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秋季学期
我校将首次成立“鼎新创新人才班”
这是我校
在拔尖人才培养工作中的
又一次探索创新
来这里!院士将成为你的导师!
助你未来成长成才!
第一届“鼎新创新人才班”将通过高考直招和二次选拔两种方式选拔优质生源,由国内外院士领衔建立导师团队,突破学科专业限制,实现完全学分制,实现全人格教育,培养瞄准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着力培养解决“卡脖子”问题和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多年来,我校立足
“工程精英、社会中坚”的人才培养定位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快培养更多基础宽厚
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
拔尖创新人才
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
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 创新培养模式,引领学生发展 #
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跨学科交叉能力培养,构建以个性化培养、多元化发展为特征的“3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按照“通识、学科、专业”三个模块构建,知识能力体系按照“学术领军”和“行业精英”两种类型人才发展需求进行重构,支持学生根据不同发展路径选择课程和学习进程,实现“一人一方案”。
从体制机制牵引、课程体系构建
教学资源保障等方面
全面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通过“大类招生+专业分流”、转专业等专业选择机制为学生提供第二次专业选择的机会,大力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完全学分制,给予学生个性化学业指导,建立灵活多元的培养机制;基于“厚基础、重能力、强素质”的培养原则,构建“横向破壁、纵向贯通、分类分层”课程体系,重点审视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耦合度,建立符合学生自我认知、学业发展规律的专业成长路径。
# 建强学科专业,夯实培养内涵 #
学校主动适应
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聚集优势学科,统筹专业建设
依托兵器与装备、信息与控制、化工与材料优势学科群,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流专业群;扎实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着力培养工程科学家、复合型工程师、国际工程师、卓越工程师。
不断完善调整机制,促进内涵发展。重构课程体系,迭代教学内容,聚焦科研前沿问题,构建科教融合、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
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质量持续提升。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物理学6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1‰。
现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江苏省优势学科6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2个,工信部重点学科7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3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5个。
# 健全实践体系,提升创新能力 #
学校重视实践教学育人作用
构建了“四层次、六类型”
实践创新教学体系
充分发挥学科与科研优势,将高层次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为优质实践教学内容,持续更新实践项目,开出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实验平台与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率先将科研训练写入培养计划,实现本科生全覆盖。以全面实施“素质发展学分与第二成绩单”制度为牵引,更全面、更高水平地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素质全面发展。
学校获批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构建了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的XSpace创客空间联盟平台。
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重大赛事中屡获佳绩,是第7个捧得“挑战杯”的高校,在“互联网+”比赛中共获得9个金奖。2015年以来,累计13627人次学生在省部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7752项。
顶级院士团队加持
优质科研平台保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筑梦南理,只等你来!
往期推荐
与“理”一起向未来丨来这里,做不被定义的有"young"青年!
与“理”一起向未来丨他们是你成长路上最可靠的筑梦人!
出品丨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策划丨新媒体研究会
来源丨教务处 钱学森学院
图片丨学工处教务处工程训练中心
团委双创学院
编辑丨褚易凡
初审丨曹佳音
审核丨卢晓云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