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所有人来说,过去的一年
是重新审视生命和健康的一年
当白衣天使向疫区逆行
困境中,人们会生出一种英雄主义
在东南大学,开拓无限生机
是一种旷日持久的浪漫
推荐阅读:系列推送(1)钢筋水泥中的东大浪漫
推荐阅读:系列推送(2)思想永不停歇的东大浪漫
推荐阅读:系列推送(3)工业兴国中的东大浪漫
推荐阅读:系列推送(4)未来技术中的东大浪漫
自1935年中央大学时期创建以来
东南大学医学院
历经八十多年,几代人的奋斗
早已成为培养医学精英人才的重要基地
这里,是全国第一批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也是江苏省唯一同时承担三项
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
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高校
一批声名卓著的医学名家和教育大家
如戚寿南、潘铭紫、郑集、蔡翘、康锡荣、郭绍周、
姜泗长、阴毓璋、贺林、杨焕明、樊嘉等
曾在这片土地上工作或学习
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从汶川地震到温州、昆山、
天津等重特大事故发生后
每当国家需要,以东南大学邱海波教授为代表的
重症医学团队总在第一时间赶赴前线
2020年,一场疫情来势汹汹
1983级本科校友邱海波作为专家组成员
先后奔赴武汉等多地指导抗疫
秉持着“重症患者在哪里,重症医生就在哪里”
他深入临床一线,提出重症医生下沉建议
为取得抗疫的阶段性胜利殚精竭虑
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时代楷模”称号
与此同时,学科团队派出多批人员驰援一线
团队成员江苏重症救治组组长杨毅、
江苏赴湖北黄石救治组组长黄英姿、
国家卫健委救治专家组成员潘纯等
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服务国家需求,勇于担当使命
是医学院浪漫的坚守
医学领域的探索,虽道阻且长
但在东南大学,这是一往无前的道路
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
1986级硕士研究生校友滕皋军
多年以来带领学科站在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前沿
勇闯恶性肿瘤诊治禁区
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消化系统放射粒子支架系列研究
通过牵头多个临床 RCT 研究获得高级别证据
被纳入欧洲食管癌胃癌、内镜学会、
中国权威癌肿临床诊疗指南
成为国内医学影像学生培养的样板
近年来,医学院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聚焦学术前沿攻克临床难题
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等课题178项
取得一批理论和应用成果
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800余场次
名家学者率先垂范,培养领军人才
便是在攻坚克难的道路上、锲而不舍的努力下
这里才有了如今的模样
从这里出发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中
有5人先后获国家级人才称号
80 多名教师,先后成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国家卫健委突贡专家、省级特聘教授、
省级以上各类人才工程,专业学会主委等
科研创新、止于至善的精神长存于心间
指引着所有人向更高处探寻
如1978 级校友贺林
200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 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如1979 级硕士研究生校友杨焕明
现任华大基因主席、华大基因学院院长
曾获“世界科学领袖”、人类基因组组织
卓越科学成就奖等多项荣誉
2007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 年当选 TWAS 院士
后又分别当选印度、德国及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如1986 级硕士研究生校友樊嘉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
先后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等荣誉
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辞海》中对于医学的定义是
“研究人类生命过程
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
从进入东南大学医学院开始
一场旷日持久的,或许要用一生坚持的斗争
就在每位同学的生命里悄悄发动了
这是一种慷慨而豪迈的浪漫
这浪漫,最初是源于对生命的敬畏
后来是对自我的要求
而当一批又一批同学从学院走上工作岗位
它就变成了一场集体奏响的
满怀社会责任感的凯歌
我们一路高歌猛进
止于至善的这条道路,没有尽头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于1976年
前身为隶属于原铁道部的南京铁道医学院卫生系
从那时起,这里就是我国铁路卫生人才培养
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来源和重要基地
1994年学院医疗保险系成立
1995年在全国率先开展
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层次人才培养
是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录下
以医疗保险为专业方向培养本科生的唯一院校
2000年4月,南京铁道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合并
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也进入新纪元
如今的公共卫生学院
坚持走医工结合的发展战略
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重大问题
在环境与健康、纳米毒理、太湖水环境治理、
膳食暴露评估与干预、重大传染病防治
以及医疗保险制度、卫生政策研究等方面
学科建设独具特色
近5年来,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
