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情深 南雍拾忆】 南大的秋天

南京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百廿情深 南雍拾忆】 南大的秋天

南京大学

2022年5月20日,南京大学即将迎来120周年华诞。南京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持续推出“百廿情深 | 南雍拾忆”主题征文佳作,敬请期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翻阅李心悦同学的南大记忆。

倘若你是秋天来到这里,你会见到最好的风景。

第一次来南京,也是秋天。脚下银杏落叶灿然得惹人欢喜,不同的角度,折射着阳光,经络分明。只不过,秋天很短,短到叶子不及掉尽,初雪就来了。

我的恩师胡大平老师从入学初就告诉我们,mapping是最好的认知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画布上描摹出当下“你眼中的南大”,毕业时再绘一幅,不在乎技巧,无关乎画本材质,这两幅的变化就流淌出一曲“你心中的南大”。

胡老师幽默,精干,眼睛很大,走路很快。他爱着绿色系的格子衫、深蓝色的牛仔裤和卡其的系带休闲皮鞋,查找电脑文件的时候要把黑框眼镜从鼻梁推上脑门。他说话的声音力道很足,嗓门也大,起初第一个月,我总不能完全跟上他“南京味的普通话”。到了秋天,他在衬衫外加上件灰绿色冲锋衣,背上双肩包,如果不是我知道下午两点他仍要上课,我断然以为他即刻就要去登山了。

某日师门组会,意到阑珊,老师转而与我们讲述起自己做学问的经历,如何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如何逐步找到所长,如何保持鲜活和打开的态度,如何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你还是得相信花时间和精力做的每件事,它都是有价值的”,老师支持我们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三年前的暑期,我尝试做了一项校友访谈。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王德滋院士,也是秋日。他比我想象中的要高些,走路需要助步车,不算轩敞的房间中更显声音的厚实。他思路清晰,眼含笑意。甫一坐定,王老师一定要看我吃完他为我准备的香蕉,再允许访谈开始。他回忆起23岁刚留校工作,第一次上讲台前,把两小时的板书和逐字稿背得滚瓜烂熟;他讲起一边担任地学院院长一边承担科研任务时,每周日带着夫人早上做好的干粮,挎着锄头,从山脚敲到山顶,每周如此;他谈起夫人在世的最后几年,担心夫人的病情,总是携夫人一同参加会议。

之后的每年,也再有过几次叨扰,请王先生审校文章,有一次晚上十点给我电话说斟酌后白天校对中那个似乎两可的标点还是需要改为句号。最近的一次是今年夏天,声音依然浑实响亮,老师问起我后面的计划与打算,他说,“你是很适合做老师的,我看人准。”心头一热,竟不知如何接话,感动得埋头吃了两根大香蕉。

王老师的外孙女恰逢从美国回来探亲,“改不了的,他还是要闲不住地要坚持看书看报,找你们聊天。”

气象学家公布,2021年南京的秋天共停留了47天。一如既往地短暂,没有被这变化诡谲的气候改变,很有自己的坚持。

枫叶红得浓郁时,我们邀请了几位毕业许久的校友,趁着晴好假日带着孩子回到母校。当年的帅气学长已变为优秀老师,“就是通过这个机器,哥哥发表了全球顶尖文章,为科学事业做贡献。”

小朋友啧着刚刚吃完的彩虹棒棒糖,扑闪着睫毛,盯望着眼前的这台灰白色的庞然大物。

在助教工作中,每年都会收到刚入学的新生“我心中的南大”地图,彩铅、油笔、蜡笔、青涩涩地画着南大门、体育馆、逸夫楼、教超。而我知道,几年后的今天,流淌在他们画笔下的南大将会是另一番光景,会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会在他们身上发生,又会有很多新鲜血液注入在这里,这就是生生的希望。

天刚下过一场雨,这是秋的最后一场脾气了,再往后,天气的事就该交给冬来做主了。留不住的是光景,留在这的是血脉。或诚简、或平实、或严肃、或生趣,这就是南大人的故事,留下印迹,刻进骨里。他们会在不经意间被打捞起,也许就是下一个秋天。

南京大学

(中:王德滋,右:作者)

作者简介 :李心悦,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道尽思绪绵长

咏叹眷念万千

“南大人”的故事

是否牵出了埋藏在你心底的思忆

欢迎持续关注

南京大学官微

“百廿情深|南雍拾忆”栏目

重返我们的精神家园

精彩荐读

南京大学

点击图片阅读:

喜迎新春!校领导除夕慰问留校师生

南京大学

点击图片阅读:

南京大学恭祝您虎年新春大吉!

南京大学

点击图片阅读:

今年,第一次留在南大过春节……

策划:新闻中心

编辑:蔡聿桐

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美编:杨从忠

责编:李凌霄佘静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江苏本科院校-南京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南京大学-【百廿情深 南雍拾忆】 南大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