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约
书
香
///
23/4 2020
湖南 株洲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有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有人说,书籍是进步的阶梯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也许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也许是气势恢宏,波涛汹涌的大海;也许是星河灿烂的茫茫宇宙也许是……
而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湖南工业大学耘轩读书会的老师和小伙伴们纷纷给大家推荐自己喜欢读的书,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最美好的世界~
推荐书单
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哈金《等待》杨绛《我们仨》弗朗西丝.霍奇森.伯《秘密花园》钱钟书《围城》戈尔德施密特《中东史》川端康成《山音》东野圭吾《彷徨之刃》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刘慈欣《三体》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小仲马《茶花女》罗兰·米勒《亲密关系》石悦《明朝那些事儿》鲁迅《鲁迅散文杂文鉴赏》韦罗妮克·莫捷《牛津通识读本:性存在》保罗·卡拉尼什《当呼吸化为空气》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
卡尔维诺《不存在的骑士》
书评分享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观后感想
(向上滑动启阅)
呼啸山庄:
读完《呼啸山庄》,合上书本,心生一种感慨:心怀仇恨的人是永远得不到快乐的。
对于希刺克厉夫,到底是应该怀着一颗怎样的心来读他呢?是可怜,可恶,还是可气?可怜的是他这样一个吉卜赛的弃儿在呼啸山庄里备受冷眼和唾弃,就连唯一和他相恋的凯瑟琳最后也要离他而去。
我觉得,造成希刺克厉夫那种阴险、冷峻性格的原因,和他从小所处的那种毫无人情味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可恶的是当他外出支付再次回到山庄时,他去对周围的人开展一连串的报复,令人不寒而栗。他对凯瑟琳极端的爱转变为极端的恨,他恨林惇,恨辛德雷,他想尽一切办法使他们遭受痛苦,甚至无辜的凯蒂也要卷入这场可怕的无休止的复仇中来,成为希刺克厉夫复仇的工具。
可气的是希刺克厉夫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没有尽到一丝做父亲的责任。他只是把小林惇当成自己豢养的小兽,得到了画眉山庄之后,他爱的人或许只有他自己,又或许,他连自己也不爱。他的一生,只是活在无休止的仇恨当中。他的残酷与执着换来的只有孤独终老这个结果。希刺克厉夫死了,他和凯瑟琳的灵魂终于不再孤独,而在黑夜的旷野上,山岩下散步。
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在凯瑟琳的身上,我看到了她的踌躇和疯狂。面对希刺克厉夫和埃德加,究竟是选择带给她无尽快乐和烦恼的他?还是选择文雅沉静的他?