其中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学院师生及校友广泛参与到防疫工作中
有人在家乡居住的社区报到
参与值班排查、登记测体温等工作
22名师生团队赴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力“抗疫”,共克时艰
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面前
工作在各地疾控与医院等的公卫校友
日夜奋战在防控新冠第一线
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疫苗优先次序评审专家
流行病专业1985级校友、
江苏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朱凤才
牵头开展的全球首个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人体试验结果
在国际顶尖杂志《柳叶刀》发表
这是他第三次在应急情况下牵头完成疫苗临床试验
这之前,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爆发
2014年西非地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之中
全球最早甲型 H1N1 流感疫苗临床研究
以及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埃博拉疫苗临床研究
都离不开朱凤才的助力和推动
作为我国转化预防医学的开拓者
他为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提出中国方案作出杰出贡献
当与全人类息息相关的卫生健康事件暴发
便成为那个最坚定无畏的逆行者
对公卫学院来说,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们所关注和从事的事业
一直围绕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这是一种极致包容、极其勇敢的浪漫
在动荡的时刻,做稳住局势的事
在平稳发展的时局,谋求全社会更好的发展
2020年,第二届“健康中国发展大会
暨中医药产教融合发展大会”召开
公共卫生学院浦跃朴教授发布了
《“健康江苏”实践示范区建设评估报告》
这也是全国首个健康实践示范区建设评估报告
标志着“健康江苏”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尹立红这样形容公卫
“我们是大众群体健康的促进者和保障者
从事的是身体健康、环境优美、
制度完善、民族兴旺的大业”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这份着眼大局的浪漫,正在每一个公卫人手中
用微小的努力,造就共同的明天
在东南大学,生物系源远流长
1918年,由秉志等成立的中国科学社总部
从美国迁回中国,就座落在成贤街上
1921年,第一个由中国学者主持的大学生物系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
当时,中国近现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秉志(动物学)
陈桢(动物遗传学)、胡先骕(植物分类学)、
钱崇澍(植物分类学)、伍献文(鱼类学)、
蔡翘(生理学)等一大批大师云集
生命科学的种子,洒落在东南大学的土地上
我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在这里成立
戴芳澜院士、张景钺院士、蔡翘院士、
童第周院士等一大批国内知名学者
先后在这里任教
△童第周院士
今天的东南大学生物学专业
是在原铁道部分子生物学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
东南大学遗传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生命科学发展的趋势
加强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
学院正以蓬勃之势飞速成长
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学院
与生命科学相关的一切
无论是其研究目的还是意义都显得格外浪漫
这里,有着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的
创新内容和学术贡献
揭示本能行为和学习记忆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
阐明孤独症关键致病因子的功能及致病机制
多基因协同促进内耳干细胞再生重建听觉功能
开创性地研究了自噬和免疫系统
促进毛细胞和神经元存活的作用和机制等
所研究的方向均为国际领先
这里,既研究各种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本质
又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什么是生命”这个古老而宏大的命题
在这里得到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以“发育与疾病”为主线
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主攻领域
以“模式生物和临床病人标本”为研究主体
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不断发展
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
去向了被社会需要的、持续探索的岗位
2006届校友金俊飞,就职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广西特聘专家”
2010届校友李平,博士毕业后入职原八一医院
从事传染病和肝病的临床和基础工作
先后参加过援藏,援非等大项任务
获全军医疗成果和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
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为起点
我们可以展望
恳切的、深刻的、闪耀着生命光辉的学科
正在东南大学上空冉冉升起
在未来,或许我们会突破更多阻碍
或许我们会见证更多的奇迹
唯一不变的是,造就这一切的浪漫情怀
会从东南大学开始,由每一个我们
以自身的努力,回馈给我们的国家
止于至善铭于心间,东大浪漫至死不渝
从钢筋水泥的架构,到工业兴国的梦想
从未来技术的探索,到永不停歇的思想中攫取新知
东南大学,永远焕发生机
准备好开启你的浪漫模式了吗
欢迎报考,东南大学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