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市长沙县烈士陵园长眠的烈士中,有一位是刘伯承元帅当年在苏联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时的同学,他的名字叫陈启科。
担任“青年军人联合会”负责人
陈启科,字舆逸,后改为宇一,又名惠之,长沙县尊阳都拔茅田(今属长沙县金井镇)人,1906年2月生。他从小性格直爽倔强,有进取心。因在家中排行第三,被同学们称为“夹三爷”(“夹”为当地方言,倔强的意思)。
1920年,他考入开物农业中学。1922年又考取长沙广雅中学。在长沙求学期间,他结识了长郡中学的青年教师熊亨瀚,在其影响下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并积极投入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1925年,在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炮火里,陈启科冲锋在前、英勇杀敌。不久,他在陈赓、左权的帮助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外,他还积极从事反击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并担任“青年军人联合会”的负责人。他曾多次用“宇一”的笔名,在《青年军人》《中国军人》等刊物上发表文章,驳斥“孙文主义学会”的种种谬论。
全力投入革命事业
陈启科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先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工作,后被保送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陈启科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后,继续同国民党右翼分子斗争。1927年4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他在中山大学中国留学生举行的讨蒋大会上号召同学明辨是非,划清革命与反革命的界线,同蒋介石作坚决的斗争。1928年,陈启科以优异成绩转入莫斯科红军军事学院(即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与刘伯承、左权等一同深造。期间,陈启科参加苏联军事大演习,并受苏联政府委派去南斯拉夫等国考察军事,受到嘉奖。
坚贞不屈,慷慨赴难
1930年夏,陈启科回国。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主管东南数省党的地下工作,并设法为红军筹运军事物资,同时还翻译了苏联军事著作《全民军事化》一书。
同年秋,他前往江西苏区,担任红三军团参谋长。途经武汉时,因交通站遭敌破坏,只得在武汉短暂停留。当时的革命形势十分严峻,可陈启科对革命前景充满信心,并对当时在武汉做纸烟生意的胞兄陈启熙说:“革命成功,国家兴旺的日子一定会来的,不过也不是顺利的。为了这个日子早些到来,我纵死也在所不惜!”
1930年10月初,陈启科遇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谁知此人已经叛变,陈启科不幸被捕。他先被关押在宪兵第三团,后押至警备司令部,受尽酷刑,并被打入水牢,但他始终坚贞不屈。10月5日,陈启科在武昌东门外慷慨赴难,时年24岁。
大学生记者团新媒体部出品
校对 | 陈姝 袁佳辉
责编 | 陈芳媛
审核 | 谷利成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