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你蜷缩在宿舍里一边打着游戏,一边抱怨被上天遗弃的时候,或许可以来看一下这个故事。奋起与躺平,上升与沉沦,是你的选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只是你身边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同学,或许,能让你看见一点星光,感受另一种生活状态。
原钰卓,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19国教班的学习委员,中共预备党员。
“你见过凌晨三点科文的星星吗?”
KEWEN OF THREE O'CLOCK
我常常觉得人生如河流。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或者有没有意识到,我们都在一路奔向自己的远方。
——原钰卓摘抄笔记
“你见过凌晨三点科文的星星吗?”原钰卓问。
“你见过凌晨三点的洗衣房么?”我们回答,相视莞尔。
我们都是那一群熄灯后在洗衣房蹭灯光学习的同类,也因此,话题更加投缘。
“种草”在学习的海洋里
Learning Aspect
“全力以赴,就要做到最好的自己”
“有点感觉到做学术的难了。”昨天晚上改论文到两点的原钰卓随意地裹着棉衣出现在我们面前,伴着眼睛里的红血丝和2元电话线发箍绑着的马尾。她坚持拒绝以此种邋遢的形象拍照。
这几天,她在写一篇研究语言的论文,题目生涩而时髦,叫《浅析“草”字的语义流变》。这论文是从很火的网络词语“种草”着手的。从司空见惯的语言现象中发现不同并加以思考论证,这是原钰卓的强项。她发挥超强动手能力,查阅了《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还研读了《“宅”字新义的形成与演变》等十几篇相关优秀论文。学习一手资料,深耕学术经典。最后决定以前人没有涉及到“草”的历史溯源切入,穷根究底,笃志不倦。
汉语的魅力,让她着迷,沉浸式学习让她感受到了学术快乐。原钰卓的论文得到蔡冰老师悉心指导和肯定。此前,原钰卓发表了两篇省级期刊论文,这一次,她准备向核心期刊发起冲刺。
“一天不学习就不踏实。”英语六级、专业课、比赛、实践......一个个山峰逐个攀登;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院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稳扎稳打,一路走来。原钰卓恪守理念,“全力以赴,要做就做到最好。”
“我深知自己差的很远,
需要很多个日夜来弥补。”
“学习绝不允许松懈,即使其他工作再忙碌,每天的学习输入时间一定会保证。”这是原钰卓坚守的底线,这种从小养成的自律性延伸到其他的方方面面。
原钰卓是时间管理达人,她曾担任人文与艺术学院学生会组联部部长、承担学生会与班务工作,即使面临着党课、专业课、发表论文、四六级考试、各种比赛以及社会实践等等压力时,她依然可以科学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做到游刃有余,遇事迎刃而解。
她积累了一套零碎时间学习法。整理党员材料的间隙能把论文材料筛选好;随时随地拎出包里的课本复习;碎片化时间记忆单词短语。即使这样,有时也要挤压吃饭和睡觉的时间,中午在自习室学习,改论文到夜里两三点。
原钰卓很讲效率,但觉得还不够。她在同学中出名地走路快,吃饭快,但她还不满足,正在学习班主任王筱旭老师的分身大法,“她一边加班处理手中事务,一边视频督促孩子的学习,还不忘回头来调度我手里的活儿,真是震撼到我了。”
原钰卓有明确的规划,远到大学四年,近到当天任务,纷繁芜杂中,她总能把握好轻重缓急。每一天罗列to do list,睡前总结复盘,尽力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因为有条不紊,所以临事不乱。
早晨7点到凌晨3点,三点一线、锱铢积累的日子,原钰卓真真切切地走过。“累吗?”她只平静坚定地回答:“我深知自己差得很远,所以需要很多个日夜来弥补。”
“成长,以快于父母老去的速度”
Growth Through Practice
回过神来,早已不再是镜子里的少年
成长对于原钰卓来说,似乎是一个瞬间。
原钰卓的家远在山西,离家便意味着半年的别离。大二这年寒假,厨房里氤氲的气息包裹着春节的喜气洋洋,蓦然间,原钰卓看到玻璃后父亲微驼的侧影,她忽然发现,爸爸曾经如山的脊梁竟不再挺拔。这一年,原钰卓拉着行李返校的步伐格外沉重。又一天,原钰卓如常地和正在染发的妈妈通电话,“耶,妈你染紫色的,时尚!”“瞎说,紫色的盖不住白头发......”原钰卓陡然愣住了,她打了一个冷战,岁月的逼迫如在眼前。
她告诉自己,要以比父母老去的快得多的速度成长。成长的中心词是“责任”“平和”与“当下”。
她开始学习对自己负责,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挑战,把握当下。事实上,从三年前到科文学院报到的这天起,原钰卓就明白自己要什么。准确的自我定位,明确的目标理想,原钰卓不卑不亢、不骄不躁,沿着自己的规划路线,为自己导航。彼时,她就定下考研的路,她要在科文起飞,飞得更高。
从“我”中心到“他”立场的换位思考,是从做学生干部开始的,体味服务与奉献,感受责任和担当。面对高峰期每天几条甚至是十几条的通知,她迅速筛选、精简传递;每日翻看朋友圈,发现同学有负面情绪,她及时疏导;她会把课程重点标记好发到群里和大家共享,她觉得这是和大家互相鞭策的好方法。
