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慧之信
以前,我们从很多回忆录
和影视作品当中
都看到过革命英烈的形象
视死如归,铮铮铁骨
我们不禁在内心里要问一句
这些英烈们
他们没有儿女柔情吗?
如果有
他们的爱情是怎样的呢?
这一沓在墙壁中藏了52年的手稿
给出了答案
上个世纪20年代
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了
1927年8月
毛泽东离别了杨开慧和孩子们
走上了发动秋收起义的道路
他们谁都没想到
这次分别竟是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分别后,杨开慧在家乡板仓
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三年
也是在这里被白色恐怖包围
直到不幸被捕
在这三年当中
她与转战革命前线的毛泽东
失去联系
独自在这里一边抚养孩子
一边牵挂着毛泽东的安危
一边坚持开展革命活动
她夜夜挑灯
将心中血泪诉之笔墨
向杳无音讯的爱人诉说牵挂之情
“润之,几天睡不着觉
无论如何
我简直要疯了
许多天没来信
天天等
我不要这样悲痛
孩子也跟着我难过
母亲也跟着我难过
简直太伤心了
谁把我的信带给你
谁把你的信带给我
谁就是我的恩人”
“今天是他的生日
我格外地不能忘记他
我让家人烧了一点菜
晚上又下了几碗面
妈妈也记着这个日子
晚上睡在被里又伤感了一回
听说他病了
并且是积劳的缘故
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
没有我在身旁
他不会注意的
一定累死方休”
可是为了不被敌人发现
这些书信从未寄出
直到1982年的3月
在修葺杨开慧板仓故居的时候
才在卧室后墙
离地大概两米的
泥砖缝中被发现
而那时杨开慧已牺牲52年
而毛泽东也已经离世6年
毛泽东生前从未收到过这些家书
但他在杨开慧牺牲27年的时候
悲痛写下“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的词句
穿越时空
超越生死的对话
让我们感受到在革命征途中
他们彼此的守候和默契
杨开慧对毛泽东的爱
是刻骨铭心的
在报纸上
在一切的可能的方面
去搜寻他的消息
因为在那个年代
他们没有任何的交流和沟通
所有的渠道都断了
杨开慧在写这些信的时候
都不知道对方是生还是死
后来毛主席见到了
杨开慧的堂妹
跟他说起杨开慧临终的时候
毛主席说
“你霞姐(杨开慧小名“小霞”)
是在孩子在身边的时候牺牲的
是很难的”
在白色恐怖包围之下
杨开慧已经一年多
没有得到关于毛泽东的任何音讯
敌人到处搜捕
杨开慧已经预感到会有危险
因此给弟弟杨开明写信托孤
她在信里这样说的
“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
唉,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
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
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
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
我有点可怜他们
而且这个情绪
缠绕得我非常厉害
前晚竟使我
半睡半醒地闹了一晚
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
托付你们
经济上只要他们的叔父长存
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
而且他们的叔父
是有很深的爱对于他们的
倘若真的失掉一个母亲
或者更加一个父亲
那就不是一个叔父的爱
可以抵得住的
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
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
自然地生长
而不至于
受那狂风骤雨的侵袭
不知何解
我总觉得我的颈项上
好像自死神那里
飞来一根毒蛇一样的绳索
把我缠着
所以不能不早做预备”
令人遗憾的是信还没有发出去
弟弟杨开明就牺牲了
开慧之死
从被捕到牺牲的十多天时间里
杨开慧经历五次提审
受尽折磨,但宁死不屈
敌人逼问毛泽东的去向
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
杨开慧坚定地说
“牺牲我小,成功我大”
“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
除非海枯石烂!”
1930年11月14日
秋风肃杀
这天早饭以后
监斩官之一的晏国务
不断地吹哨子一边发号施令:
“今天办人
办的是共犯要人
大家要特别注意警戒。”
士兵荷枪实弹分两列
面对面站立在清乡司令部的“法堂”里
形成了两三尺宽的一条人巷
尽头的大堂中央摆了一张长方条桌
上面有一箭形的“标子”
白色的纸上已写好了
“枪决女共犯杨开慧一名”
10个粗黑的大字
“标子”旁边有一个大砚台
里面有一汪血红的墨水……
图源来自网络
杨开慧仍旧面不改色地穿过“人巷”
经过近一小时的示众
行刑队伍出了浏阳门
打眼一望
马路那边便是丘陵山地识字岭了
自始至终一声不吭、大义凛然的杨开慧
用她那特有的沉默
表示着心中的仇恨与愤怒
她从容地步下黄包车
径直走向一较高的坟堆
此刻,秋野一片荒凉
这一年,杨开慧29岁
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一曲《蝶恋花·答李淑一》,带众人重温了抗争年代之下革命伉俪之间的红色浪漫,过去披肝沥胆的苦思忧虑,付诸笔端,搁置于不起眼的墙缝,如今将其一一拾起,再次赋予了它新的温度和生命
共青团中央/来源|
陈佩杰/排版|
江勇利/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