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育新人!高校“三全育人”的湖南探索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为时代育新人!高校“三全育人”的湖南探索

2020年9月1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离开校园时,师生们闻讯赶来,高声向总书记问好。

面对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同学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珍惜时光好好学习,掌握知识本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牵挂。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多次强调“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又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饱含着对湖南教育工作的殷切期望。

湖南如何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如何回答“三全育人”这个新时代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的重大命题?如何让“三全育人”新格局落地生根?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2019年1月,湖南入选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多年的实践,湖南牵住了高质量育人的“牛鼻子”,摸索出了一条富有“湘味”的“三全育人”路径。

上篇:立项目,“小杠杆撬动大地球”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立德树人,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也无需赘言。对高校来说,从书记、校长,到教师、管理人员,再到食堂师傅、宿管阿姨,每个人都应立足自己的岗位职责,担负好肩上的育人工作。

然而,“只负责教书,不负责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政课老师与辅导员老师的事”“作为管理人员,没有育人的责任”“育人,与我无关”等现象,在高校曾经较为普遍,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作为新时代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的重大变革,“三全育人”是追求,是目标,也是理想,要让人人动起来,相当不容易。

但湖南都行动起来,特别是高校内部。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湖南有一个强有力的抓手,那就是广立项目:以“三全育人”为目标,将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先分门别类,师生们再据此申报各种项目。

有了项目这根“小杠杆”,撬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地球”便有了工具。从2010年开始,10年来,湖南省财政共投入经费1.26亿元,立项建设省级项目4223项,带动立项建设校级项目1万余项,可以说,是校校有工程、院院有项目、人人来参与,“小杠杆撬动大地球”,有力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虚功实做。

虚功怎样才能实做

10年前,湖南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就认识到,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当务之急。

早在2009年,湖南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10年来,湖南省委书记、省长每年深入高校作报告,成为一项常规动作,全省高校无一例外地将思政工作提到特别重要的议事日程。

110多所高校,140多万名在校生,学习生活工作,文化心理就业,课堂食堂寝室,社团实习实训,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家庭社会……湖南的高校思政工作者特别是决策者考虑问题时,都自觉不自觉地“三全”,并且努力向着“三全”的方向,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其中最重大的改革就是在省、校两个层面广泛立项,立项内容包括思政研究、日常思政教育、校园文化精品建设、心理咨询室建设等,几乎涵盖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且定期根据工作重点难点予以调整。每个项目(课题)由学校申报,省里组织专家评审,通过者省委教育工委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学校再相应配套资助。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项目建设以3年为一个周期,每年立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题30个、研究课题和思政课教改课题100项、择优资助项目10项。仅第一个周期,2010年到2012年的三年里,湖南省本级投入1830万元,立项1362个,并以“省级带动,校级铺开”的方式推进,即凡是要申报省级立项的项目必须首先获得校级立项,由此带动校级立项建设项目3000多项,投入经费2400多万元。

为什么要选择项目驱动这种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大学问,要有项目设课题;有了项目和课题,思政工作才有了抓手。”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蒋昌忠认为,一方面,用项目推进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是一种常态,而思政工作因缺少相关措施,使得思政课教学科研水平提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等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科;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思政工作方式,比如开会、谈话、理论学习、党团组织活动、政治理论课教学等,凸显出了诸多的不适应性,思政工作虚化、弱化现象严重。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正是利用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原理,通过建设和实施相关项目这一有效载体,创新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手段、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和拓展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个项目让记者记忆犹新。

2013年5月21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部分学生发现宿舍停水了,正牢骚之际,学校官方微博上就发出公告:“因市政管道维修,西园公寓停水,学校正在与长沙市自来水公司协调解决。”有了这条消息,同学们的情绪很快就平复了。之后,为了通报水管的维修情况,学校又连着发了几条即时消息。牢骚变成了点赞。“现在大学生几乎都有一个微博账号,微博的影响和力量超乎我们的想象。”时任学工部长张勖介绍,这要感谢学校拿到的“校园网微博建设”项目,省委教育工委给了3万元的项目经费,学校还配套了5万元。

心理健康教育是湖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项最多的内容。“很多学校既无专职老师,又无工作设施。”10多年前,湖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比较薄弱。通过合格心理咨询室项目建设,现在全省百余所高校的117个校区,建设了113个合格心理咨询室,面积达17343.6平方米,是2009年的3倍。每所高校每个校区都有心理咨询室,有的甚至开到了院系。

925平方米,这是长沙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室的面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受省委教育工委的委托,设在该校的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组织省内部分高校建立了湖南省高校师生心理援助平台,为全省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提供电话热线、QQ在线服务和心理防护知识科普服务,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服务逾4500人,向警方、医院、高校转介危机个案313例,并完成了湖南省高校疫情心理援助情况阶段性分析报告、学生返校复学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学校专门给我挂牌:宇哥工作室。”南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郑宇说,他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已经16年,既在线下上心理课、做咨询,又在线上多个平台与学生交流,从探讨知识拓展到思考人生,无不涉及。现在,他有微博粉丝20000+,QQ好友4000+,微信好友4000+,贴吧粉丝1500+,网络发文7000+,一天24小时,约有12小时在工作。郑宇被学生们评为“南华最受欢迎教师”。