她感恩每一个“当下”的引路人:待她如亲人的班主任王筱旭老师,指导她修改论文的蔡冰老师,亦师亦友的知心大姐姐辅导员张茜老师等。
“在这里,我看到中国人的精神传承”
Chinese Spirit
一个稚嫩的中共预备党员的成长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原钰卓实现了“由小我,到大我”的转变。2020年春节,原钰卓报名成为一名抗疫志愿者。分到一个组的叔叔,每天骑着电动车带着她挨家挨户摸底、排查、登记。一天,倾盆大雨不期而至,叔叔把唯一一把雨伞让她撑上,然后,每从一家出来,就用衣袖擦干后座上的水,再让她坐。“小女娃,你们得好好的,未来国家还要靠你们的哩。”一家、两家.....一次次擦湿的衣袖,在冰冷的雨里暖热了原钰卓的心。“其实,我想说我没有这么脆弱,00后比他们想象的坚强。”原钰卓感慨地回忆。
在“原钰卓们”进行疫苗接种宣讲的时候,一个快80岁的老爷爷拄着拐杖来到社区,给居民当起了义务宣讲员,“打疫苗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我早都打过哩。”
“在这里,我看到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一代人想着下一代人的事情。”原钰卓说,“我看到什么是社会,什么是人间,人民、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也明白了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
原钰卓用她的演讲特长在时代大潮中发声,稚嫩单薄但却朝气铿锵。2020年2月,她在徐州市铜山电视台“铜心圆”App上发布两次抗疫演讲,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敬意。3月,参加科文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武汉加油”配音比赛并获三等奖。
今年1月,她再次参加学院“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战疫云演讲大赛并获二等奖。7月,在长治市东方社区参加抗击新冠疫情志愿服务,被评为社区“优秀志愿者”。
原钰卓还决定去为“下一代”做点事情,2021年6月,她回到长治市潞州区南山头村,这是爷爷曾经担任村支书,耕耘过的地方。村里的老小都知道老支书的孙女小原老师来了。
这一次返乡,她已经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了。这里有十几名留守儿童,他们不缺吃穿和玩具,缺的是陪伴。原钰卓收拾出来的老屋,成了孩子们接受辅导和嬉戏的好地方。“A、B、C.....”每天,这老屋里传出的诵读英语声,让孩子们开心、老人们安心。
她会教孩子们读国际音标,也会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在黑板上,孩子们天真地问为什么不是为了“赚钱买新玩具”而读书,“中华之崛起”是什么?懵懂的眼神,让原钰卓看到了自己的责任,她要教会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更要把民族魂、爱国情传承下去。
这场疫情,让每个平凡人都变成了自己的英雄,更让人欣慰的是,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昌则国运恒昌。
星光不负赶路人
夜深了,原钰卓收拾好课本,最后一个关上自习室的门,冬夜星光洒满全身,照亮了她回宿舍的道路。
她有一个愿望:未来去孔子学院教书,传播汉语的魅力,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力量。
个人心得/学姐建议
1
//学习上
1.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准确的自我认知
2.严格要求自己实施计划,养成自律的习惯,今日事今日毕
3.坚定选择,爱惜拥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4.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2
//工作上
1.讲究工作效率,提升自己的专注度和定力
2.合理分配时间,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转达能力
3.调动人力资源,学会安排相关人员辅助完成任务
4.多一份耐心,多一份静心,多一份爱心
5.养成“要么不做,要么做好”的做事观念
3
//生活上
1.适度消费,勤俭节约,定期存款
2.积极向上,乐观开朗,不做消极主义代言人
3.学会与自己和解,及时止损,未来可期
4.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是赏一所城,登一座山,爱一个人,青春不留遗憾
座右铭:
一念既出,万山无阻;心有所向,一生明朗。
科文学院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陈长远、马沛羽
摄影:郁羡闵
排版:刘宇霏、王倩倩
指导老师:赵青、高扬、刘悦
编审:步天松、李闯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jssfdxkwxy
投稿|2020170845@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