我觉得凯瑟琳最终的选择是对的,希刺克厉夫的性格过于阴险冷酷,他极强的自尊心下面掩盖的是可怕的自卑。他不容许任何人和他分享凯瑟琳。但是,凯瑟琳不属于任何人,她是一个完完整整属于自己的人。
所以,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悲剧的结尾像一杯烈酒,而埃德加则更像一杯醇厚的茶。他的性格要平和许多,我觉得只有他才能包容凯瑟琳飞扬跋扈的性格,而且,他们俩的社会地位,所接触的人和事、对事物的看法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只有这样,爱情才能走得更远。
凯蒂在埃德加的呵护下健康的成长,在她的身上,同样具有凯瑟琳那种敢爱敢恨、反压迫、争幸福的精神,她是一只自由不羁的野马。敢于追逐自己想要的幸福,喜爱林惇,她就想尽一切办法和他见面、通信。
当发现胆小懦弱、永远寄生在父亲的温室中的林惇并不适合她时,便勇敢的放手。她小小年纪便遭遇那么多的变故:父亲离世、被迫嫁给林惇。画眉山庄也被希刺克厉夫抢走,随后林惇也死去,但这些遭遇并没有将她打垮,她仍然坚强乐观的活着,认真过好每一天。最后,她和质朴善良的哈里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故事在女仆的回忆中开始,又在回忆中落下帷幕。只要我们乐观坚强的过好每一天,相信每一个故事都会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结局。
——耘轩读书会 杨斌
易卜生《野鸭》
作者:易卜生
观后感想
(向上滑动启阅)
《野鸭》与鲁迅的彷徨:
《野鸭》是易卜生的后期作品,创作于一八八四年。不同于《玩偶之家》中砸碎锁链的勇气,也不同于《人民公敌》中尖锐清醒的批判,易卜生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出的是一种迷茫与徘徊。
故事围绕老威利一家和老艾克达尔一家展开。多年前老艾克达尔与老威利合伙做生意,被对方欺瞒诬陷而承担了非法砍伐木材的全部罪责。老艾克达尔出狱后,老威利给了他一份抄写员的工作,把与自己私通怀孕的女仆基纳嫁给老艾克达尔的儿子雅尔马,并一直资助他。
老威利的儿子格瑞格斯不满于父亲的虚伪,愤慨于雅尔马的现状,他说好友就像那只受伤而被养在人类家中的野鸭,死啃着水草,中了泥塘的毒气,“陷落在阴暗地方等死”。而雅尔马的生活状况也似乎印证了格瑞格斯的话:他很少过问家里的账目情况,对自己照相馆的工作很敷衍,却成天坐着冥想,思索那虚无缥缈的“新发明”。
格瑞格斯下定决心要使雅尔马“张开眼睛,清醒过来”,于是他将基纳的过往和盘托出——结果可想而知,丈夫愤而要离家出走,妻子苦留不住,女儿得知自己身世后自杀,一个原本还算美满的家庭受到重创。
可以说格瑞格斯莽撞的好心毁了艾克达尔一家。他想让雅尔马清醒自立地面对世界,可是雅尔马具备自立的能力吗?他的起居是基纳在打理,照相技术也是基纳教的,甚至离家出走后何去何从,他也做不了什么打算。格瑞格斯想让好友树立起理想,可是他自己真的说得清这理想究竟是什么吗?他能为自己的崇高理念拿出一套行得通的说法吗?他是否在为反抗而反抗?毕竟他本人基本无法生活自理,连生个炉子都不会。
但是,如果格瑞格斯保持沉默,让雅尔马继续生活在谎言之中,继续沉溺在自己能在照相技术上有新创造的“生活幻想”之中,难道这又是可行的吗?
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我们的声音?各种事件的全貌总是难以窥探,思潮的趋势也总是捉摸不定,有人标新立异,有人抱残守缺,我们如何确定自己的观点,如何表达自己的立场?我们是否在自以为是?是否在潮流之中发出了应有的声音?我们如何在这运转不止的世界里坚持应有的真理?
