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吴康宁(1954—),男,江苏扬州人。我国知名的教育家、教育社会学家。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教育学)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规划组成员,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2020两次)、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2016两次)、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17)及国家教委教学成果一等奖(1996)、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09)、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等多项荣誉和奖项。
三十多年教学和科研生涯中,吴康宁教授培养了六十多名优秀研究生,多数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其中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程天君,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教育学)成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顾建军,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郭华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刘云杉教授,全国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庄西真教授等。可以说,吴康宁老师桃李芬芳,教泽绵长,他的人生是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生命融为一体的“教育人生”。
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说过,“一个自觉的革命家和一个普通人不同之处虽然很多,但重要的一条区别,就是在于他们对于‘我’的态度不同,是唯我呢?还是忘我?是以我的利益为出发点,还是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是一名真正共产党员、一名真正教育者的责任和担当。走进吴康宁老师,就会发现他的“教育人生”真正诠释了“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严慈相济教书育人 终成桃李芬芳
2009年,吴康宁教授在《教育研究》杂志组织召开的“新形势下教育研究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提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人,在于激发与增强人的真善美之欲望与能力”。这不仅是他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也是他躬身践行的原则:那就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带领学生深入学校和课堂,去理解和认识中国教育;带领团队打磨《教育社会学》国家精品课程。
为了创新研究生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吴康宁教授组织建立一个延续了30多年的“学术共同体”——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沙龙。三十年来,每两周一期的沙龙研讨,他风雨无阻参与研讨,哪怕有时有无法推迟的公务,到了中途还会赶过来参加。随着研究生群体的不断成长和流动,每年都会有人从沙龙讨论中退出或进入,流动成为常态。只有吴康宁教授自始至终参与其中,积极引导、热烈讨论,以他厚重的专业底蕴及虚怀若谷的卓越品质给沙龙营造了崇尚创新、探求真知的学术环境和促进学术交流、鼓励学术自由的研究氛围。来南师教育社会学专业求学的每一位学子,通过吴康宁教授开创并始终身体力行的教育社会学学术沙龙,真真切切地感受并享受着学术与思维的纯粹之美,生命与生活的通达之感,精神与追求的高贵之义。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社会学沙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思想交流的空间,也不仅仅是一个研究者成长的平台,更是一个学术人“诗意栖居”的家园。
沙龙活动集体照
吴康宁教授虽然自己为人治学严谨严格,但是对待学生却是极为慈爱宽容的。在学生们看来,吴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单向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是仁爱与博爱。他不但帮助自己的学生,还关心他的同事、朋友和属下。尽力帮助能给予帮助的所有人。比如针对疫情后返校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吴老师于2020年4月学生返校首日亲自撰文《写给返校复学的同学们》,微信推送给广大同学,情真意切、发人深省,学生们读来深有启发,微信一经推送,阅读量迅速过万。以致他的学生总是感慨:“他心里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他帮助了我们,却不接受我们的回报。除了做出更好的成绩,我们别无选择”。
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吴康宁老师精心准备每一堂研究生课程。一位毕业的博士生回忆吴康宁老师对她的培养时流着泪说:“为了不耽误我的课程进度,吴老师忍受着腰椎病痛,躺在沙发上给我上了一个学期的课。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位老师如此热爱学生,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能投在吴老师门下。”正是因为吴康宁老师的呕心沥血、严慈相济,一大批优秀研究者得以快速成长。他培养出的硕士、博士遍布京、沪、苏、桂、黑、蒙、川、陕、鲁、豫、皖、鄂等地,活跃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和其他部门的岗位上。
率先垂范潜心科研 功到硕果累累
1983年10月吴康宁受国家公派赴日本广岛大学留学, 1986年2月以优异成绩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同年7月,因母校教学和科研需要,他毅然主动缩短留学,提前回国工作。
