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城教授
从教18年,多次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投入古文字学领域,做“冷”学问,坐厚板凳,指导学生发表多篇论文;专注文字与训诂学的“冷门”科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他就是南通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我校文学院张学城教授。多年来,他始终秉持严谨踏实的教学态度,结合多元丰富的教学方法,在古文字学领域孕育桃李满园。
教书育人 桃李不“绝”
“三鱼为鱻,这是鲜的另一种写法,代表着三条鱼忽而跳起,忽而跃下,是不是十分灵活呢?”在张学城的课堂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生动有趣的讲解,一个生僻的古汉字,在他鞭辟入里的分析下,立刻“活”了起来。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瞬间被点燃,每次的古代汉语课都座无虚席。
张学城教授给学生上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学城深谙此教育之道。在平时的本科教学中,他注重将古文字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将学科知识横向延伸,使学生“浸入”古文字的探索之门,掌握古文字的字形字义,在理解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从而引导学生挖掘古文字的玄妙之处。张学城将这种古文字学习法称之为 “沉浸式”学习法。
利用小篆写一封家书,用甲骨文写下学习心得体会……这是他常常会给学生布置的一些“时髦”作业。一笔一划的古文创作,更像是一幅幅“艺术品”。如此一来,学生们也渐渐喜欢上了这门“晦涩难懂”的课。“第一次用古文字进行写作,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件趣事。”汉语国际191班李行说,“书写古文字时需要查阅很多资料,才能真正了解字形字义,但有趣的是,在查阅时往往可以触类旁通,让我们在无意间豁然开朗,真是奥妙无穷。”
与本科生不同,对于研究生教学,张学城则更注重引导他们进行学科知识的纵向延伸。“研究生意为唯有研究,方可得生。古文字更是如此,唯有深入研究,创新发展,才能激发古文字的生机。”研究生入学第一天,张学城便会给每人发一本崭新的本子,并取名为“日知录”。他鼓励学生将每日所学所悟进行随手积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督促研究生投入科研。
张学城教授为学生做专题讲座
教学有方,循循善诱。作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的带头人,张学城用独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古文字的瀚海。
说文解字 经久不“绝”
古文字研究由于晦涩枯燥,难以与大众亲近,学术壁垒较高,被业界称作“天书”。但张学城坚信,只要坐得住冷板凳,爱冷门,继绝学,就能在古文字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
2019年,张学城成功获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传统语文辞书所录‘古文’研究及数据库建设”,他的研究对象是“古文”。这是从战国时期辗转抄写流传下来的古文字,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学界公认的“最奇特怪异、最难认的古文字”。
但“天书并非无解”。今年暑假,张学城与研究生共同进行研究,时常聚在一起讨论至凌晨。因为一两个字,查阅大量典籍,然后进行长时间的推演论证,这已成为他们研究时的家常便饭。敢于质疑的宋睿在“法”字上与老师展开了长时间的论辩,并提出了“法”作为形声字的想法。“我的想法在论证后陷入了自相矛盾,但张老师并没有否定我,而是鼓励我大量阅读典籍,往后进行更为严谨的论证。”张学城在学术上注重保护学生积极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研究中实现了更多古文字的破译。
张学城教授与学生进行古文字研讨
教学相长,创新突破。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张学城和学生创新性地对“赤”字进行全新释译,引起学界的轰动。他们发表的《〈说文〉古文研究》出版,首次全面地对《说文》古文研究史进行了梳理,逐字对《说文》480个篆体古文进行了全面释证,证明了古文来源,阐明了古文的形体演变轨迹,被认为是目前“《说文》古文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学术可以慢,但不可以停。”这是张学城时常鼓励学生的话,他坚信,唯有坚持积累,善于思辨,才能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倾注热血 源源不“绝”
“‘人’在甲骨文字形则是侧面站立的人之形,意为做人不能高傲,学会谦卑;做学术亦是如此,虚怀若谷。”在平时的教学中,张学城总会在说文解字时不经意地融入大量做人的道理。他认为,古文字研究是溯源文字,更是教人为人处事。
踏实、勤勉、谦虚、严谨是学生对他的评价,也是他的处事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学术研究,他绝不含糊,为追溯一个字源,可以时常研究至凌晨两三点,有时甚至会因为“沉迷”其中而忘记了吃饭。“现在的人们讲究传承国学,发扬国学,我个人觉得汉字是国学最重要的一部分。汉字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汉字背后的故事是读不尽的文化宝藏。”沉浸在古文字学的世界里,张学城的内心充实而坚定。
张学城教授参加学术交流
在学生眼里,张学城还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父亲”。在沈文雅的印象里,这位导师总会在生活里给予无微不至的“唠叨”。身为本科秘书学专业的她,古文字学基础较为薄弱,但“语重心长”的张老师几乎每天都会在微信上问候一句:今天你读书了吗?“正是张老师像‘老父亲’一样不断督促我,提醒我多阅读,充实自身的学科素养,才能让我弥补基础的不足。”沈文雅感慨地说。
“研究古文字,实则是挖掘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对古文字学的研究,张学城始终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也希望将这种责任感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他专门将自己研究生的微信群取名为“古墓新徒”,意为“在古文字这个‘古墓派’里,能带领更多学生投入到古文字学中,探索其中的奥秘,使冷门不‘冷’,绝学不‘绝’。”
往期回顾
◎@NTUers,本学期第一测来喽!还不看过来~
◎稳步前进丨南通大学自然指数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46名
◎历史突破|2金1银1铜,通大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佳绩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通大,热闹了!
◎萌新限定丨yyds!点击→获取,让你在通大“找到北”~
点击“在看”
把你喜欢的分享给大家
文字丨陈 妍杨苑姗
图片丨受访者本人
责编丨李泽延
校对丨陈思齐
审核丨刘佳昕
投稿信箱:ntub@n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