湖南师范大学是省级立项较多的学校之一,共计100多个,获批资金800多万元。副校长周俊武主持的网络育人项目“从‘条块分割’到‘协同育人’——大思政格局下一体化网络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2018年还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长沙理工大学也拿到了60项,其中“心理育人”和“课程育人”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中南大学材料学院,仅仅一年多时间里,就获批省部级教改/思政项目6项、校级项目21项。湖南工学院获批校级项目310项,充分整合了校内的各种资源,几乎覆盖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三支队伍”的所有老师。

正是因为看到了项目抓手的作用,自2019年起,湖南将实施10年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整体升级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目前已经投入“双一流”思政专项经费5600万元,培育建设了23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40个试点院(系);遴选立项了309个“十大育人”思政工作精品项目、373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100项骨干队伍建设项目、9个创新发展中心、5个培训研修中心,还争取省委宣传部的支持,连续16年单列计划给省委教育工委,每年设立30项省社科基金课题(高校思政专项)。

“项目驱动”带来了希望

在许多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和关注,如果有教师申请到高级别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定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可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申报课题的渠道相当有限。

“之前一个都没有。”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金学,1987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做辅导员,带过35000多名学生,“上班在岗、下班在职”,在学生中口碑相当好,2015年还获评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但由于课题较少,2003年就已获评副高职称的他,十几年了,仍然达不到条件申报正高职称。“感觉有点被边缘化了,好多辅导员思谋着转岗。”采访中,大家谈到当时的情况,都有些唏嘘。

“项目驱动”带来了希望。

从2013年开始,张金学连续成功申报6个项目,再加上学校的“双线晋升”政策,2019年终于评上了正高职称。“没有这些思政项目,我不可能评上正高职称。”他说,“去年还拿到了一个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的项目,经费20万元,这在文科类项目中相当高,让外省的同行羡慕不已。”采访时,张金学很是自豪。

其实何止张金学,在前后持续了两个多月的采访中,记者接触到上百名在高校做思政工作的老师,几乎每个人都说,项目既助成长,又让自己超有成就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袁红梅,1995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线。2005年起,袁红梅专职从事心理教育,15年来对400多名有自杀意念、280例有自杀行为的学生成功进行了干预,在校内外进行各种培训400多场,主讲的《爱情心理学》更是学校十大热门选修课之一。“先后立项5个,获得资助33万元。”她说,她几乎是 “与项目同成长”。十几年里,她读硕读博,晋升为教授,作为学校心理中心主任,还努力打造出省内外颇具影响力的素质高、水平高、能力高的“三高”团队。团队6人中,有3人获评副教授,2人获博士学位,4人获注册心理咨询师证。2019年,她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并晋升为教授。

“80后”陈晓萍,至今已在湖南大学做了18年的辅导员。她说,22岁做辅导员的时候,她凭着一腔热血,直接住在学生寝室里,被学生戏称为“603的荣誉居民”。“这远远不够。”曾经有一个学生出现抑郁、网瘾、翘课等问题,甚至晕倒在网吧,把陈晓萍吓坏了。面对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我意识到解决复杂问题,需要更专业的知识。”于是陈晓萍去学习心理学,去考心理咨询师,最后拿到了 30项专业认证,还申报了课题“基于就业导向的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主体性视域下辅导员专业发展研究”。她说,“这一切,让我更加清晰地去思考究竟如何培养学生,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就是要让大家感觉春天来了!”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徐伟说。在省教育厅党组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将原有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升级为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与之前相比,现在的项目都是省级教改项目,大家的工作热情更高涨,职业美誉度大幅度提升。

成为省级教改项目后,湖南更加强调课题质量,尤其是项目结题环节,为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立项、轻结项”现象,湖南采取“揭榜挂帅”和成果认定的方式,创新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大攻关项目。过去是全部课题先立项,现在是把成果先搞出来再择优认定,谁行谁上,英雄不问出处。

全员育人格局初步形成

“小小”的项目,撬动的却是全员育人的大格局。

中南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桂卫华,湖南大学知名教授文双春……得益于项目,这些在大学生心目中赫赫有名的“大拿”,这些在人们心目中的“非专职思政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专职思政”中。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鲁良做了20多年学生工作,他深有感触地说:“原来一有事是老师找辅导员反映,你的学生又如何如何了,现在是‘我要找我的学生’,都动起来了。”

今年54岁的文双春教授,是国家“杰青”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还是“知名博主”,他在中国科学网上的博文“没文化开的老文”已发文400多篇,访客600多万人次。他还有一个身份——“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参与者,项目名称是“以本为本强基础,科教融合育新人”。

2014年,文双春担任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院长,力倡“本科生要做科研” “拒绝科研训练,相当于拒绝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于是,2015年3月,他和同事在学院推行“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要求每个老师都要带本科生做科研。5年下来,这个每年只招400来名本科生的学院,本科生共发表论文162篇,其中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125篇。

