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3年半时间以全A成绩完成了博士毕业要求的18门课程和一篇高水平博士毕业论文;他的绿卡申请递交一周内就获得了美国移民局批准;他工作两年就提升为项目负责人管理5个博士;他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计划”而回国;他28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回国短短几年后,他完成了两项国家科技课题。
他就是邓露,1984年出生,现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最年轻博导回国后交出的答卷竖在海上的风力发电组件如何才能平衡不被风吹倒?大桥在最大负荷或者单边最大负荷时如何设计出最佳力学值?来到湖南大学三年后,邓露对这两个国家级科研课题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来到湖南大学后,邓露组建了一支由5名年轻老师、2名博士生、9名硕士生、4名本科生组成的研究团队,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拿下了两个与桥梁结构的安全和振动相关的国家级研究项目,这些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桥梁的安全和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他还积极开展与国内企业的科研合作,解决我国重要工程领域内的科学技术难题。例如,他正与湘电风能公司合作一项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为攻克海上风力发电这一关键领域的技术难题在努力。湖南高校分数最高的学生基本上都在湖南大学土木学院,也就是邓露所在的地方。邓露的团队里,他指导的本科生就已经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发表论文,据说,“这是许多教授都难以达到的水准”。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视野和综合素质,邓露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并精心为学生创造与国际知名教授面对面交流、组织和开展大型活动等机会。他的教育理念和辛勤付出得到了学校和广大学生的一致认可,2012年他获得了“湖南大学最受欢迎教师”等荣誉称号,并在2013年全校授课质量评比中名列全院百余名教师第一,全校千余名教师第四。
“一个人要想改变社会,就必须先适应社会。”邓露说,虽然现在的工作环境与他在国外的环境不可同日而语,但他早有心理准备,他不想要求过多,只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赢得相应的配备。
邓露在湖南大学“教授楼”里拥有一间约6平米的办公室,这已经是湖大正教授的最高待遇。他的办公室里只有一个小书架一台电脑,书架上的书不超过30本。记者惊讶书籍之少,邓露说,现在我很少买书,因为国际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都在网上。
邓露办公室里有一张折叠床,中午休息的时候必须把办公室桌前的凳子搬开后才能打开。邓露每天要在这间办公室呆10小时以上,“对这样的工作环境我已经很满足了,要说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在湖南大学建一个海洋研究所”。 邓露很认真地说。
习惯坚持、习惯努力、习惯优秀
邓露,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在2012年3月火爆网络。这位1984年5月出生的大男孩,作为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入选中组部首批人才计划,成为湖南大学土木学院教授和博导,力学研究中心主任。
邓露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三塘铺镇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一次双峰老乡聚会上,记者见到了邓露。仔细打量面前这位娃娃脸,个头约摸一米七,身着黑色夹克、棕色皮鞋和浅色牛仔裤的他,不像想象中耀眼得会让人有距离感,相反地,他普通、低调、谦卑。当大家高谈阔论时,他会微笑着倾听,他并不喝酒,却礼貌地给每位象征性敬酒。大家用最纯正的家乡话聊天,邓露的家乡话和大家一样正宗,比如形容“很多”,他会说“猛多巴多”,而邓露说普通话的时候你却不听的出他的乡音。我们猜测,邓露在湖大用全英语上课的时候,他的发音应该是纯正的美国口音吧。
邓露身材比较单瘦,他站在那里,腼腆而恭敬,我们甚至觉得他还只是邻居家上高中的大男孩。吃完饭,他把几个老乡送下楼,再走上来和其他人一一道别,又嘱咐我们在门口等他,他到远处的车上取来名片交给我们,微笑着说:让你们久等了。
这位中国最年轻的博导,年纪轻轻却已经懂得照顾别人。是否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2012年12月 14日,湖大举行“我喜爱的邓露老师讲座”,在提问环节,湖大的同学们的感触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个:“邓露老师习惯坚持、习惯优秀、习惯努力,而我们不能坚持、缺少目标,没有动力。”
”很多同学感慨“学习的时候,只要身边的人邀请玩网游,便没有了动力,自己的意志力也不能控制自己想玩网游的欲望。”对此,邓露分享了他的经验,他说:“当身边的人都在玩游戏时,你可以戴耳塞,我就是这么做的。事实上,当你在认真学习时,旁人是不忍心打扰你的。如果你拒绝他们几次,这样的状况就不会再有了。你之所以困扰,是因为你还不够坚定,不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
还有一位学生表示自己高中时马马虎虎,现在却很迷茫。邓露的回答让听讲座的学生们哄堂大笑,“你马马虎虎就考上了湖大,证明你还是很有潜力的啊!”邓露继续说道:“你要知道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想要做什么事情,你可以制定一个一个短期目标然后逐步去实现自己大的长远的目标。人就是要不断超越自己!如果你经不起电游的诱惑,只能说明你愿意以后像别人一样甘于平庸。”
讲座结束后,记者跟随同学门走出报告厅,看到两个细节。有个学生感叹说:听了邓老师的报告,我太羞愧了!而另一对男女同学楼抱在一起说笑。这是否是当下大学生某种象征性写照?
