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选树典型,弘扬高尚师德,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我校开展了第一届徐州工程学院“最美教师”评选活动,经学院推荐、学校评审和公示,最终评选出10位“最美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教育教学中的“最美故事”,感受他们的心路历程。
王中华,商学院副教授,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江苏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获得者。
大学老师是一个守望良知的职业,要坚持一种操守,只有甘于平凡,方能玉汝于成。老师的职责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提升他们人格修养,培养其在困境中发现希望,逆境中勇于挑战,枯燥中学会坚守,平凡中善于积累,顺境中保持自律的品质。在日常教学中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充分信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辛苦付出收获成功的喜悦、专业的自信、坚持的成就感。最终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习惯,务实的做事风格,系统扎实的专业体系,务实自信的人生态度。
庄妍,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最美好的相遇,是推开教室门看到的一双双真挚又可爱的眼睛。
最乐见的成长,是用心整理的课堂笔记与充满见地的提问与质疑。
最执着的坚守,是办公桌上修改了不知多少稿的论文。
最傲娇的纠结,是“老师,我考研考编都过了,怎么选?”
最不舍的告别,是骄阳六月林荫下捧在怀里的康乃馨。
最默契的问候,是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她发来一句“老师,节日快乐!”我回复一句“谢谢!节日同乐!”
当然,最坚定的选择,是成为一名教师。这里,离青春很近,离理想很近,离幸福很近!
马文超,体育学院教师,游泳救生、游泳教员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员,2020年度江苏省最美救护员,2019年度江苏省运动健身先进个人,2016年度苏北高校体育工作先进工作者。
作为一名基层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课堂安全放在首位。鉴于体育运动重在身体实践的特殊性,体育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把安全教育与运动防护贯穿课堂始终显得尤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引导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良好习惯。
侯赠,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作品曾入选第十三届中国美展和中国设计年鉴,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指导教师,曾多次获得国内外艺术设计大奖。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教会学生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是本职工作,教会学生艺术人生设计是梦想和追求。在多年教学中始终保持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沟通能够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更让教师懂得了教学的责任。与学生亦师亦友才能进一步从教学实践中获得最真实的反馈,这也是多年来能够带领学生取得成绩的动因之一。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更加珍惜学生对我的认可,在校园青春氛围的感召下继续激励自己为热爱的教育事业努力奋斗,为青年学子强烈的求知欲而努力提升自己。
梅茂飞,物理与新能源学院副教授。江苏省高校第十一届基础物理教师上好一堂课竞赛二等奖、第六届淮海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奖三等奖获得者。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奋斗在教学一线,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一套以“知识讲授—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为经,以“物理—悟理—创新”为纬,“三纵三横”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挖掘知识的深度,拓宽悟理的广度,强化创新的力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采取案例故事讲解、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和培养。
吴琼,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妆品技术与工程教研室主任,博士。
“用微笑注解人生,用爱心定义教育,力争成为一名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好教师”是我追求的目标。为师者最大的成功在于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能够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刻给予充分的帮助,助力学生实现梦想,是大学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学生成长的过程只有一次,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对于他们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在关键时刻尽全力地帮助学生。教学之于教师倾注的是时间和精力,之于学生却是不一样的人生。
厉丹,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
以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积极推动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将传统的“知识点讲解型”向“问题导向型”转变。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同时,认清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时代标准,积极发挥学业导师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学业指导和人生引导作用。带动学生第二课堂的学习,鼓励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拓展思维,提高学生认知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于洋,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秉承“科研成果第一时间进课堂”的教学理念,坚持科研反哺教学的思路,将学科前沿融入理论教学,依托国家和省级竞赛平台、科研项目,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积极构建契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融会贯通专业教学体系。做一名有责任感、使命感的青年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打造有趣有深度的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探索精神;言传身教、言行一致,利用正确的价值观和独特的品格魅力无声地引导学生富有正能量,运用具有个人特色的身体语言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学过程摒弃生搬硬套,提出六字准则“新、奇、快、准、稳、狠”贯穿于教学内容全过程,善于学习并注重与人交流、兼收并蓄。
张林军,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
作为专业骨干教师,教学中强调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近五年带领学生获得国家、省、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及获奖项目若干。在担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的同时,2008年至2017年,在中心校区建设指挥部9年,坚持工地、教学两手抓,促成校企合作班“四季沐歌”班、“腾安机电”班等的开办,获赠四季沐歌实训室。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在27年的教育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唯有尽职尽责,无私奉献,才能得到学生们的认可。
张翔兮,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是我作为一名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青年教师的座右铭。近年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带领学生搜集淮海地区革命歌曲、抢救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手段,探索出博物馆情景教学、红色歌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获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和标准。
文稿:个人提供
图片:个人提供
编辑:刘连启 、王欣雨
审核:涂宝军、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