鲁迅在那篇极有名的《呐喊·自序》中提到了自己讲过的一段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这样答复他:“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于是鲁迅便开始为《新青年》写小说了。他继续在自序里写:“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然而后来,一九二零年,《新青年》团体解散;一九二三年,鲁迅陷入创作沉默。
如果自己为理想、为希望发出的呐喊是微弱而可笑的,是毫无大作为的,那文字工作者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创作?这和三四十年前的格瑞格斯的处境很相似。
鲁迅终究是没有放弃自己创作的笔,而在那个幼稚的格瑞格斯之后,也会有更加成熟的思想者。
——耘轩读书会 欧阳东东
吴军《数学之美》
作者:吴军
读后感想
(向上滑动启阅)
数学之美:
这本书总的来说,介绍的东西很高端,作者的论述很亲切。
看书的契机是当时对高数感到太过厌倦,在知乎上问大拿如何对数学产生更大兴趣,这本书便出现在推荐榜首。
曾以为高端的数学只在科研中,却不知原来它一直就在身边。简单的统计模型,以为只是书上聊一聊,没想到能如此巧妙被运用到生活中。生物统计中,最常用的logisitic模型,以为只是用来计算个OR,筛选出疾病的危险因素,原来在广告中还用这么大的作用。
进入大学,聊天时经常会听到一些奇怪的言论,比如:“现在学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大学怎么都教这些过时的东西。”诚然大学有时会教授一些过时的东西,譬如听说有的学校教授授课之后让学生自生自灭,但我知道这些常常针对数学、通信原理、数电、模电这类基础理论的话,其实学生背后的潜台词是:“工作以后都是用现成的代码公式、芯片、乃至工具,这些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理论能有什么用。”恕我直言,说这样话的人通常都没有任何学习的觉悟,除了为应付考试啃一啃课本,他们从来不愿意去翻任何知识性书籍,也从来不会好奇他们学的这些基础理论到底有什么作用,他们恨不能直接学一门类似于“嵌入式开发”这种实用的技术,然后最好这门“技术”能一劳永逸管一辈子饭碗呢。
每一次我都想反驳,可我又没法反驳,因为我也说不清楚这些基础理论到底是如何服务于具体技术的,而它们在实践中又为什么非常重要。所以当读到吴军老师的这本《数学之美》时,我发现这本书解答了我和很多学IT的本科学生长期以来的困惑,连续两天手不释卷读完,深深被书里精彩的内容吸引住了(说来惭愧,经过时间的打磨如今的我对IT已经不再产生兴趣)。
个人感觉这本书非常适合信息领域高阶段的学生阅读,并且我们读这本书时机尤为重要,读得早了,会因为有些课程没有学过不能读懂或者读来没有感觉,读得迟了恐怕就会感慨怎么没有早点读到这本书。
对于数媒专业,我们本科阶段学习的那些"线代、统计、图论、信号处理原理时常常会怀疑这些理论到底有什么用呢?读了这本书算是长了见识,原来这些理论还可以这么玩。比如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可以抽象成非常简单的通信模型和统计学模型,然后一个简单条件概率公式加上一个马尔可夫假设就可以做到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比如简单的布尔代数就是支撑搜索引擎索引的数学基础,一个漂亮的page rank矩阵乘法迭代加上一个非常符合直觉却有信息论支撑的TF-IDF公式,就可以非常大程度地改善搜索结果的质量,比如余弦公式竟然能够用来做新闻分类!线性代数除了可以用来解方程组,那些莫名其妙不知干嘛用的特征值、奇异值居然可以用作内容聚合分类!
读了这本书之后才真心信服,原来这些数学知识除了用作科学家们的头脑游戏以外,确实有非常令人惊叹的实际应用。得益于吴军老师深入浅出的宏观讲解,和恰到好处的细节展现,读者很容易能感受到(至少我本人,尽管后期寻求其他人反馈感想不大),数学纵使在计算和证明上有许多繁琐巧妙的细节,但数学模型本身却是高度简洁高度具有概括力的,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居然可以用同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构建(比如新闻分类背后的余弦定理)——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数学之“美”了吧,它是纷繁技术细节背后最曼妙的骨架,没有一丝累赘,简洁、和谐、有力。
“道”是做事的原理和原则,“术”是具体的做事方法。吴军老师在书里的一段话使我深感认同:“这本书的目的是讲道而不是讲术。很多具体的搜索技术很快会从独门绝技到普及,再到落伍,追求术的人一辈子工作很辛苦。只有掌握了搜索的本质和精髓才能永远游刃有余。”回到这篇评论的开头,很多人希望躲开抽象和看似玄虚无用的道,直接掌握一门一劳永逸的术——可惜这样的捷径却是没有的,如果有的话,大概就是认真地去学习体会那些道,然后再用道来指导这些不断变动似乎永远难以追上潮流的术吧。
嗯,奶奶说的还是没错,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耘轩读书会 游梓坤
来源:湖南工业大学耘轩读书会
编辑:张鑫
责编:陈芹
审核:罗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