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巍巍 湘水泱泱
文脉绵延 书声朗朗
沐潇湘之雨露 浴岳麓之灵气
人文与青春并存 沉淀与朝气共舞
▲
书院大门的上方悬挂着“岳麓书院”牌匾,门前有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9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情况, 并殷切勉励青年学子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岳麓书院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岳麓书院为何被称为“千年学府”?千年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古代书院教育精神如何延续?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书院
是古代地方教育组织
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
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
属私学性质
区别于州学等官方教育组织
公元1173年
范成大在《骖鸾录》一书中
发表「宋初四大书院」榜
徂徕、金山、岳麓、石鼓四书院
荣誉登榜
▲
岳麓书院全景
此后
各大书院争相上榜
嵩阳、应天、白鹿洞、丽泽、象山等书院
于榜单上来来往往
唯岳麓书院
被历代文人公认
一直在榜单上
▲
岳麓书院秋景
岳麓书院
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此后千年
宋、元、明、清
朝代在战火中更迭
书院也在时代里沉浮
唯独岳麓书院历经
七毁七建
亦坚持初心
不辍教育大业
直至1903年改制为
湖南高等学堂
1926年更名省立湖南大学
▲
文昌阁(现仍为教学建筑之一)
发展至今
作为湖南大学的一个独立学院
岳麓书院是目前唯一还在招收
本、硕、博学生的传统书院
被誉为「千年学府,弦歌不绝」
▲
明伦堂(现仍为教学建筑之一)
在四大书院中
岳麓书院不仅历史悠久
还
最大
最完整
岳麓书院至今
仍保留了多座明清遗构建筑
以及13块由宋至清刻制的石碑
成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
书院自宋代创始以来
基址基本未变
千年来一直坐落于湖南长沙
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上
书院坐西面东
后与爱晚亭相连、前望湘江橘子洲
其间有天马、凤凰两山
形成天然门户
▲
中轴线建筑
从古时起
书院便有直通湘江渡口的山路
以道路为中轴线
沿轴线建有前门
赫曦台、大门、二门
讲堂、御书楼等建筑
轴线北侧有文庙
南侧有园林碑廊
院落大小各异
建筑高矮参差
但又颇为有序
书院建筑从功能上
分为教学、藏书
祭祀、纪念、园林
五大建筑格局
▲
岳麓书院丨五大建筑格局
书院为教书育人之所
故而教学建筑位于轴线正中
犹如书院的心脏
教学建筑以讲堂为核心
由大门、二门
教学斋、半学斋
百泉轩、湘水校经堂
围合组成两进两跨院
▲
岳麓书院丨教学建筑的组成示意
讲堂亦是书院历史最悠久的建筑
今日我们看到的讲堂
是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建造的
采用单檐歇山顶
青瓦屋顶
配以黄瓦剪边
内部形制五间
▲
讲堂
三面围墙
一面敞开,不设门
只因知识是开放、平等的
堂内左右墙壁
嵌有朱熹所书
忠、孝、廉、节四个大字
上方挂有匾额两块
其中「道南正脉」
为乾隆皇帝所赐
有幸留存至今
「学达性天」
则为康熙所赐
如今只能见到复刻版
御书楼位于讲堂之后
因藏有历代皇帝的御赐书籍
故称「御书楼」
在建筑细节上也凸显着皇家的威严
三层五间阁楼建筑
高高突出于书院建筑群
两侧设长廊
和拟兰、汲泉两亭
陪衬对比、更显尊崇
▲
藏书建筑区
御书楼屋顶
采用重檐歇山顶
檐口做卷棚状
装饰琉璃瓦当和滴水
彩陶制的空花屋脊
屋脊内侧有蹲兽
正脊两端设鸱吻
上插避雷剑器
▲
鸱吻与避雷剑器
▲
屋脊内侧的蹲兽
因「龙章圣典」都藏于楼内
所以
御书楼不仅是书院的藏书建筑
更是历代皇权认可的象征
御书楼于抗日战争中
被日机炸毁
现存建筑是后人于原址重建
御书楼内仍藏古籍两万余册
供学术交流之用
祭祀建筑
是我国古代书院规制中
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用在于树立楷模
对师生进行榜样教育
岳麓书院的祭祀建筑
由文庙和专祠两部分组成
▲
岳麓书院丨祭祀建筑示意
文庙
是纪念以孔子为代表的
儒学先圣先贤的庙宇
与青瓦白墙的教学建筑不同
文庙可享有皇家等级的建筑色彩
▲
