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旭冬的风拂过红红春联的一角,
当漫天的璀璨诠释对新一年的期盼。
我们都在咀嚼,咀嚼新一年的年味。
2020的新年是一个不一样的新年,
因为疫情的蔓延,
很多当地的大型活动都被取消,
大家都说着这个年一点年味也没有。
然而细品之下,
似乎也没有那么大的缺失感,
这个样子的年好像已经过了很多次。
年三十的五六点,
天还没黑完全,
外头天已经五颜六色的热闹了起来。
桌上放着包好的荠菜饺子,
锅里的水逐渐沸腾起来,
咕咚咕咚的冒着欢腾的气泡。
是在等着饺子下锅。
老人的记忆估计还在那几年前,
喝了点鹿龟酒,开始念叨起了以前。
年是过给人看的。
天下最难聚的不是人,
而是人气,烟火气。
比起以往,
这种素淡的年味,
甚至能让人忘记今年是年三十了。
过往的年,
空气里漫着米浆淡淡的香甜,
铁锅中羊肉的膻味,
老白酒浓郁的醇香。
满眼的喜庆,
商量着福字怎么贴,
年夜饭吃点啥,
联儿谁主笔。
能听见啤酒汽水起瓶时的气泡声,
铁锅中大红辣椒和热油的焦灼声。
一群老人儿唠嗑扯闲时,
磕着瓜子,唠着家长里短。
有声有味才是有人气的,才是有年味的。
老一辈会的东西还是烙印在心里的仪式感,
是年轻人口中说的仪式感,
不过是那种最纯正,
最红火的中国化的仪式。
“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
唤醒仪式感并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
而是不断挖掘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
年俗的生生不息、
年味的回味无穷正在此处。
我看见邻家的小屁孩聚在那边打着王者,
大吵大闹,也挺热闹。
突然就回忆起了小时候的
二踢脚,鱼雷,铁公鸡,
不怕的拿在手里吓人别人玩儿,
怕的抓着根两三米的竹竿儿,
绑在头头尖上,边点边叫。
惊喜中带着惊恐。
捂着耳朵看着天上炸开的花,
儿时的春节总是会在记忆中越来越热烈。
年味是越来越淡了。
大家都这么说。
电子产品的出现,
麻痹了现代人脑中的年味,
就算是家人在一起吃饭,
小一辈的孩子大多低着头玩着手机。
是一代教育的缺失。
变味的年味到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
或许以后过年只是收发红包而已。
但转念一想,
也许每一辈人对年味的诠释是不同的。
改变了的是年俗,
不变的是人们对年的感受。
是一代代人对幸福的追求,
对美好的憧憬,
是几辈辈人对历史文明的传承。
外头的烟花爆竹声弱了,
路灯开始亮起,
暖黄的灯光下,
片片青灰的纸片飘下,
地上几个焦黑的小圆圈儿。
那是繁荣过后。
饺子出了锅,热气腾腾,
三人也能吃的红火。
春晚已经快开始了。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年味,从未淡去。
我想起汪曾祺在《邂逅》中的一句话:
“你醒豁过来,白日里闪来了清晨。”
策划 | 大学生记者团
图片 | 刘影部分来源于网络
文字 | 赵琳婕 张珺
排版 | 朱皓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