“科研更激发我的爱国情。”2015级本科生谢政道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了论文。2018年他的老师廖蕾上《半导体技术》课,老师结合专业知识讲述当时正发生的 “中兴事件”。“真的令人热血沸腾,发誓要埋头科研,做出我们自己的中国芯,不再让人‘卡脖子’。”他说,这种课以思政结合科研育人,效果真的特别好。

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教授周乐山,讲授《儿科护理学》。“没想到一直教专业课的我,也拿到了思政项目。”采访时,柔柔弱弱的她,坐在记者对面,轻言慢语地说,是职责使然,也是项目要求,这些年,她在课程思政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职业素养、人文情怀、思政元素,是周乐山讲课中时刻关注的三个重点。她在全国率先引进基于信息技术的RealCare Baby(智能照护婴儿),要求每个学生照护婴儿一个周末,完全按真实婴儿的需求,给予喂奶、换尿布、观察及抚慰等护理,情境结束后系统自动评分,学生撰写照护婴儿的感想和体会。

“从娇气、害怕的懵懂少年,到有责任心、爱心的医护人员,我们既巩固了婴儿护理知识,又培养了耐心、细心、责任心和感恩心等人文护理精神。”学生陈雨思说出了大家共同的感受。此课程获评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不仅仅是老师拿项目,许多项目和活动的主持者、参与者是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既做自己的“思想工作”,也影响着身边的同学。

湖南有三个坚持了7年的大赛,分别是大学生公益广告大赛、大学生微电影短视频大赛、高校校园好声音大赛。这三大省级品牌活动,实际上也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开放式思政项目。

2014年,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录取山东三胞胎兄弟顾弘炎、顾弘炜、顾弘烨为空军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生。“是要继承爷爷这位抗美援朝飞行员老兵的遗志。”三胞胎兄弟说。两年后,学校组织学生将这个故事改编并拍摄成微电影《家国梦》,参加第三届湖南省大学生微电影大赛。这部微电影得到组委会高度评价:“作品将军旅题材与青春校园相结合,主题鲜明、题材新颖。”最后该作品拿下“最佳人气奖”“最佳编剧奖”和“最受欢迎影片奖”三项荣誉。

中篇:抓关键,让“守渠人”强起来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无疑,主渠道也好,一段渠也罢,“守渠人”——教师是关键。

“关键”部位不强,“渠道”不可能坚实。

梳理全国高校“守渠人”情况,现状不容乐观——

专职教师队伍人数不足。对照教育部按1∶350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的规定,不少学校还存在较大差距。

专职教师队伍能力不强。因为存在职称评聘、薪酬分配、专业成长等职业发展瓶颈,这支队伍对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有限,离总书记要求的“要有学识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还有较大差距。

一些高校领导对思政工作重视不够,既不利于专职教师的队伍配备,也不利于全员育人形成队伍合力。

……

以上难题,湖南亦有。

怎么解决?

湖南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牵牛要牵牛鼻子

2019年12月24日,中南大学。

一首有关梦想的诗,一段有关奋斗的经历,由时任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现任省委书记许达哲娓娓道来。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在中国梦与个人梦交织并行的三个半小时思政课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入了脑,也入了心。

书记、省长在省委常委中带头为青年学生上一堂思政课,是湖南多年来的传统。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单打鼓”“独划船”可不行,必须高位推动、压实责任、形成合力,方能牵住“牛鼻子”。

“成立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之前,我省就成立了高规格的党建和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副书记乌兰身兼两个组的组长,既抓省直部门常态协作,又抓高校党委主体责任落实。2016年开始,思政工作就成为高校书记们年度述职评议的一项内容。”在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蒋昌忠看来, 湖南特别注重省级层面“书记省长带头抓”,而这种“带头”传导到各高校,有力促进了校级层面“书记校长带头抓”、院系层面“书记院长带头抓”局面的形成。

新生入校、毕业生就业、五四青年节……在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为青年学子讲授思政课的,常常是各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

主持“校领导接待日”1次、师生座谈会3次、师生午餐会5次,讲形势与政策课4次,深入课堂5次,深入宿舍6次,担任班主任、联系2个班级——这张2019年度“思政课表”,属于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而学校的“校领导接待日”已连续坚持了19年。

全年进课堂听课67次,到二级学院调研70余次,与7000多名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为学生讲党课22次,到学生寝室看望慰问学生136人次,深入班级和学生交流16次,参加学生社团活动8次——这张2019年“七进两联系”清单,属于湖南理工学院党委班子全体成员。

书记谈心会、校长沙龙,已连续举办58期,属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

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代表的校级领导这支育人队伍,人数不多,力量却不小。

在湖南,“一把手”挂帅、校领导带头上好思政课,除了示范引领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校级层面推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三支队伍”建设,推动协同育人更好地发挥合力。

正因为看到了这支队伍“人少力量大”的特点,湖南省教育厅面向全省高校,推出“高校党委书记省委教育工委挂号项目”“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交账任务”,将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配备分别纳入项目和任务。未配齐的高校,将会收到省教育厅点对点发来的函件;配备率低于60%的学校,省教育厅还会约谈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相关指标,全部纳入省教育厅的项目评审和指标分配,对有关工作评估、评价、考核等进行强力督办。

