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有这样一个说法
揣着SCI论文的研究生
“一篇包毕业,两篇包就业”
但博园14栋404-4宿舍的四位本科生
不仅在本科生阶段
就发表SCI高水平论文
而且一发就是四篇
还都是论文的第一作者
成为了全校
首个全员发表SCI论文的本科宿舍
今天,晓南就带你走进
这个“人手一篇SCI”的学霸宿舍
404 not found?
这是一个经常“查无此人”的宿舍
初入校园的四人
组成了融洽和谐的集体
一起生活、学习
党红亮
绩点:4.1
理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四学生
曾任校学业与发展支持中心主任,曾获国家奖学金、航空工业奖学金、群星创新奖等
张芙芃
绩点:4.0
理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四学生
曾获江苏省物理与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一等奖等
代芮铭
绩点:3.4
理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四学生
曾获江苏省物理与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一等奖、优秀学生奖学金三等奖、校三好学生等
张凌峰
绩点:3.6
理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四学生
曾获江苏省物理与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一等奖、校实践先锋、军训先进个人等
他们戏称自己为“404 not found”宿舍
张芙芃说
“这不是网址崩了
是我们404宿舍经常让同学们找不到人
而在实验室、图书馆中
会经常有我们的身影”
在学习上
“404 not found”宿舍
有一套自己的“独门秘籍”
他们喜欢在考试前分享彼此的学习笔记
举办“互助小课堂”
为学有疑难的舍友答疑解惑
一起“押题”
“我们经常互相点拨,互相督促
我们也不局限于我们宿舍
同一个大寝的同学经常过来和我们交流”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
宿舍平均绩点达3.8
奖学金覆盖率100%
扎实的学业
也为科研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绝对不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
宿舍四人在大一时就参加了
理学院举办的1+4导学启航活动
结识了学院专业老师
大二一开始
他们便主动加入
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课题组
经常听师兄师姐们汇报展示
“开始做这个课题的时候
几乎什么都不懂
我就一步步跟着老师和师兄
慢慢去了解光是怎么产生的
怎么泵浦下来的”
党红亮回忆道
“这是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
大三开始,课题组老师为四人
分配了不同的研究课题
并为每人安排一位师兄协助实验
逐渐的
四位同学都有了更大的探索目标
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科研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很是枯燥
但他们一直保持对科研的热爱
“干一行爱一行”
认真细致地按照操作要求
搭建每一个器件、测量每一组数据
严谨负责地整理自己的科研成果
回忆大学科研生活,张芙芃说
“最初,我们实验操作迷茫不知所措
现在,我们能熟练运用
半导体特征分析仪、光谱分析仪等
实验仪器测量数据
科研,绝对不止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
762天的日日夜夜
这个本科宿舍全员发表SCI论文
404宿舍的科研之路
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404宿舍的兄弟之情
让每一个人都所向披靡
由于实验思路选择不当
实验仪器发生故障等问题
代芮铭撰写论文的进度滞后
而当时的他还面临着考研复习的压力
回想起这段灰暗的岁月
代芮铭说道
“那段时间感觉人生都失去了色彩
多亏了室友陪伴在我身边
他们放下手头的事情
主动帮助我进行实验”
在室友的陪伴下
代芮铭走出了低谷
深厚的学识积累
外加不懈的努力奋斗
今年四月份
张芙芃的文章最先刊登于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CrystEngComm上
随后,今年五月份、七月份、八月份
张凌峰、党红亮和代芮铭三人
也陆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
历时762天
404宿舍均以第一作者的身份
在SCI物理二区期刊发表文章
成为全校首个全员发表SCI论文的本科宿舍
“科研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当然也不是那么难
知识是纵深式的而非平铺式
所以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党红亮说
面临毕业,兄弟四人也将各奔东西
党红亮和张芙芃分别保研至
浙江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
代芮铭和张凌峰也怀着对科研的热爱
准备考研本校光学工程专业
★
回想起四人在科研道路上
互帮互助、携手前行的历程
张芙芃表示
“大学里的这些经历给我的
不只是知识
还给了我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勇气”
科研之旅,他们仍在路上
怀揣航空报国之志
他们将会继续拓路前行
四人立下约定
“未来,我们可能不在同一条路上
但我们的梦却始终在同一个方向
光学的领域等待我们开拓”
//考研加油//
今天,距离考研仅有30天的时间
晓南在这里祝福代芮铭、张凌峰
以及所有考研的同学们
成功上岸
星光不问赶路人
当你们合上笔盖的那一刻
一定会有战士收剑入鞘的骄傲
来吧!一起迎接最后的挑战
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
素材来源丨党委宣传部、理学院
文字丨陈霖璇、赵怡如
责任编辑丨王伟、赵燕喃
值班编辑丨商翊
审核丨王晖、许静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