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为响应习总书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指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青年新闻中心第五小分队(以下称小分队)利用暑期在常熟市开展了为期七天的“红色耀中华,精神传后人”社会实践活动,打卡常熟市红色地标,找寻红色印记。小分队成员通过参观党史馆、博物馆、走访经典红色基地、党史宣讲、街头采访等方式,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常熟的相关党史,切身感悟百年大党走过的风雨历程与其不变的初心使命,主动担起时代新使命。
#走近革命文物,触摸红色史脉 #
7月22日至7月23日,小分队来到了暑期三下乡活动的第一站——常熟博物馆。
馆内为隆重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常熟博物馆藏革命文物特展”有序开展。小分队成员为更好了解党的历史以及这些文物,事先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了初步的了解。
(小分队成员在常熟博物馆参观学习,合影纪念)
在常熟这片红色沃土上,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浪潮掀起了一次次波澜。1926年2月,李强、周文在等革命先驱建立了常熟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常熟特别支队,。从此,常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最终在1949年4月27日常熟迎来解放。
此次展览聚焦近百件常熟博物馆收藏的革命文物,这些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诉说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常熟发生的这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故事。
在两天的参观过程中,小分队都偶遇了社会年龄段的人群的参观活动,有天真烂漫的幼儿园小朋友,有正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的初高中生,有像小分队成员一样结伴同行的大学生,有来自不同单位组织的工作人士,也有上了年纪却依旧精神抖擞的老人……或许他们素未谋面,但是他们都有一颗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赤诚之心。
#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7月25日至7月26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青年新闻中心第五小分队来到了暑期三下乡的第二站——中共常熟党史馆。
(小分队成员在常熟党史馆参观学习,合影纪念)
中共常熟党史馆位于常熟古城区通江路,是曾家楼名,与燕园相邻,有东西两宅。该馆原址为中共常熟特别支部旧址“亦爱庐”,总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76平方米,陈列内容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大部分。展览用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同时辅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从1926年成立中共常熟特别支部开始,九十三年来党领导常熟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整个党史馆可以分成两条线,一条是中共常熟党史线,一条为李强革命历史展示。
小分队成员依次有序参观了各个展厅,认真聆听工作人员讲解,通过陈列出来的器物和文字照片,重温党领导革命、斗争与建设的光辉历程。在这个青砖绿瓦的屋子里,留下来的不仅仅是珍贵的历史遗迹,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这个地方的介绍或许只有寥寥数语,那些惊心动魄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有所感受了吧。人杰地灵,或许是虞城的气韵在滋养着,让一辈辈虞城人在此地茁壮成长。
(小分队成员了解李强同志的革命历程)
这次参观让小分队成员加深了对党的热爱,牢记初心,继续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缅怀英雄先烈,弘扬革命精神
7月27日,小分队来到了暑期三下乡活动的第二站——常熟市烈士陵园。
(小分队敬扫烈士陵园)
为使此次敬扫烈士陵园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小组成员事先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料对常熟市烈士陵园进行了系统的了解。
首先赫然映入眼帘的是正门门楼上:浩气长存,而背面则是:功垂青史,小分队成员们怀着敬畏之心进入园林大门,跟随着这一条笔直宽阔的水泥大道,找寻湮灭在硝烟战场中的红色印记。铭记历史,方能砥砺前行。
跟随台阶拾级而上,来到是台阶右侧的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馆中陈列着各个革命时期1059位革命烈士的英名,小分队成员根据馆内的人物介绍及烈士旧物陈列,了解到了著名京剧《沙家浜》中指导员郭建光一角的原型之一李建模和《天雨庭前的梧桐树》一文的作者任天石这两位烈士的突出事迹。
(小分队在革命烈士纪念馆前的合影)
通过此次敬扫常熟市烈士陵园实践活动,小分队成员更明确了自己的信念与坚持。
追寻历史印记,感悟鱼水深情
7月28日至7月29日小分队抵达常熟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为期两天的对红色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深情的探访与学习。
(小分队成员参观沙家浜风景区)
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位于明媚秀丽的江苏省常熟市阳澄湖畔。沙家浜最闻名的必然少不了京剧《沙家浜》和因其而出名的春来茶馆。
1939年5月,新四军一支队6团团长叶飞于1939年秋西撤,先后留下刘飞、夏光、黄烽等36名伤病员。在地方当组织和当地人民群众的保护、照料下,以芦苇荡为天然屏障,边养伤,边坚持斗争,粉碎了日伪“扫荡”,36位伤病员伤愈后成为新江抗的骨干,保存并发展了革命武装。为歌颂和纪念新四军36个伤病员,依靠人民群众,养伤阳澄湖畔,坚持敌后抗战的这段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历经多方撰写与改编,最终于1968年,现代京剧《沙家浜》被拍成电影。
“沙家浜传天下,鱼水情好榜样”是1996年4月国防部长迟浩田对沙家浜军护民、民帮军之鱼水情深作出的高度评价。夕阳西下,芦香阵阵,纵横交错的河港和茂密的芦苇荡相互掩映,形成了辽阔、曲折又清香的“水上迷宫”,时至今日,仍是当时顽强抗日精神和军民鱼水情深的最好见证。
沙家浜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代表了那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全民团结抗战精神,沙家浜是一个传奇的故事,颂扬了那时军民并肩英勇抗敌的民族精神。历史无言,精神永恒,沙家浜的红色革命精神永不过时,“沙家浜”的旗帜永远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沙家浜纪念碑)
经过此次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成员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将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努力响应习总书记“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贯彻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等口号,从我党百年峥嵘历程中汲取前进的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将不忘初心,助力祖国更好更快发展!
文字:金伊琳 薛玲 薛柯颖
图片:青年新闻中心第五小分队
排版:薛柯颖
审核:王一飞 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