文庙
由照壁、两坊
大成门、两庑(wǔ)
大成殿、文昌阁
明伦堂等组成
自成院落
▲
大成殿
其中大成殿
是文庙中最主要的建筑
红墙黄瓦配丹墀(chí)
内部藻井天花
雕龙画凤
尽显华丽庄重
殿前有月台
供祭孔时表演礼乐用
如今每年春秋
都于月台举行祭祀大典
▲
蟠龙石雕
书院的纪念建筑
是用来纪念名人或某事件
包括赫曦台、时务轩等
▲
时务轩(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筑)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非赫曦台莫属
南宋乾道三年(1167)
朱熹、张栻观日于岳麓山顶
曾筑「赫曦台」
并由朱熹题额
▲
《朱张会讲》
原址、原台义无踪迹可寻
后清代山长欧阳厚均
改前台名为「赫曦台」
沿袭至今
▲
赫曦台
现存赫曦台为清代建筑
采用湖南地方戏台的形制
屋顶为歇山、硬山结合
做法简洁
比例匀称
纵观各大书院
将纪念建筑建成戏台
又将其置于书院之内
世间唯岳麓书院独有
岳麓书院的历代山长
都注重对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先后在院内外
种树植花、凿池造园
修建各式亭廊
以乾隆年间的山长罗典为甚
于院前辟地
造「书院八景」
后因学校扩建
如今只余四景
▲
书院八景丨柳塘烟晓
即饮马池的「柳塘烟晓」
头门前坪的「桃坞烘霞」
黉门池的「风荷晚香」
文庙左侧的「桐荫别径」
另四处景观
则重建于后园内
▲
书院八景丨风荷晚香
此外
罗典还修建了爱晚亭
亭正面的朱色鎏金「爱晚亭」额
乃毛主席所书手迹刻制
爱晚亭与醉翁亭、湖心亭、陶然亭
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深秋时节
枫叶烂漫、亭如点翠
尽显“层林尽染”之生机
从建立伊始便没有门的讲堂
到如今没有围墙的湖南大学
培养了一代代
影响中国历史的师生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
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
▲
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一部分
南宋
时任岳麓书院主持的张栻
认为书院培养人才
应「传道而济斯民也」
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方针
多不同于当时以科举为目的官学
却得到了书院师生
一致认同并践行
▲
岳麓书院主持丨张栻
南宋末年
数万元军围攻长沙城
书院的数百名学子奋起
与元军展开搏杀
大部分学子献出了生命
尔后
朝代更迭、战火连绵
千年学府
建了又倒、毁了又建
这份民族气节
一直在延续
明朝灭亡之时
时任山长吴道行
悲愤绝食殉国
后有学子王夫之与同窗
愤起反清复明
▲
船山祠(祭祀王夫之的祠堂)
鸦片战争时
魏源疾呼「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1813年就读于岳麓书院)
魏源之后
更多的岳麓学子
为国为民
奔走在中华大地
掀起时代的风云
如: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
陈天华、黄兴、蔡锷、杨昌济
奋志安攘、维新图强
▲
曾国藩,1834年就读于岳麓书院
直到毛泽东、蔡和森
在这座书院内
建立新民学会
埋下民族希望的火种
故
世人曰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这份心忧天下、不怕牺牲的
爱国情操
亦随湘江水
孕育湖湘人
注:本文为“湖南大学首届融媒体作品大赛”征集作品
讲好湖大故事 ,传播湖大声音!
由校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湖南大学首届融媒体作品大赛,自7月初正式启动以来,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广大同学和校友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精彩的融媒作品。
即日起,湖大官微将为大家展示部分优秀作品。更多大赛相关资讯,请点击查看——《@HNUer 湖南大学首届融媒体作品大赛等你来!》
还有更多精彩内容,请大家持续关注哟!
作者 | 胡鹏飞(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校友)
苏蔚(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校友)
符峰汪志陈璇黄杰 童冲肖鹏 吴宝善
编辑 | 王琛
责编 | 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