“效果非常明显。”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湖南省教育厅思政处处长刘书华举例说,在2020年全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评审中,省教育厅将“三支队伍”配备表格提供给每一位评委作为参考,队伍是否配齐,谁好谁差,一目了然。参评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都说,触动很大。

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快了本校“三支队伍”的人员配备速度。中南大学2020年招聘40人左右,补充到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中。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编制内引进了20名专职辅导员和4名思政课教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的配备比例已达到1∶160,高于国家标准。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2020年仅新增32名教师,其中10个名额给了辅导员。

截至2020年12月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高校共增加专职思政课教师977人,辅导员527人,目前有思政课教师3500余人,辅导员6900余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459人,共计1万余人。依据省委教育工委对队伍配备情况开展的强力督导分析,“三支队伍”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

补强要补到心坎里

每次时长4个小时的培训,在短短四五年间,牢牢抓住了湖南110余所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的心。

有人在琢磨:每一次的参培名额都有限,怎样才能“蹭”到这次培训?

有人很矛盾:作为名师、专家,每一次培训前抽取上课教师时,既想抽到自己,又怕抽到自己。

有人压力大:学生、同行、专家,全都在台下听课,自己讲的课经得起各方评议吗?

这一“抓心”的培训,始于2015年。

那一年,湖南省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思政课“开放式课堂”培训,将从前在宾馆培训的模式,改为在教室里培训这一原生态模式。

“开放式课堂”培训,覆盖全部4门主干课;110余所本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全部参培;承办校从拥有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2所高校中选择;每年选取4所高校,各自承担一门课;每门课由承办校选择其中的6个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教学展示。

“开放式课堂”培训的亮点首先是原生态课堂,其次是课后评课。两个小时的课后评课,授课者先说课,解释课堂“为什么这么上”;听课者再评课,分析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省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最后点评,对有争议的评课意见给出权威建议。

如果参培教师听完课就走,培训效果显然会大打折扣,因为他们只是看到了教学效果却没有探究原因。如果留下来评课,参培教师就得主动学习、思考,培训效果自然显著提升——调查显示,95%以上的参培教师认为,“开放式课堂”具有良好的可借鉴性,有助于备课与教学。

湖南的这一模式,得到教育部的高度认可,2020年还被纳入“2020—2022年一省一策”行动计划。

曾经,湖南在“三支队伍”数量配比上存在缺口。要补上缺口,一方面靠进人来配齐,另一方面就是靠提质——建强现有队伍,从整体层面推动全省高校“三支队伍”的教学能力与工作水平。

在湖南,提质的路径不仅有“开放式课堂”,还有政策倾斜。

湖南从2015年开始,每年对辅导员工作研究项目予以倾斜,第一年立项20个,此后逐年增加,到2020年立项达到67个;从2016年开始,为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立项,至2018年共计109项;从2019年起,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中,单独为辅导员立项中青年骨干、优秀团队、名师工作室15个。

“我当了11年的辅导员,见证了这一岗位从‘谁都能当’到‘也有专业要求’的转变,再到‘专家化发展’的期许。”湖南大学资深辅导员杨文蕴,手中握有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等十几本职业技能证书,还是省级“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项目领衔人。

不仅仅是资深辅导员可以申报项目,在中南大学,一项名为“辅导员思政项目全覆盖”的工程,更是有力保障了全校所有辅导员人人有项目。

也不仅仅是项目申报,“三支队伍”在职务、职称、职级晋升等方面均有相关政策支持。“学校都是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在中南大学人事处副处长文灿的描述中,“三支队伍”的职业发展瓶颈正在一个个被突破。并且从2017年1月起,中南大学给每位专职思政课教师每月发放2000元津贴。

场景转换到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这里正在推行的,是思政课教师校内挂职交流制度。“挂职到其他管理岗位,既可以了解各岗位育人情况,又可以指导各岗位育人。”学校党委副书记杨利军说,这种挂职交流也拓宽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

鼓励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鼓励具备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鼓励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转任思政课教师——湖南城市学院用“三个鼓励”,将学校专职思政课教师由2017年的31人增加到2020年的55人。

湖南农业大学、吉首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工程学院、怀化学院、湖南科技学院、湘南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长沙学院、长沙医学院、湖南工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畅通“三支队伍”职业发展通道,拓宽“三支队伍”职业发展空间,全省110余所高校,正在不断探索适合本校校情的方案。

此刻,让我们再回到全省层面,在一组组数据中,读懂湖南的“补强思路”。

每年,依托4个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思政课教师“开放式课堂”培训,通过“现场观摩+课后评课”的实训形式,每年培训24期约2000人次;每年培训“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200余人次,每周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教育部开设的“周末理论大讲堂”,按规定组织新教材使用培训,2020年还承担教育部改革试点任务“组织思政课教师国内考察调研”。

连续两年,开展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活动;在2019年教育部开展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湖南省共推选29名教师参赛,27名教师获奖,获奖率居全国首位。

从2018年起,在“芙蓉教学名师”等评优评先工作中单列思政课教师指标。2020年全省10位“首届教书育人楷模”中就有2位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加上2019年全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0人,参加教师节表彰大会时,省委书记、省长等省领导为获奖者披红授奖并合影留念,极大地激发了这一群体的职业自豪感、荣誉感。

