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之光
百年征程、壮阔波澜,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泱泱华夏的巨轮之所以能够行稳致远,是因为在她的背后,无数的人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将火红的青春,无私奉献。无论是在阳光下的挥汗如雨,还是在风雨中的平凡坚守;无论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还是争分夺秒的竞技比拼,都催生出“向上”的力量。让我们走近身边榜样,汲取信仰之力,矢志不渝奋进。
本期推出文章《张励才:以磨杵之功写就“醉”美芳华》 。
“
秋日的傍晚,科教楼间阳光微醺、丹桂飘香。张励才教授在办公室仔细审阅学生送来的文稿,时而点头,时而蹙眉。在他对面悬挂着“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的牌匾,这14字是他修身养德的箴言,也是他治学立教的源泉。
01 勤恳的教书匠
求学任教
砥砺初心
张励才与徐医的缘分,要从1977年说起。“中断高考10年,突然宣布恢复,考大学如千万人过独木桥,异常艰难。没有备考时间,全凭老底子,很幸运,我被徐州医学院录取了。”
文革后,国家百废待兴,学校条件艰苦,但大家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虽然同学年龄相差十几岁,但学习劲头都十分高涨,大家废寝忘食,你追我赶,全力比拼。”学习之余,张励才还热心为同学服务,负责年级黑板报、印制学习资料,成为在读期间仅有的三名入党学生之一。
毕业前一年,为弥补师资不足,他听从学校安排,到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担任实习教师。历经10年,他一步一个脚印,从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始终走在晋升的前列。1992年,为充实麻醉学科的师资力量,张励才从基础医学部调入麻醉系,担任麻醉解剖学教研室主任。从此,他与麻醉学基础教育和科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1997年,基于突出的教学、科研业绩,他参加全省高校教师竞争答辩,提前破格晋升教授。先后担任麻醉学系副主任、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成为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特色专业首席带头人。历经三代人30余年的努力,在麻醉学科的创立起步、内涵提升到跨越发展阶段,张励才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耕麻醉学教育沃土,张励才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他主持的麻醉解剖学课程多次被评为江苏省一类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并被推荐为国家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的《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学术》,被评为江苏省课程思政优秀课程。2000年以来,他一直担任全国高校规划教材《麻醉解剖学》主编,教材多次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卫生部优秀教材,纸质教材、学习指导与习题集、多媒体增值服务(以上均为人卫社)以及数字教材(高教社),都成为国内该领域权威。此外,他还主编了CAI课件《气管插管通道解剖学》等7部教材与专著,其中研究生教材《麻醉与镇痛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被评为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教材。他带领麻醉学专业师生,积极开展“新世纪麻醉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1年江苏省政府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张励才从事麻醉学教育与管理30余年,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奉献了青春和热血,并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对学生的期许是,“从这里走出的学生,都能深深地打下徐医麻醉与众不同的烙印,有博学的基础、创新的能力,追求卓越,好用管用,服务人民!”
02 执着的科研者
历经坎坷
严谨求索
张励才认为,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早期开展研究工作是很艰难的,没有人指导,都是摸索着干。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条件,就用土办法对尸体进行定量测量。“第一个科研课题的资金只有300元,连玻璃试管和普通的硫酸都要向朋友索取。”张励才用许多自己创造的土办法,做出了不少让人信服的成绩。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脑细胞外液、脑血液和脑脊液成分的不同提示脑屏障把它们彼此隔开了。这对维持中枢内环境的稳定尤为必要。然而疾病时脑脊液中的物质种类和含量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些物质从哪里来?反过来,经脑脊液途径施加某些因素(如腰麻或细胞移植等)为什么又能产生强大的中枢效应?
从上世纪80年代,张励才就一直思考着这一科学问题:大脑中有没有一种专司脑-脑脊液调控的神经?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一种特殊的方法,把这种神经从大脑中鉴别出来。自盖伦到21世纪,无数学者一直在寻觅,但各种尝试未告成功。很幸运,张励才找到了方法。
张励才将CB-HRP(一种对周围神经灵敏的示踪剂)注入脑室系统的脑脊液中,因其分子颗粒大,可被完全挡在脑室壁上,无法渗入脑实质,不接触脑脊液的神经元不会被标记。籍此方法,他成功地观察到在12对脑神经所处的脑干内,恒定地存在胞体在脑实质突起伸在脑脊液中的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群。他在国际上首次将其命名为“接触脑脊液神经核”,简称触液核(csf-contacting nucleus),并以数字重建技术显示触液核在脑内的空间位置与形状;以CB-SAP特异毁损技术成功制作了“敲除触液核”的模式动物;以猕猴为对象证实了灵长类动物同样存在“触液核”。因这一原创性的发现,他在2010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成为徐州医科大学建校以来科技奖项的历史性突破。
十年又过去了,张励才围绕这一神经核已经进行了30余年的研究,新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Frontiers of Neuroscience连续报道了7篇。国际知名脑科学权威Paxinos对此项工作的原创性给予了满分评价,“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组织学证据,易于复制,发现了迄今未知的独特神经元”。这一发现增加了人类对脑结构的新认识,为生命科学的神经-体液调节理论提供了明确的形态学基础,也为某些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新线索,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途径,甚至为智能“机-脑”微创接口提供新的启示。
张教授告诫学生,做科研不能像“小猫钓鱼”一样三心二意,“东一榔头西一棒”,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取得成绩。
03 学生的引路人
有求必应
指点迷津
“不止是我带的学生,任何学生找到我,我都会尽全力帮忙。”大概在10多年前,张励才在早上上班时发现办公室门外坐着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孩子。经询问,原来是从东北农村来参加研究生面试的学生。为了省下住宿钱,她乘夜车到徐州,之后就赶到学校来了。当张励才了解到,因为信心不足,她想放弃国内最著名高校面试机会时,便鼓励她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并提醒她一些应对面试的技巧。考虑到她经济困难,临行时还给了她200元钱。最终,这个女孩顺利考上了理想的学校。这看似微不足道的“推一把”,却是彻底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
除了这位同学,平日里张励才帮助过很多这样的学生。他说,无论是考研连考四年终得成功的学生,还是已在他处攻读博士的学生,乃至许多素不相识慕名而来请求帮助的学生,他都有求必应,从来不会拒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是相互的”,张励才的“真心”换来学生们的“挂念”,每逢节假日都会收到数不清的祝福。
尽管张励才现在已不在一线工作,但每天依旧忙碌充实。继续承担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任务,还要应对许多校外单位和人员的“帮助请求”:论文修改、课题评审、成果推荐、学术会议的主持与报告等,忙得不亦乐乎。他说:“能帮助人说明自己还有价值,当然如果学生有需要,我一定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其他的事都可以往后放。”
针对有些学生请教的“对于未来迷茫”问题,张励才也有自己的见解,“当今时代,尽管竞争激烈,但机会也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带头人缺乏,扎根基层的普通医生更缺乏。迷茫多来自好高骛远,同学们既要有‘顶天’的壮志,也要有‘立地’的平常心。脚踏实地、找准适合自己的目标定位,相信所有的工作都能出彩。”
最后,张励才寄语同学“做人诚,办事实,为学真”,他说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对自己的鞭策。
精彩推荐
☆“课程思政”激发课堂创新活力!为这些教师团队点赞!
☆“树立报国志,涵养精气神”!这场开学典礼提神振气!
☆我校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
☆欢迎新同学|以青春之名,共赴医学梦想!
☆教育教学成果奖展示|金秋结硕果,芬芳香满园
文字|潘雨璐 钮家瑶 叶玲玲
美编|汤双平 庄舒涵
责编|汤双平王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