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衣》
王式廓呕心沥血浇灌出的代表作。这一规模宏伟的艺术工程,开始于1950年,前后历时23载,包括10年间为《血衣》创造的百余幅人物素描系列作品及1959年完成的大型素描作品《血衣》,包括以后陆续完成的73幅油画人物肖像等系列和最后未能完成的大型油画《血衣》。
壮志未酬,王式廓就突然发病倒在了为《血衣》创造的双人肖像面前。因此,《血衣》是一部“未完成的交响乐”。《血衣》问世后数十年风风雨雨,历史的检验已经证明了它是一部中国农民民主革命的颂歌与史诗,是一座农民土地革命的纪念碑,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中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与经典性作品。《血衣》系列作品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丰富的审美价值,代表了中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达到的历史高度。
1950年京郊土改的切身体会,成为王式廓酝酿《血衣》的直接契机。从此,他开始构思直接表现土改的创作。随后,王式廓参加土改参观团到湖南,搜集了许多有关资料。以后,有关《血衣》的创作冲动一直在他心里汹涌,每次下乡工作或带学生到农村实习,都要为这张画搜集素材,充实构思。夫人吴咸深情地回忆王式廓创作《血衣》的艰辛历程:“他画《血衣》,确实是绞尽了脑汁。一画起来就忘了一切。给他一杯茶水,经常是凉了又换,换了又凉。吃饭时常是在画前端着饭碗站着吃,一面思索一面吃,一顿饭吃完,要问他吃的是什么,往往是摇摇头答不出来。”
《血衣》系列作品凝聚着王式廓的心血,燃烧着画家的爱与憎。他以生命为代价,不懈地探索追求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深化。《血衣》展现了中华大地千百万农民为砸破千年封建枷锁而掀起的土地革命风暴。画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揭露控诉了残酷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历史罪孽,以生动感人的形象揭示了土地革命的必要与合理,以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表现了旧时代给中国农民带来的重重苦难,以深厚的感情歌颂了觉醒的农民向旧世界雷霆万钧的斗争。通过艺术形象告诉人们,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世间没有救世主,只有奋起抗争才能自己救自己。《血衣》系列作品表现了壮丽的历史风云,是一首悲怆激越的史诗,通过画家对瞬间及钥匙的把握,不但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土地改革的革命气势,而且艺术地表现整个运动的过程,预示了斗争的胜利、生产力得到解放的前景。
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血衣》具备了深刻的认识价值,发挥了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作品表现了广阔的时空,突破了—般绘画视觉艺术表现三维空间而难以表现时间的局限,巧妙的扩展了时间的跨度,最后《血衣》以深刻感人的形象语言,创造了艺术主题内涵的深度。
艺术是人创造的。作为人的艺术,“人”本来是艺术思考表现的中心。然而,无论是在欧洲中世纪,或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人被扭曲,人性长期被泯灭,而受奴役被压迫、真正创造历史的人们极难成为绘画的主题。直到年前的文艺复兴,人性才得以复苏,思想得以启蒙。人不能再忍受非人性、无人格的生活。于是艺术高声呼唤着人的觉醒与人性进入现代社会。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呐喊着科学与民主,批判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精神桎梏,把思想的启蒙,人的解放提上了日程。虽然由于种种历史、政治、社会的原因,这一伟大革命进程未能彻底完成,但毕竟促使中国现代美术文化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反映新时代新思潮的进步美术。年代兴起的新兴美术运动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支生力军,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美术潮流。
王式廓正是在这潮流影响下成长,并继续发扬光大的画家之一。他始终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己任,把艺术目光集中在人的表现塑造上,特别使焦点聚集于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倍受熬煎的农民身上。表现出博大的人文关怀。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他创造了难以数计的普通农民形象,真实地表现了他们质朴憨厚的精神与人格的美,善良纯真的人性,歌颂了他们奋发抗争的坚韧品格,歌颂他们觉醒后自觉投身解放事业的忘我精神。《血衣》系列作品,早已超出创作素材、肖像写生的范畴。他是在发掘寻求山间田野普通农民的人格、人性之美,他是在发掘寻求创造那些没有奴颜媚骨的普通人创造新世界的崇高壮美的精神世界。
如果说中国写实主义艺术体系存在两大分支,徐悲鸿是古典写实主义的代表,王式廓则可以说是革命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血衣》系列作品,虽然其油画尚是一部“未完成的交响乐”,但它的成就已经奠定了王式廓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如果与世界美术史上类似的、表现农民的艺术巨匠如勃鲁盖尔、米勒和柯勒惠支相比较研究,也是极具东方色彩而毫不逊色的。
历史造就了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写实绘画,也造就了艺术大师王式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