每年,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00余人次,对省内高校发生的学生自杀个案,组织专家进校帮带、调研会诊;每年,组织辅导员进行上岗和专题培训10期,培训1000余人次;每年,评选10名“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和20名年度人物提名;每两年,举办一次覆盖全省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能力大赛,目前已举办8届。

除了全面对标往届国赛,省赛还安排了班情熟知环节。这个环节有按图索骥、鱼目混珠、描述定位等比赛项目,考的就是辅导员对学生的熟悉程度,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赛事。

屏幕上100张照片,辅导员要快速准确录入名字;一组10张照片里,可能有自己的学生,也可能没有,扫一眼就需要判断出来;给出家庭地址,迅速说出学生姓名及职务……2020年10月,湖南省第八届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南大学辅导员王梓懿、长沙理工大学辅导员彭琼英,以及他们的队友,都以满分成绩过关。

作为本届比赛的优胜者,王梓懿、彭琼英代表湖南参加刚刚结束的第八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以优异成绩分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王梓懿更是以领先第二名2.52分的优势摘得桂冠,颁奖典礼上兄弟省份选手纷纷点赞:“湖南的辅导员太牛了!”

湖南的辅导员队伍历来有影响、有地位。

2018年6月,教育部在湖南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现场会;同年,湖南有2名辅导员入选第十届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占全国总额的20%;2019年,1名辅导员获首届“最美高校辅导员”;2020年,1名辅导员入选新一届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

补强补到心坎里,“三支队伍”有了作为,事业干起来才更加有味。最新的消息是,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正联合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研究设立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的政策措施,很快就会出台政策。

经过一系列政策的补强提质,在湖南,一批又一批专业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上了硕士、博士,走上了党政干部岗位,评上了高级职称,涌现了龙兵、周小李、袁红梅、张金学等一批优秀典型。

主渠道建设要落到课程上

在高校推进全员育人,“课程”这个主渠道一定要建设好。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专职思政课教师到专业课教师,尽管队伍人数众多,却因为分属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学部,难以汇聚成育人合力。

什么可以成为其中的“聚合之线”?

湖南的探索,从课程开始——借助课堂教学改革,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在打造“金课”的过程中,众多专业课教师凝聚成一支强有力的育人队伍。

给专业课“加点盐”,引导教师在讲课时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是长沙理工大学近些年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头戏。

以试点院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为例。

这几年,学院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等活动,对接新工科建设要求,全面修订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院内5个专业共取消课程108门,合并、新增课程66门,出版全省第一本“课程思政”案例《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

一番加减合并之后,学院又对全体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要深入挖掘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让所有课程上出德育味”,探索一条“思政引航与专业成长”双线融通的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之路。

同样是课堂教学改革,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思路是绘制一张“中医药课程思政地图”,专门用于改进中医药课程体系,运用中医药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和用好中医药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不断增强学校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探讨建立课程思政途径、模式的过程中,该校打造出具有湖湘文化特点的中医药课程思政品牌。

而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则是通过立项建设14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全面修订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长沙师范学院更是把“课程思政”作为学校党委书记亮点项目来抓,出台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办法、课程育人实施方案,并立项建设3批共24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覆盖六大学科门类的专业课程。

一支由专任课程教师主讲,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理论课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党政领导作为课程共建人的新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活跃在湖南文理学院的校园里。这是该校立项建设11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项课程思政综合研究类项目,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全专业覆盖后形成的育人队伍新格局。

“课程思政攻坚行动计划”,是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培养“湖南铁道特质”学生这一目标,建设“课程思政”精品课程而推出的措施。得益于这一计划,该校现已建成10门“课程思政”精品课程。接下来,学校还计划建成10门“中国高铁系列”思政选修课、10门“课程思政”精品课程。

“课程思政,我的理解是,课程在前,思政在后,自然而然,直击学生心灵。”湖南大学副教授王腊芳,给本科生教授的《国际经济学》,是学校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金课”。

不论是培养有“湖南铁道特质”的学生,还是讲好中国的经济故事,引导学生塑造新形势下的世界观,培养他们立足专业、面向世界、胸怀中国的情怀,都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题中之意。

而在这种教育教学改革中,一大批教师也获得了新的成长契机。

以王腊芳课程团队为例,成员们围绕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授课团队等领域进行攻关。“在创新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团队的每一位成员,自身素养都得到了提升。”王腊芳介绍,在攻关过程中,她成功申请了一项省级教学教改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思政建设实践”,“对我本人来说,研究领域得到拓宽。”

王腊芳的“拓宽”并不是个例。目前,在湖南,不仅专职思政课教师,还有专业课教师,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型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金课”不断涌现,整个队伍的育人能力不断提升。

据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曾力勤介绍,湖南在省级层面建设课程思政项目911项的基础上,还将全面贯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全省课程思政工作座谈会精神,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下篇:出特色,唱响高质量育人的湖南曲

在“三全育人”模式下,如何才能让高校思政工作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思政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思政工作更加深入学生心里?这几个问题,一直在湖南高校思政人的脑海中思索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短板在于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浮在表面多,深入学生少,讲大道理多,讲好故事少,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期待。因此,解决思政工作吸引力不够、感染力不强的问题,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价值引领,是高校“三全育人”的重大命题。

湖南怎么办?