要有榜样要有梦想邓露的成功,应该从他小时候的梦想开始说起。
从小学开始邓露的学习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在初三的物理竞赛中,获得了全国一等奖。这样一个成绩对于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小孩来说,是个非常大的鼓励,也因此激发了邓露想上最优秀的大学以及出国留学的念头,而这个念头也一直激励着他在整个高中都保持着对学习的强烈兴趣。虽然当年(2001年)高考成绩不太理想,邓露还是很幸运的进入了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并且选择了他喜欢的土木工程专业(事实上他在高二的时候以复读生的身份参加第一次高考就达到了这所高校的录取分数线)。
2001年9月,邓露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开始了他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华中科技大学有一个传统,每年新生军训期间会举行一场特优生报告会。所谓的特优生每年只评选二十人,即每两三个院系才能评出一个特优生。这些特优生在报告会上侃侃而谈,这给初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们即将面临的大学生涯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发。
当时邓露听得特别仔细,立马从高考失利的郁闷情绪中走了出来,这场报告会让邓露感觉非常震撼,“我高中时有班长做好的榜样,而现在我又有新的榜样了!我总结了特优生的优点,一是成绩特别好,这样才能服众;二是学生工作做得很出色,要对集体有所贡献;三是要有特长。”
“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大致的计划:
大学前两年争取学习成绩排名年级第一,多参加社会活动,发展至少一门特长,因为这些是校三好学生标兵的共同特征。如果我也能做到这些,那在两年后的这个时候,我也能有机会站在讲台上给新生做三好学生标兵的报告,并且更重要的是,我能提前取得保研的资格从而争取充足的时间为出国留学做准备。”邓露说。
全系同年级10个班有大约350名学生,要想取得第一名绝非易事,所以从一开始邓露就非常认真的对待各门功课。而在社会活动上,为了提高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邓露毫不犹豫地参加了班长竞选。
“我很幸运,所有的事情从一开始就朝着我期望的方向发展了。开学的班长竞选我意想不到的成功了,要知道那时候的我还是个开口说话就会脸红的男孩。我记得当时竞选班长的时候只是弄了个大红脸,说过的话事后自己完全都记不得了,结果却当选了,我想可能是因为我的真诚赢得了大家的信任。”邓露说。
大一上学期结束时,邓露成绩排名年级第一,他的体育锻炼,也一直坚持下来了。他所在的班级作为一个整体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第一个学期的成功,给了邓露极大的鼓舞和自信。到大二结束时,邓露的成绩仍然保持着年纪第一;他担任过班长,学术部长,学生会副主席等各种社会职务。
最苦的时候最踏实
由于大学前两年优异的表现,在大二结束的时候,邓露获得了去香港理工大学交流学习一个学期的好机会,全校只有3个名额。在香港理工大学交流的那个学期,邓露抓住机会学习英语,和香港同学以及教授交流,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学习上也取得了A的最终平均成绩。 回到华中科技大学之后,邓露开始全力准备留学申请了。留学申请之前需要通过两个英语考试(GRE和TOEFL)。
同时,为了增大录取的把握,邓露决定争取发表一篇科研论文。这一段时间应该是邓露大学时代最紧张的时期,他每天的学习时间是从早上7点到晚上1点。
最终的努力当然没有白费,他的英语考试都取得了满意的成绩,科研点子也获得了学院的支持,并最终进行了试验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论文上了,还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
大四上学期,邓露如愿获得了学校的三好学生标兵称号(大三时因为去香港理工大学交流学习而错过了参评的机会),这是学校给本科生的最高荣誉。而且,他申请的9个国外大学有7个给了录取通知,其中包括斯坦福这样的名牌大学,并且有3个学校给了全额奖学金。大学毕业的时候,邓露还获得了詹天佑土木工程学会全国高校优秀毕业生奖。
在短短的本科四年里,邓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幕幕难以上演的奇迹,但他却都归功于他的幸运。事实上,他的幸运都基于他一直为自己明确的目标而努力。会感恩、开朗,这是记者对他的又一感受。
