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标兵|董莎萌:作为“80后”青年教师 我有强烈的使命感

南京农业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师德标兵|董莎萌:作为“80后”青年教师 我有强烈的使命感

南京农业大学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第37个教师节,我们陆续走近2021年南京农业大学立德树人楷模和师德标兵,读一读他们立德修身、潜心问道、塑造灵魂、传播知识的故事,一同感受师者魅力、体悟教育本质、传承家国担当。

——编者按

董莎萌

/

植物保护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

“因为年轻,不必拘泥,可以试错。勇气与志气并存的青年们,代表着无限种可能。”2021年,董莎萌获评“师德标兵”,当被问及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标准时,他回答道:“我是‘八零后’老师,本身就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生活在民族复兴新时代,使命就是要培养下一代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这个使命一定要首先确定。”

传承南农特色,创新引领教学

董莎萌从本科到博士都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我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南农有他的授业恩师郑小波、王源超教授,南农为自己一路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南农人在植物保护学科上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研究团队学风踏实,当时已经初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软硬环境都好,能把个人目标的实现和团队目标融合起来”,于是董莎萌从南农“小本”一路走到南农“青椒”。他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科研和教学,同时担任植物保护学院的副院长。他认为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科研和教学的很多工作是不可能完全区分的,特别是与学生的沟通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其中既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也包括师生探讨中碰撞出不少思维的火花,推动科研的进展。

在教学实践中,董莎萌始终坚持“立德为先,品学并重”的原则,注重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坚定理想、培养爱国情操、加强品德与人文修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他还提倡“三个结合”,即“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植保理论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打牢专业基础与引导创新思维相结合”。他相信“没有一流的科研,很难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坚持以实实在在的科研引领教学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和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培养理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向学生介绍植保学科前沿的国内外动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提问,提高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

南京农业大学

恰同学青年,风华正茂

董莎萌特别强调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高标准、严要求的,要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走入“无人区”,大胆地做一些尝试。“面临现在的环境,我们老师不单单是传统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具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带领研究生开创新的科学前沿,生出有用的新知识。”年轻老师和学生们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拥有充足的时间,在足够广阔的平台支持下,他们可以尽情地挥洒激情与汗水,踏实做事,百折不挠。

学生眼中的董莎萌“总是充满热情”“只要认准的事就会坚持到底”,这样的言传身教在一次次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我和学生较真过,那时候刚从英国回来,接受的是西方严格系统的科学训练,对待科研的要求是非常认真的,而带的博士里有两位同学在研究中自降标准,想糊弄一下,那当时我就要求很高,眼里容不得沙子,因此就发生了争执。”在全实验室的讨论会上,他有一次甚至因为对学生“摸鱼划水”现象深恶痛绝而摔过板凳,“希望自己的所学所经历的能让学生感到有用,希望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地服务于祖国和社会”,这是董莎萌选择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的初心,如果放任学生为取得学位而“象征性”地学,显然是与初衷背道而驰的,学生也是培养不好的。董莎萌对科研的敬畏和较真同样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学生们发自内心的重视和支持。“那两个学生后来都发展的很好,都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等一些列项目支持,各自的研究方向也非常有前景。希望我的这些科研方式能化为他们成长道路中的宝贵财富。”

“关怀学生也是全方位培养学生不可或缺的环节,具体来讲,科研本身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作为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要使学生性格尽量阳光开朗。”董莎萌坚持每周和自己每个研究生见面讨论,这是雷打不动的安排。在他看来,现在的90后、00后学生其实是很出色的一代,普遍对自己要求较高,自压科研担子,但缺乏放松身心的机会,所以只要时间允许,他会抽空和同学们约着中午一起在学生食堂吃饭,关心一下他们的日常生活,每周抽出时间与学生们参加一次足球、篮球等体育活动,一定程度上疏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既要有学术上的严格要求,也要有生活上的关怀,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天行健,青年以自强不息

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期间,董莎萌会与学生分享参会感受以共勉。“金牌只能属于先行者,下一个金牌在哪里?我们曾在前面的竞争中成功过,但是能否在下一次竞争中占得先机呢?”有竞争是科研的常态,前人在植保学科取得的成就让南农青年们拥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的机会,但只有不断地了解学科前沿,寻找科学热点,才能做到“关心重要的问题、回答有新意的问题”,奋勇争先,和国内外的同行们“抢速度”,开拓新的学科前沿。“南农有一批处于前沿领域,具有世界科研水平的研究队伍,但是许多人只看见团队能为自己带来的荣誉与机遇,却忽视了实验室通宵亮起的灯光,忽视了高质量研究背后无尽的实验失败,忽视了奔波于国内外报告厅的疲惫身影。”董莎萌会向学生直言科研的艰辛不易与激烈竞争,但他也会始终和学生站在一起,带领学生们攻坚克难,敢为人先。

“他们也知道作为农大的研究生,下田工作、调查、和农民进行沟通,这些都是一手资料,都是在实验室里看不到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农学,他们表现得非常进取,克服了很多困难,回来以后还和其他人讲述采样经历,在实验室形成了参加田间工作的普遍热情。”回忆和学生之间难忘的事,董莎萌谈起之前带着学生前往西南马铃薯晚疫病病情暴发的疫区采样的情况,他们下了飞机赶大巴再挤农机车,折腾了快两天,最终才抵达大多分布在山沟里的疫区。“他们这些‘九零后’研究生没有出现我预料中的不适应,他们素质是很高的,使命感也很强,没有一句怨言。”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当学生亲眼目睹“马铃薯叶子和茎秆上布满了病斑,上千亩受灾农田一片焦枯”的惨状,自然也就能深刻理解自己研究的意义,“不仅是科学问题,更关乎国家和民生需求”。

南京农业大学

文字 |全媒体中心 孙瑞

微信编辑 |全媒体中心丁宁

责任编辑|郭嘉宁

校对| 王璐

推荐阅读

南京农业大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江苏本科院校-南京农业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南京农业大学-师德标兵|董莎萌:作为“80后”青年教师 我有强烈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