近年来,湖南坚持特色化推深,立足区域特色,丰富育人内容,创新育人载体,提升育人内涵;坚持质量第一,精准化推进,精品化提升,引导各学校把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通过大力推进思政特色品牌创建,湖南让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有了平台、舞台、抓手,育人内涵进一步深化,育人效果大幅提升。

品牌联动是基调

红色文化育人品牌、成长辅导品牌、实践教育品牌……近年来,湖南高校省域“三全育人”品牌日渐凸显,校级特色品牌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特色,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积累、独特育人资源、不可替代的办学传统最鲜明的特征、标志;品牌,是一所学校办学结出的最美丽的花朵。“三全育人”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充分结合地方和学校文化特色,创建育人品牌,思政工作才可能有“根”,才可能形成自己独有的精神文化气质,才可能达到以文化人的境界,也才不会千校一面。

过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都是要求、要求再要求,原则、原则再原则,导致工作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与口头上,既难以有效落实,也难以看到实际成效,从而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呈现虚软、随意、短期化的态势。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探寻新的工作抓手,特别是创新一些具体有形的、有标杆意义的、能够产生激励与压力的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在全力构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的过程中,重点总结、凝练、做实、建设好省级特色育人品牌和校级特色育人品牌,探索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问题,有力地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式发展。

在省级层面,湖南立足区域丰富的育人资源,围绕新时代战略、特征、需求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力打造文化育人特别是红色文化育人品牌、成长辅导品牌、实践教育品牌;在高校层面,鼓励和支持各大高校凝练特色,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打造精品思政品牌,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局面。

湖湘文化是湖南最具“湘味”的品牌。湖南大力推进文化育人,跳出以往只注重物质实体文化的一面,充分挖掘大学精神文化层面的内核,如校史、校训、校歌、办学精神和理念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载体,以此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风尚,增强大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湖南立项建设138项校园文化精品建设项目、51项文化育人工作精品项目,形成一批校园文化品牌,荣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数量的总和占全国10%。每年举办“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系列活动,持续打造大学生公益广告大赛、高校校园好声音大赛和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三大省级品牌活动,每年评选展示近200项优秀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红色文化,是湖湘文化最亮眼、最动人的文化;红色,是湖南育人的底色。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实现红色基因与思政工作深度结合,打造红色教育品牌,成为湖南高校思政工作的基调。

据统计,在湖南这片英雄热土上,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300余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0余万件、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80余处,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80余处。随处可见的红色建筑、图画、人物、故事,为这片热土打上了厚重的红色烙印。近年来,湖南出台有关政策,鼓励支持高校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培育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品牌。

走进湖南的高校,随处可见“红色”标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未进校门,红色文化就扑面而来;进校抬头,可见毛主席亲题的校名和校训;出校时,可见毛体“一师是个好学校”。校园的道路、楼馆、园林、湖泊等全部用杰出校友和革命家的名字命名,校史馆、张栻文化园、一师名人广场、革命家与教育家长廊、东方红广场、怀中楼、润寰楼、特立楼、玉衡楼、鹤鸣楼、润之广场、国基广场、吕骥音乐广场、田汉剧场、弼时路、维汉路、君子亭、濯清亭……“一师的传奇不少已固化于一师的土地上。”该校党委副书记刘志敏说。

在湘潭大学,红色更是深入该校文化“骨髓”中,流淌在学校办学“血液”中。湘潭大学副校长刘建平介绍,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优势,强化顶层设计,确立红色育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凸显红色价值引领;厚植文化底蕴,突出红色基因,把红色文化融入十大育人体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就和育人成果。目前,湘潭大学“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实现了对学校学生的全覆盖,每年参与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达15000余人次。

在创建红色教育品牌过程中,湖南各高校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努力做到红色资源的现代化转换,创新载体和传播方式,积极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抖音视频、节目、活动等进行红色教育,红色教育越来越接地气。

“红色育人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让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找到根脉。”衡阳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曹鑫说,学校打造“湘南第一党支部”革命陈列馆、《永葆初心的衡师革命校友》、红色校史故事微宣讲的“一馆一书一讲”红色校史育人品牌,开展读一本红色经典、寻一处红色足迹、访一位红色老人、讲一个红色故事、做一次红色传承的传承实践活动,打造了《高高的瑶山》《湘南教育王蒋啸青》等一批文化原创精品,将红色校史教育融入课堂、融入生活、融入网络、融入实践、融入环境,构建学、讲、研、行一体的红色校史育人体系。

如果说“红色校史”是宏大叙事,那么,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90后”辅导员王素芳带到学生寝室里的红色故事,便是一道道“精美茶点”:半条被子、红军血战湘江、英雄陈树湘……一个故事,就是一份鲜活的思政教材。“在我看来,青年大学生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专业,研究什么样的文化,中国文化是根本,红色文化是血脉。”谈及带着红色故事去查寝的初衷,王素芳如此说道。