这样苦的事情为什么你还愿意去做?邓露说自己当时想的是,“我现在所付出的努力是别人付不出的,但以后我所得到的回报是别人得不到的。现在的学习越辛苦,我反而感觉越踏实。”也许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让一件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变得有意义,邓露用他自己的经历证明了努力是有所回报的。熟悉邓露的人都说,“他只是想做事,他想做更多有意义、有意思的事。”
“回国头来看我的大学过程,我现在的感悟是:大学时期正是一个人血气方刚的时候,大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且要尽自己的能力为之拼搏奋斗。
各个人的理想可能不一样,而且最终有些目标也可能并不一定能实现或者可能会偏离,但是奋斗之后你会发现,你最终收获的可能远远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多。最重要的是,奋斗之后会收获为以后进一步发展和深造的基础和信心!人的潜能,在自己没有尽全力拼搏之前,是无法估量的。
还有一点我想提及到:常常有同学提到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局限在课堂上,我觉得并不是。我到现在都一直非常感激上学一路过来碰见的各位好老师,其中包括大学的好几位老师。只要你真心向老师请教,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最终收获到的远远超过你刚开始想要知道的问题的答案。”邓露对自己的大学给予了这样的总结。
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很重要
邓露大学四年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他接受了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全奖,于2005年8月入学开始师从Steve Cai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实现了儿时最大的一个梦想。
有意思的是,这个大学时期就不打工只管读书的农村孩子,他到美国留学第一年就把剩余的奖学金10万元给父母在老家修建了一栋房子。由于没有硕士学位,邓露比有硕士学位的学生需多选8门专业课才能博士毕业。得这益于他在国内打下的良好的学习基础,最终18门专业课获得了全A的成绩。
2009年2月,也就是入学后3年半的时候,邓露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而大部分留学生需要5-6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个过程。在此期间,邓露还发表了约20篇论文,其中包括8篇一作国际知名期刊论文,博士论文的成果也被一家出版社发表了成了专著。在博士论文答辩一年前的General Exam答辩上(一般设定在博士论文答辩之前一年左右,供学校检查博士生的研究进度),所有的评委老师都这样评价:邓露先生现在取得的研究成果足已满足甚至超出了博士论文答辩的要求。而邓露回忆道:我的导师在毕业时给我的评价上也如是写到,邓露博士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两个博士生之一。
邓露觉得自己最得意的还是自己在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取得的收获。他曾向导师主动提出由他来组织实验室成员(大约10来人)定期讨论研究进展,也定期组织大家一起给大家分享学习研究经验。这两项活动后来获得了导师的大力支持并发展成为了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实验室传统。通过这些锻炼,邓露在组织、表达和交流和其他方面的能力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在学习和科研方面取得的不错的成绩以及积极自信的心态,使邓露在后来经济情况非常不景气的2008年找到了非常满意的工作。
2008年由于各种原因美国经济跌到了谷底,那一年毕业的留学生大部分因为找工作无果,选择了延时毕业或者选择了直接回国。
机会总是眷恋有准备的人,在大多数同学都在为毕业论文忙碌的最后一年,邓露已经早就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内容,最终,他收到了3个公司的聘用书,其中包括后来工作的公司:当时全球企业排名第一的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工程师。埃克森美孚当年面向全球招生,邓露所在的部门最终通过校园、电话和现场三轮面试后以大约一百比一的比例录取了3人。另外还有一件事情也让邓露感到非常欣慰,给他聘用书的另外一家大公司的老总也给予了他非常高的评价:你是我们公司今年唯一一位无需参加现场面试就给了聘用书的面试者,我们非常欣赏你并非常期望你能加入我们的团队。
