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到2021年,这位与党同龄的老医生,见证了中国从军阀混战、国土沦丧,到自立自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沧桑巨变。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在祖国大地,还是远在非洲,太史琨用一生诠释了大医精诚、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
挽救无数生命
太史琨1948年大学毕业,同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
学生时期,他投身爱国运动,是进步学生的突出代表。参加革命后,他在艰苦危险的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救死扶伤。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缺医少药,各种因贫弱而引发的疾病得不到救治,太史琨以极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他多年从事内科临床工作,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如急慢性肝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破伤风、结核等疾病的诊断。无数患者被他精湛的医术挽回生命,重获新生,再返工作岗位。太史琨参与了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组建开院工作,作为内科主任,他在学科建设上作出了许多前瞻性的重要贡献。他倡导分科系诊疗,为呼吸、循环、消化三大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太史琨专门负责治疗被美国细菌战伤害的战士们,苦心钻研,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挽救了大量年轻战士的生命,也积累了鉴别和治疗各种脑炎、脑膜炎以及霍乱、鼠疫等急性传染病的经验。
为非洲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1964年,作为医疗界精英骨干,精通日、英双语的太史琨参加了中国第一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赴桑给巴尔执行医疗援助任务。
在那片热土上,他以白求恩为榜样,治愈了大量病患。
太史琨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瘫痪患者令当地许多医生束手无策,医疗队经过几次会诊判断患者还有康复机会,果断采用中医治疗措施。经过230次针灸和按摩、上百次搀扶练习走路,患者终于能独立行走、上下楼梯。出院时患者眼含热泪:“我是一个贫苦农民,没有中国医生,就没有我的今天。”
援非期间,太史琨不仅尽力救治病患,还积极开展“传帮带”,培训了众多当地医务人员,为受援国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周恩来总理在非洲访问时接见了太史琨等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员并合影留念,这一幕成为老人最珍贵的回忆。
一心向党不褪色
1978年12月25日,太史琨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5年,太史琨离职休养。
从医40多年,他以治学严谨、博学多才而斐声沈阳医学界,广受业内同行的尊重和好评。他培养了一大批医疗骨干,可谓桃李满天下。
离休后,太史琨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只要支部有活动他从不缺席,每到建党纪念日前夕,他都自费购买政治学习书籍材料送给支部其他党员,展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爱党爱国情怀。
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时,太史琨第一时间亲自将特殊党费交到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党组织手中。他表示,现在年纪大了,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心意,要是再年轻20岁,一定要上前线。
如今,已经100岁的太史琨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依然乐观豁达、诙谐温和。他每天都要读书看报,了解国家大事。他常对身边人说,能长寿第一是感谢党,感谢各级党组织对老干部待遇的落实,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安享晚年。
最让老人高兴的是,党和人民对他的职业生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2019年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召开第一届科技大会,鉴于太史琨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突出贡献,特授予医学终身成就奖。
作为党百年变迁与发展的见证者和贡献者,太史琨激动地表示:“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伟大祖国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素材来源 /中国人口报 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