以成长辅导为引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湖南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打造的又一思政工作品牌。10余年来,湖南省级投入1300多万元,牵引高校打造了113个合格心理咨询室、478个特色成长辅导室、27个心理素质提升示范校等一大批示范效应显著的心理素质教育“样板间”。特别是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端口前移,在各高校二级院系建设成长辅导室,以辅导员为主体,以专任教师为补充,围绕学生在发展中出现的成长烦恼,开展辅导服务。

此举让湖南在机制上实现“重心下移、起点前移”,实施“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的“五早”危机预警机制;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实施“一名患者、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危机干预机制,快速掌握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情绪,有效化解大学生心理困惑,及时干预有心理危机问题的学生。

先看一个小故事。

“那两个小时,是人生中最快的两个小时。”小邵是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大五学生,大四时,立志要保研的她,因为在医院实习,没有时间复习备考,心理压力非常大,几近抑郁。此时,她走进了所在院系的成长辅导室,在辅导员和心理老师的帮助下,成功地卸下心理包袱。如今已保研中南大学的她,十分感谢学校老师给予她的帮助。

近几年,湖南高校学生因心理问题非正常死亡率一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成功避免了几百起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事件。“形势严峻,但危机事件控制得很好,成长辅导功不可没。”南华大学副校长何旭娟说。

湖南重点打造的第三个品牌是实践教育品牌。

在长沙市学堂坡社区服务中心教室,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同学们,正在教朱新灿等10多位阿姨学普通话。阿姨们评价这群“小老师”:“讲得很好,很耐心、很细致,有才华而且非常善良。”

湖南师范大学搭建校地合作“区校共建”系统,目前“区校共建”服务项目已经覆盖师大社区、新民路社区等八大社区,依托“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等,在全省建立了105个志愿服务点,学校志愿者注册率达98%。这一服务项目在服务社会惠及居民的同时,增强了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效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位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武陵山区的吉首大学,多年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武陵山区的脱贫攻坚:从2000年开始就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参加的学生达16000多人次,仅2020年就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462次,信用时数达209906小时。2018年以来,学校连续4次进行“千村大调研”,共计调研3000多个村10000多户,4000多名学生参加。

像湖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这样,与地方、与社区、与单位搭建育人共同体,已经成为湖南高校的普遍做法。2009年以来,湖南投入经费493.1万元立项建设省级德育实践项目1427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观察社会、了解民意、体会人生。从2016年开始,湖南每年立项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项目15项,每个项目支持3万元,引导高校积极探索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建设,形成高校实施、政府推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实践育人新格局。

特色创建是强音

在省域建设三大思政教育品牌的同时,湖南大力支持推动各高校培育育人特色项目,创建思政工作品牌,通过将品牌培育工作与高校及思想政治工作者绩效考核挂钩等形式,建构了全面铺开、全员参与的品牌创建工作格局。

按照湖南的整体规划与部署,每一所高校,每一个院系,都有工作创新,都有工作特色,推而广之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就能达到新高度;当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工作创新和工作特色,推而广之后,一省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步入新境界。

高校该如何创建各自的思政教育品牌?

湖南的经验是:

一是向基础要特色。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工作实际,创造、凝练、做强学校工作的特色,做出亮点和品牌。

二是向问题要特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学校通过有效解决问题构建项目特色。

三是向系统要特色。有些工作单独割裂开来不一定有特色,但是通过优化组合,就能形成新的体系、新的风格。

四是向技术要特色。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改进和变革方式方法、工作体制、工作模式和手段,适应新要求,做出新成效。

五是向前沿要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充分反映学科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还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紧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前沿,吸收有效成分,内化为新的特色。

10余年的实践,湖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工作重点更加突出,针对性更强,特色更鲜明。

10余年的实践,高校也越来越重视本校特色亮点的提升和总结,将虚的做实,实的做强,强的做特,特的做亮,紧紧围绕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推进工作,培育了一大批校级品牌。

“‘青春绽放志愿花,爱心育出文明果’青年志愿者服务品牌、学在中南涵养学风的空间名片、‘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价值引领课堂……”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景升一口气介绍了该校打造的多个思政教育品牌,“思想政治工作要有质量,必须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化、精细化。”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一体化深化,项目化驱动,整体性推动,品牌化提升。”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卢向阳说,学校“三全育人”体系始终凸显“以农育人”工作特色,农业大学的学生必须学农、知农、爱农、为农,让学生建立起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成为奉献者、服务者。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着力建设“青年毛泽东”等VR教学资源库,打造具有民政特色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育人体系,推行以专业志愿服务为特色、具有湖湘气派和民政特色的“三全育人”品牌。

作为一所坐落在衡阳的高职院校,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志刚说,学校打造了“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适应”的“一守三能”实践育人特色品牌。学院采取“由点到面”的推行方式,2011年在铁道工程学院试行,有了成熟的经验后,于2015年在全院试行,结合学院特有的“春运”实践、志愿服务实践、技能比武、创新创业等项目,构建日常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四位一体”实践育人工作格局,取得丰硕成果。

