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简称“央美”,位于首都北京,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世界一流美术学院,中国八大美院之首,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是中国唯一一个美术学和设计学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地,是首批国家唯一一所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艺术院校,也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美术类艺术大学,是中国美术界最高学府。
中央美术学院建于1918年,是由蔡元培先生倡导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1927年改名为北平大学艺术学院,1934年,恢复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改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9年11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的前身是成立于1938年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立美术学院,毛泽东主席题写院名。1950年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中央美术学院。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教学科研面积共占地495亩,总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有在职教职工572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4700余名和来自十几个国家的留学生百余名;设有8个专业分院,开办20个本科专业,并设有造型艺术研究所、继续教育学院和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展览版块介绍
丨王府井时期——深研的一代
这个时期,中央美术学院坐落在校尉胡同5号。学子们在靳尚谊先生、林岗先生、詹建俊先生、葛鹏仁先生等老一辈美术教育家的领导下,对造型语言中最基本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做了潜心深入地研究,这时的“精英式”教学,让他们如庖丁解牛般深入到素描本体和本体的观察方法中,这种方法成就了“老美院的学术品质”。成就了80年代精英的基础,成就了“深研”的一代。
1952年绘画系学生合影
《双人像》 尚沪生 铅笔 59x46cm 1952 年
《女孩像》 靳尚谊 铅笔 76.5x58cm 1953年
《男人体》 詹建俊 铅笔 76x58cm 1953年
《维纳斯石膏像》 朱乃正 铅笔 41x74cm 1955 年
《摩西像》 韦佳 铅笔 106x78cm 1982年
《大卫》 喻红 铅笔 100x74cm 1984年
《老人》 余陈 炭铅笔 105x75cm 1985年
《大奴隶》 张路江 铅笔 232x103.5cm 1985年
丨二厂时期——坚守的一代
美院在二厂时期只有短短的6年,但90年代是中国艺术发展最为多元的时代。西方、民族、传统等艺术形态缤纷涌现,虽打开了国内艺术家的视野,但也扰乱年青人的思想,在纷乱的信息尚未梳理和消化,在传统与现代语境相互角力的时刻,时任院长的靳尚谊先生提出的造型中的空间、休积问题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审美品质的主张,让二厂时期中央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成为“造型品质坚强的守卫者”——坚守的一代。
1997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绘画材料研习班合影
《背》 王伟 炭笔 33x26cm 1995 年
《女人体》 张伟 100x70cm 炭笔 1996年
《女人体》 李荣林 炭笔、色粉 37.5x31.6cm 2002年
《女人体素描》 杨澄 炭笔 30x32cm 2002年
丨花家地时期——回归常识的一代
2001年美院从“二厂”搬到了望京新校园,并成立全院(造型学院)基础部,基础部专业共有六科,分别是:书法、线描、解剖、雕塑、素描、色彩。基础的维度宽泛了,称为“宽基础”,另一方面,单课时量下降了,称为“泛基础”。针对这样的变化,首任基础部主任的文国璋先生提出:基础部在素描教学中要加强短期作业,强调在理解造型、空间的基础上,要以短期作业,带到长期作业,以长期短期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水平。并鼓励教员有个人特点的教学方法。即“以快带慢,快慢结合,各种方法,相互赏析”的素描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理解造型规律。至于以前分系招生时,各系画一些长期深入的作业,要留给二年级以后,各系根据专业需要去解决。而作为全造型学院统一的基础部就解决二个最重要的问题 —— 艺术感受力和基本造型能力。这种方法可以在广泛的基础学科中建构宽于前辈的认知体系,又从中找到每位同学自己的兴趣特点,再深研下去。望京时代的学子拥有宽泛的基础,他们是开放的一代,能够将多元的学科交互在一起,在信息时代纷繁的知识海洋里重构——回归常识的一代。
中央美术学院花家地校区石膏馆
《素描全身像》 柳青 色粉、炭笔 110x75cm 2001年
《女双人体》 金啸镝 炭笔 78x108cm 2007年
《素描石膏像》 姚然 铅笔 104x78cm 2008年
《女肖像》 刘涛 铅笔 106.2x76cm 2011年
《双女人体》 刘璇 80x100cm 铅笔 2014年
2017年12月9日, “风华正茂——中央美院造型学院院藏(1951—2017)百张素描作品展” 在景德镇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集萃了几代造型学院学子们在其最青春年少的大学本科时代所创作的留校作品精品,梳理了中央美术学院在校尉胡同5号、“二厂”中转和望京花家地近七十年不同办学时期的历史脉络,呈现出中央美术学院素描教学这一优势传统始终“风华正茂”的发展态势。
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联合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共同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院长范迪安担纲学术主持,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马路,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担任艺术总监,造型学院副院长、基础部主任张路江主持策展。
展览开幕式现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周国桢,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兼教务处长王晓琳,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马路,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造型学院副院长、基础部主任张路江,基础部副主任袁元、李荣林,中国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主任曹晓阳,副主任郑端祥,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基础部主任胡赤骏,造型艺术基础部主任罗奇,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副校长丁松坚,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主任张元稼,造型艺术部素描教研室主任杨洋,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陶艺工作室主任富启,吉林省油画学会秘书长王培星,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建国,江西师范大学油画系主任张国全、江西师范大学蔡鸣,南昌艺术大学艺术设计系主任尹洪,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吕金泉,副院长黄胜、邹晓松,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子力,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洪华等嘉宾出席展览开幕仪式,并以“回望素描发展历程,展望未来素描教学发展方向”为主题,展开教学研讨。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基础部主任张路江首先致辞。他向汇集到景德镇陶溪川参加展览开幕和研讨的全国各兄弟美术院校同仁们表示了由衷感谢,他谈到,作为策展人,他始终以谦卑和敬仰的心情来组织策划此次展览,因为这其中每一件作品所蕴含的,都是一代代艺术家们在其风华正茂的年纪里专注学习,忘我创作的精神呈现,这种精神,正是素描学科近百年来传承积淀的传统精髓,也是影响和引导我们开创未来的理念。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马路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亮出了造型学院各个院系压箱的宝贝,也是一次造型学院作品收藏历史的展示。他强调,素描教学是中央美术学院特别注重的基础训练方式,通过观察、感受,让青年学子们从对象中获得体悟,传达形成画面,给予了他们最基本的艺术基础能力。
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吕金泉谈到,此次展览的许多作品都是中国素描教学的经典之作,很多都曾经影响着在座的艺术家们,今天在这里重温令人倍感亲切。素描作为造型基础,不仅是对纯艺术重要,对工艺美术的创作也很重要,此次展览的举办将对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创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兼教务处长王晓琳在致辞中表示,展览精选了百幅作品展出,但其浓缩了中央美术学院乃至整个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通过作品,让人回想当年那些艺术前辈们对艺术的热情,对于素描的热爱,这也就是我们常常为之感动的美院精神。如今,当年风华正茂的艺术家们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力量的引领和中坚,面对新一代青年学子,他们将共同肩负起传承优秀艺术,建立文化自信的责任,培养出更多风华正茂的艺术人才。
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子力在致辞中谈到,陶溪川刚刚获得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创建资格,此次以“青春”为主题的展览落地陶溪川,其文化精神将进一步推动陶溪川成为年轻人的造梦空间、生活家园和事业家园。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主持展览开幕式
出席展览开幕式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