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扬
有这样一个小哥哥
留着可爱的齐刘海
带着腼腆的笑容
他两赴贵州山村
辛勤耕耘育人之梦
用爱与知识的甘霖
浇灌大山深处的新生枝叶
他就是怀揣支教梦想的
热血男儿
徐涛
徐涛于2017年9月考入我校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现为我校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本科期间,他曾任教科院新闻中心主任、校大学生新闻社瘦西湖记者站副站长、校反哺实践团队骨干成员。
实践经历丰富的徐涛还是妥妥的是一名学霸。成绩优秀的他,还曾获校长奖学金(二等奖);被评为校“优秀毕业生”、校“优秀团员”;今年,他成功保送我校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我校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
短期支教点燃热情
△图为徐涛在贵州支教时所摄
大一暑期,徐涛参加了贵州省磨舍小学的义务支教活动。在短短18天的时间里,他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大山外世界的好奇,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童真和活力。“短期支教追求的更多是一种可能性,是让孩子们看到外边的世界很广阔,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成为某一天能够引领他们走出大山的契机。”令他感动的是,当时认识的一个初三的孩子,现在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考上了成都体育学院,从大山深处飞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
回忆第一次参加支教的经历,徐涛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课间,他发现班级里有个小男孩,对他这个新老师特别地排斥,甚至对他的教育有反抗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了解到小男孩的家庭问题较多,父亲酗酒且时常打骂孩子,导致小男孩胆小内向,害怕老师教育,对陌生人保持警戒状态。
△图为徐涛在贵州支教时所摄
这引起了徐涛的思考,作为一个老师,跟孩子的相处只是局限在在课堂上,却没有从课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老师不仅要教会他们知识,还要透过表象去了解一个孩子,这才是作为老师真正应该做的事情,不能从一个非常浅表的事情,就主观臆断这个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捧着一颗心来
△图为徐涛与盱眙同学们合影
在短期支教的最后一天,徐涛在告别仪式上用了26个英文字母作为开头,想了26个单词,并且每一个单词都用一句我自己写的话去阐释这个单词的意思,其中也包含了对孩子们的一些祝福。他把写的26个字母写在卡片上,让孩子们随机抽取,让他们闭上眼睛,把饱含深情的寄语读给他们听。他发现有些孩子闭着眼睛在流泪,慢慢地整个班所有的孩子都在低声啜泣,在那一刻,他内心感慨万千:教书育人就是一个情感连接的过程,老师与学生在共同编织一张非常温情的网。我们做老师的当然希望自己教的孩子能功成名就,但是在那一刻,这份老师与学生之间最纯粹的感情、最真挚的连接,才是作为师范生的初心。然后他张开双臂对孩子们说:“徐老师有两个字想要跟你们说,如果你们想听的话,希望你们抱抱我。”孩子们就像一只小小的雏鸟一样飞奔而来,令他差点都没有站稳。
少年意气正当时
长期支教与短期支教,一字之差,体验与感受却千差万别。徐涛与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来到镇宁民族寄宿制中学。三个多月支教生活,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与不适应,到后来的得心应手。从一个学生转变为一名支教老师,这其中的滋味很是复杂。面对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厌学的现象,徐涛不得不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各种办法,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敏感度,让一些学习出现问题的孩子重拾学习的兴趣。三个月的经历,让徐涛感受到,要以自己个人的成长去带动六十六个孩子的成长,以一己之力肩负六十六份责任,这也是支教老师身负的责任与坚守。
△图为徐涛在盱眙市旧铺中学实习时所摄
△图为徐涛在盱眙市旧铺中学实习时所摄
唤醒灵魂守望相助
△图为徐涛在支教时所摄
来到贵州,徐涛看到了真正的乡村教育的现状,但当他一次次看到孩子们脸上天真无邪的笑脸和对知识的渴求时,他明白驻扎在大山深处的每一个老师都可以通过支教的方式,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研支团现在在做一个叫做“走教耕读课堂”的项目。他们发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孩子们透过网络对外面的世界有非常多的了解,非常想离开家乡,去往更广阔的世界。但是出去的很多孩子就留在了外面,学成之后就不再归来。于是,团队开始有目的地拓展一些跟乡土文化、三农情怀、乡土情怀相关的一些耕读的课程,传承传统农耕文化。
遵循“坚苦自立”的校训,发挥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技能优势,带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徐涛正坚定地走在了支教的路上,未来还有千千万万个“徐涛”,在将这一份传递希望的爱与责任接力传递下去。
在这样一个个支教团队里
我们可爱的学子们
用尚且稚嫩的双手
叠起一只只满载梦想的纸飞机
让梦想飞出大山,飞出世界
少年英气,清朗如风
END
-yzdxzx-
扬州大学官方微信出品
编辑:杨成梁
文案:黄晶晶李心怡
素材来源: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校对:陈诗语
审核:吴锡平 王贵洲
转载需私信后台并注明来源「扬州大学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至邮箱:yangdaguanwei@163.com
为我扬的学子点亮“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