,来自大爱无疆的胸怀,来自内心坚定的信念。《红岩》里写的渣滓洞和白公馆,是两座魔窟,里面有摧残先烈肉体的刑具;有阴暗的牢房,甚至暗无天日的地牢;有恶劣的饮食,和严密的监视。然而,高贵灵魂所在的地方,从来不缺乏诗意。
一、唐诗为暗号。抗战胜利那年,罗世文和车耀先被关在息烽集中营。他俩组织狱友和敌人斗争,争取到在监狱办图书馆的权利。息烽集中营的烈士被转移到白公馆,图书馆也搬到白公馆。老袁是白公馆的图书管理员,他把进步书籍隐藏在“合法”刊物里面,供狱友借阅学习。图书馆下面的地下还是一个极端隐秘的集会点,供狱中党组织的领导人商议要事。秘密集会时,老袁管放风,有人走过来了,他就吟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是自己人,他就吟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人已经走了,他就吟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魔窟中竟然有唐诗的倩影。我们伟大的祖国,是诗的国度。作为诗国成员,先烈们自然也是热忱呵护诗歌的翅膀,让美丽的诗歌,可以翱翔在祖国的任何地方。
手边的资料查不出老袁在现实中的原型。与狱中图书馆有关的两位烈士罗世文和车耀先有诗篇传世。现实中的罗世文,留下对母亲一片深情的《无题》:“慈母千行泪,顽儿百战身。可怜今夜月,两处各凄情。”现实中的车耀先烈士,参加革命之后,也曾以诗明志: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
二、春天入诗心。1949年的春天,并没有省略人间地狱白公馆。于是我们看到烈士宋振中——小萝卜头的一颗小小诗心。他指给刘思扬去看“一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了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这虫子纤细而温柔,透过薄壳还可以看见它红珠子似的小眼睛。”美丽自由的小小昆虫,以生命的本然状态,给小萝卜的生命以感动。这种虫子很多。刘思扬从囚室扔给小萝卜头一个空火柴盒,小萝卜捉了一只装在火柴盒里,当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于是小萝卜头放飞了那只小虫。小萝卜头出生、成长于狱中,外表呈现营养不良的头大身小,心灵却发育正常、健康阳光。这得益于善良、正直的狱友对他的教育和呵护。“他们用最大的热情和机智,永远培养着一个人珍贵的灵魂。”
现实中的小萝卜头宋振中,八岁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还没来得及把更多美好的东西指给人们看,黑暗,就永远蒙住了他的眼睛。
1949年春天,刘思扬被转押到白公馆囚禁。初来乍到,他用一颗诗人的心,感受牢房之夜。他眼中铁窗栏杆的影子是:“栏杆的影子,弯弯曲曲的十分柔软,好像不是用铁,而是用什么轻薄的带子悬挂起来,风一吹就会四散飞去。”怎样一颗乐观豪迈的心,怎样一种坚定不移的志,才能摧刚为柔,把魔窟的囚笼化为曼妙的诗场?!成为成岗的助手之后,他的心情变得十分美好。“放风了!太阳多好!走,出去看看。”不是诗句的语言,却饱含诗的意味:眼里有太阳的人,内心怎么会有阴暗的角落?知道太阳有多好的人,内心装得下所有的崇高!
刘思扬的原型是刘国志烈士。他就义前讲的话,被战友串成《就义诗》,感动着无数人的心灵。
三、英勇铸诗魂。渣滓洞、白公馆的每一位英烈,都是诗人。他们用自己的英勇不屈,铸就中华民族的不朽诗魂。从不屈服于酷刑的顽强意志,到积极开展自救的自主乐观;从渣滓洞奔放热烈地庆祝新春,到白公馆不动声色的地下斗争;从基于共同理想的友爱,到留下生的希望给战友的崇高。一话一言成诗句,一行一动皆华章。与山河不朽,与日月同辉!
(四)掩卷:永不停息的感动
我一边读《红岩》,一边摘抄里面出现的地名:沙坪坝、牛角沱、飞来寺、朝天门码头、华蓥山、上清寺、磁器口、海棠溪……。之所以摘抄、神往,是因为这些地名,印上了《红岩》烈士活动的足迹。抄下地名之后,从搜索引擎查找这些地方的相关介绍。我发现这一连串地名,在今天当得起这样一连串的描绘:有序、美丽、安定、富庶、文明。山城的亲人们,是否想过,自己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休闲的轨迹,就叠印在先烈们为了新中国诞生而忘我奔走的足迹之上?祖国的哪一片土地上,没有留下先烈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忘我奔走的足迹呢?一本《中国地图册》在手,那数不胜数的地名,如同珍珠撒落在大地上,发出有序、美丽、安定、富庶、文明的光辉。我们日常的足迹,就叠印在先烈们为了新中国而忘我奔走的足迹之上。脚踩坚实的大地,怀揣永不停息的感动,把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的日常,汇入和平建设时代的动人篇章!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书中给予我们的,
不只是那段历史,
更有那份红彤彤的情怀!
编辑|宾妲 邹婷
责任编辑|林夕
审核|袁启君
Copyright 张家界学院全媒体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点亮 在看让更多人看见张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