回国既是终点更是起点。回国后开启新的事业,是他“教育人生”的新起点。中国教育该怎么办?最先该做什么?吴康宁老师认为“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只有深入认识中国教育现状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于是,他率先垂范,潜心科研,投入到深入认识中国教育现状、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中。从最初主持《班集体建设与课题教学》,建立具有实践价值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到主持“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再到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三十年如一日,吴康宁老师在教育研究特别是教育社会学研究上,实现了从关注教育内部到关注教育与社会之间再到关注教育的外部社会支持三次跃迁。
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科研,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吴康宁老师以身作则,三十年余年如一日地为教育科研事业献身,终成硕果累累。他撰写的专著《教育社会学》成为教育社会学学科经典教材,并荣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课堂教学社会学》《教育改革的“中国问题”》相距十年之久,均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后者还获得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他主编出版了华人世界仅有的四套教育社会学丛书,为中国教育社会学发展作出里程碑式的贡献,实现了我国教育社会学自恢复重建以来的“三次转型”和发展。也正是吴康宁老师的潜心付出,激励了他的学生,使得学生们无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无不以高目标激励自己。以至于有学生感慨道:“导师都这么努力,我们怎么能懈怠呢。”
衷心学科厚植师大 铸就誉满名扬
在热心人才培养和潜心科学研究的同时,他衷心学科建设,和同仁们一道铸就了誉满名扬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教育学科。一路走来,他曾为南京师大教育学系、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学院的发展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大研究中心、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大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成立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了卓越智慧、开创了大好基业。他也曾经为南京师大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江苏省优势学科教育学等的建设开拓了前进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吴康宁老师从不居功自伟。他做学科带头人时,所有重大事项均由领导小组集体协商决定;他在尚未到退休年龄就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和省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等职务,让年轻人尽早接任。有太多的事例表明,吴康宁老师就是这样:在事业开创初期,他敢于担当、勇当先锋、乐于奉献;在基业打好之后,他急流勇退,甘为人梯,让更多的年轻人在这些平台上共享发展机遇,处处体现着一个真正学者的恢弘与气度,一个“年轻长者”的宽容与风范,一个“大写的人”的厚道与超越。正是因为如此,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成为许多年轻人心向往之的学术殿堂,因为这里有吴康宁老师这样甘于奉献的前辈学者。
无私奉献服务社会 自然有口皆碑
没有国家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就没有教育从业者个人的幸福。吴康宁老师一直都将人才培养、科研活动、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自我国教育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吴康宁老师历任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并在缺席第八届年会的情况下被公推为理事长。然而,他当时就表示只做一任,并在任期届满时,力排众议,毅然决然地辞去理事长职务,并建议让富有朝气的年轻人充实到学会中来。他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规划组成员、国家督学等职,从繁重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之余抽时间参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和服务,真正做到了服务社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自媒体改变了人们的受教育方式,吴康宁老师也与时俱进,开设了名为“无索味”的微信公众号,持续发表雅俗共赏、通俗易懂、富有教育意义的短文,分享他对于教育对于社会的思考与声音,体现一位师者和知识分子的社会情怀与使命担当。
由于教学科研、学校行政和社会兼职的“多肩挑”,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疾病折磨,但他无怨无悔,一如既然。
吴康宁老师三十余年的教学科研生涯都在“大我”与“小我”,“大家”与“小家”之间不断做选择。他无一例外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大我”、“大家”,这是信仰的力量,也是精神的追求。吴康宁老师的“教育人生”,给我们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新时代的教师和导师树立了榜样。伟大的教育事业需要伟大的力量,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教师以吴康宁教授为榜样,砥砺前行,谱写新的篇章。
往期回顾
师范生的志向与规划:学为教育家——校长陈国祥为师范生讲授第一课
我校举行2021年度新教师入职典礼及岗前培训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南京师范大学报考点(3208)网上信息确认公告
供稿 |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南师研究生
编辑 | 包亚鑫
审核 | 潘文娇 马海港 陈祝峰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