埃克森美孚公司从各个尺度来衡量都是美国甚至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这里给出的待遇比其他公司要高很多,以至于邓露的博士答辩会上,导师把邓露拿到埃克森美孚公司聘用书的消息告诉了答辩委员会的时候,所有的教授都为他鼓掌表示庆贺。
后来答辩委员会负责人在宣布邓露答辩结果的时候还开了一个玩笑:邓露先生,答辩委员会一致决定,如果你把你工资的部分拿出来给我们这些委员会教授作为酬劳的话,我们就考虑让你通过今天的博士答辩,要不然你让我们这些工作了多年的教授太难为情,因为你的起薪比我们现在的工资还要高。
“在埃克森美孚工作的三年是我收获最大的三年”,邓露感慨说:“我现在都一直认为,埃克森美孚之所以能如此强大(连续多年获全球最盈利企业并多次刷新上市公司的盈利记录,全球市值最大公司等),是有它强大的理由的。
这里聚集了一批世界上最优秀的专业人才,并且有非常先进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充分发掘这些人才的特长。以前在读博士的时候,由于课程成绩一直全A,而且科研上也一直进展顺利,我曾一度骄傲地认为自己在美国还没有受到过任何挑战。来了埃克森美孚之后,这个观念彻底改变了。
而这种改变并不是因为现在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不能适应这个环境了,相反,由于以前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我适应得非常好。让我改变这个观念的是一种感觉: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优秀的专业团队和“知识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真正内涵。这里学到的东西,也一定将是我以后在自己的事业中最需要的东西。
这3年内,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7项研究项目,并且在进入公司的两年之后被提拔成为了项目组的负责人,这是对一个年轻工程师的非常大的鼓励和最佳奖赏。”
回国,我从来都没有过任何犹豫
2011年8月,邓露入选中组部首批人才计划;2012年3月,邓露正式签约湖南大学而回国。而在此之前,他已经获得绿卡,这个在一般的博士生需要七八年左右才能获得的绿卡,邓露在申报一周内就获得通过。邓露离职后,埃克森美孚的负责人曾对邓露说:我们随时欢迎你回来!
“别人问我为什么放弃在美国这么好的待遇而回国的时候,我从来都没有过任何犹豫。美国的工作生活条件是很好,而且我获得的发展机会也是大多数人非常羡慕的,但那不是我追求的目标。我非常高兴也感到很幸运,国家给我们这些海外学子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和机会让我们可以安心回国工作,因为这正是我毕业工作之后一直期盼着的。
至于为何选择了高校而非企业,是因为我认为在高校我能发挥更大的能量。我不但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一些成绩,同样重要的是我还能影响一批和我一样非常渴望进步的年轻人,激励他们去勇于攀登科学和事业的高峰,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同时还可以通过他们去影响更多的年轻人。只有有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我们的民族企业和整个国家才能在将来与世界最强的企业和经济强国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如果有一天我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到一点作用,那将会是令我一辈子都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的事情。”这是邓露的回答。
邓露回国后,国家给予了他200万科研经费,50万生活补助,湖南大学给予了200万科研经费和30万安家费,并担任湖南大学教授、博导、土木工程力学系主任。
“湖南大学以及土木学院的领导给了我非常大的支持和帮助,我非常感激。学校和学院现在提供的环境和条件也都还比较满意,各项工作现在开展的都比较顺利。现在终于已经等到了可以发挥自己才干的时候了,我希望自己能在以后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沿着自己的工作设想,保持激情努力工作,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做出最大的贡献。我希望并且非常相信在湖南大学,我的这些梦想都能够实现。”
“因为这里是我的根,是我努力工作的真正动力所在。”邓露说。
(本文来源:《湖南青年》作者:刘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