……

经年累月,湖南高校思政工作逐渐形成以下特点:一是教育载体、途径和对象各具特色。有的在班级、宿舍、社团等教育载体上形成了特色,湖南农业大学的“虹剧社”“曲艺协会”等就是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性大赛中屡获大奖的,对大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学生社团组织;有的在教育对象上形成了特色,湖南科技大学的“芳菲之歌优秀女生”评选活动,连续进行了26年,大大提高了女生们的自信心。

二是教育内容富有行业和地域特色。湖南师范大学的“未来教育家”竞赛是一项实施了30多年、影响力很大的教育项目,师范特色十分鲜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学生素质创新行动计划”,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宽广视野、阳光心态、火车头精神的“湖南铁道特质”学生;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结合电力行业背景开展的“‘四传’活动——优秀大学生志愿者‘青春光明行’社会实践”项目,凸显了传递文明、传承精神、传播知识、传送爱心的“四传”育人特色;湖南科技学院“培育舜德学子”项目结合当地舜德文化特色进行建设,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

三是在省域特色下,又形成了校级特色。如中南大学百名党员博士服务团社会实践品牌、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党建长效机制品牌、湖南农业大学持续20年之久的校领导定期接待学生活动品牌、长沙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品牌等。

“唱”进学生心窝里

“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爱心育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湖南理工学院副校长徐小立说,学校10多年来,不断凝练“爱心育人”特色,从“小爱”走向“大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逐渐形成了教师用爱育人、学生用爱回馈的良性循环。仅拿献血来说,学校师生年均献血32万毫升,献血总人次与在职员工总数比例高达158%。截至目前,学校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已与国内外16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成功捐献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二名。

“红色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融入了湘大学生的精神气质。”刘建平说,在红色育人导向下,湘潭大学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习会、雷锋公司、孝行协会等多个“红色社团”。雷锋公司成立20年来,资助失学儿童近500名,为1353名贫困学生提供兼职工作1420份;孝行协会成立孝行服务基地11个、孝心班级400个、孝心团支部220个,服务老人超过16万人次,涌现出包括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文花枝、杨怀保,“全国优秀教师”沧南在内的一大批道德典型,被媒体誉为“湘大群模现象”。

目前,通过品牌化提升,全省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由“经验事务”向“科学规范”转型,工作方式由“单一化”向“协同化”转型,工作实效由“个别典型”向“共同发展”转型,全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实效性明显增强,成果不断涌现。

2020年春季,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学习生活。湖南百万名高校学子纷纷行动,线上服务,在线学习,筹集善款,科学研究……为抗击疫情贡献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湖南科技大学大一学生程博立身处疫情主战场——武汉,主动申请加入社区志愿者团队,为社区居民搬运生活物资、跑遍大街小巷帮病人购买药品……“我在武汉,我爱武汉,我要传递温暖,让这个城市尽快恢复朝气。”程博立说。

湖南师范大学先后有160余名学生参与当地疫情防控工作,覆盖4个年级70余个专业,累计开展志愿服务4500余小时。湖南科技学院共有2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湖南第一师范学院100余名大学生主动联系所在社区,加入疫情防控队伍,协助社区开展防疫工作。

而在另外一场“战役”——脱贫攻坚战中,广大青年学生也纷纷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仅2017年,湖南就有70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赴全省6924个贫困村,开展“情牵脱贫攻坚”主题实践活动。

2020年春耕时期,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祝海竣参与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及粮食生产指导调研组,跑遍了益阳市赫山区的12个乡镇。他白天下乡,晚上总结,每天工作12个小时,调研指导了40个种粮大户集中育秧。一个月下来,祝海竣成了赫山区远近闻名的农业技术指导。不仅如此,祝海竣还将导师王学华和许多专业课老师纳入为农民服务的智库,确保用准确科学的专业知识为农民“保驾护航”。

“自2001年起,400余支博士团队伍、3500余名研究生躬行践履,足迹遍布重庆、广西、江苏、山东和湖南等多个省市,在五湖四海的社会实践中科技支农,成长成才。”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谢方平介绍。

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娄梦瑶,从2020年7月起,一直在新宁县水庙镇枧杆山村支教扶贫。“如果说来之前是靠着一腔孤勇来克制内心的忐忑,那么现在只有无比的庆幸,庆幸自己能得到这个机会,能亲身参与这场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能跟数以千万计的队员、村民一起拼搏奋斗,能亲身感受一个村庄的蝶变。这段还没写完的故事,一定会是我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她用文绉绉的书面语言,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

半年时间里,娄梦瑶和同去的另外9名同学,除了在镇中学支教外,还参与大量的扶贫工作。她拍摄的《大学老师在村里靠捡废品装修“别墅”》等视频,被人民网、新华网等采用,微博端阅读量达7200多万次。

在实践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坚定信念,学生们增进了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这种认同,推动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呈现出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道德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明显提升的喜人局面。

30余年来,湖南高校保持安全稳定。据2020年高校师生思政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全省高校师生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衷心拥护,理想信念坚定,在关键和重大问题上立场坚定,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为时代育新人,湖南取得新的成效。在2020年“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展示”活动中,我省共有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人物、入围推荐人选11名,占比6.7%,居全国第三。

(来源:湖南教育杂志、湘微教育)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南专科院校-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为时代育新人!高校“三全育人”的湖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