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关系、贸易战等关键词频频闪现在各大媒体、网络平台上,很多对政治一脸茫然的“吃瓜群众”根本没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贸易战已经升级了……
4月13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勇教授与西浦智库主任薄智跃教授在西浦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的中美关系走向”引发了在座西浦学生热议。
中兴通讯遭美制裁,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昭示了美国围堵中国高科技产业,遏止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意图。
关于中美贸易战,你身边的同学都在关心什么?国际关系专家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中美关系走向?
下面请各位“吃瓜群众”拿出小本本,划好重点!
关于中美关系,你身边的他/她都在关心什么?
他们专业背景各异,来自经济与金融、金融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等,他们问题的质量令北大教授刮目相看,称赞“同学们很优秀,对国际问题关注得非常细致……说明你们在观察国际大势、在思考问题。”
来看看他/她都问了些什么?
中美关系从特朗普刚上台时的缓和,现在变得紧张;相似的是,美俄关系也从缓和走向恶化。我的疑惑是,一般来说一个大国不应该同时和其他两个大国恶化双边关系,那么背后的因素是什么?
马克龙当选后和特朗普也有过几度交锋。怎样看待未来法国在欧盟的位置,以及欧盟在中美贸易、全球贸易问题中的立场?
中国与周边地区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关系将如何走向?
朝鲜近些年展现了非常强硬的姿态,但为什么最近表现出可以谈判的姿态?中美在朝鲜问题上将如何施加影响?
中美之间过于强调首脑外交,会导致下面的沟通不通畅,那么应该如何解决?
国际关系大家谈“批判性思维”
薄智跃教授在谈中美关系问题之前,先跟同学们聊了聊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他指出批判性思维有三层不同的含义:
第一步要学会学习、充分理解,先不要着急下结论;
第二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当新的信息进来,有自己的判断框架,才能形成独立的解读;
第三点是最有难度的,也就是在前两者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创新。
北大教授详述中美贸易战背景
对话伊始,王勇教授高屋建瓴、抽丝剥茧,梳理了中美贸易摩擦乃至贸易战的背景和发展脉络,引导大家聚焦于美国发动贸易战的依据,即301条款和232调查。
“301条款”是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的俗称,一般而言,“301条款”是美国贸易法中有关对外国立法或行政上违反协定、损害美国利益的行为采取单边行动的立法授权条款。
“232调查”,指美国商务部根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 收录在美国法典第19卷1832节)授权,对特定产品进口是否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进行立案调查,并在立案之后270天内向总统提交报告,美国总统在90天内做出是否对相关产品进口采取最终措施的决定。
2018年3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公告,对进口钢铁产品征收25%的关税,对进口铝产品征收10%的关税,已于3月23日正式生效。
举一反三,运用判断框架分析中美关系
薄智跃教授引用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Kenneth Waltz在其著作《人、国家与战争》(Man, the state and the war)中提出理论框架,带着同学们分析中美关系问题。
Kenneth Waltz提出,在分析一个国际事件时,从三个层次依次来判断:
领导:包括领导人的个性、特质等;
国家:包括每个国家不同的制度、文化、历史等;
国际体系:所处的国际体系存在什么样的特质。
以“领导人”这个维度为例来分析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
一方面,王勇教授引用美国一些精神病专家的观点指出,特朗普存在“心理不稳定”,“自我欣赏、别人的话听不进”以及“团队结构存在问题、意见不一的人不能用”等问题;
另一方面,薄智跃教授也指出,特朗普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现在变成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今年4月,他的民众支持率比奥巴马同期要高,作为一个总统,他竞选时说的话正在一步步落实,他的支持率在一步步上升。
“因为他在政治上呼应了老百姓的需求。”薄教授说。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Kenneth Waltz的书,用薄教授提出的这种方法举一反三,给思维做做操。
透过贸易问题,看中美关系的本质
“中美之间不止是贸易问题。”
王勇教授引用以下一组数据,解读“中国急追美国”的现实和趋势:
2010年中国GDP首次超过日本,到2017年底已经是日本的3倍;
按照中国6%的年增长速度、美国2.3%的年增做预估,到2027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到2030年必然稳超美国。
与此同时,中国与美国的竞争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竞争。
“中美关系有可能从过去以经贸合作、共同利益为主的关系,转向竞争关系、转向美国把中国当作战略对手的方向发展。”
那么,“美国作为守成大国、霸权国家,中国作为新兴大国挑战美国霸权,两国是否会掉入‘修昔底德陷阱’?”
王勇教授的观点是:中美是天然的合作伙伴,两国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美之间将近六千亿的双边贸易,庞大的利益要调整非常困难。
“如果中美能够妥善解决今天的冲突,找到对双方都有利的、既保存面子也能够维持里子的方案,就可能把当前的冲突变成中美升华合作的机会。”
最后,他引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话做总结:
中美的领导人现在最重要的是,以第一次大战之前的英德关系为镜鉴,不要掉入“修昔底德陷阱”,这两个国家都要认识到不能够改变对方,只有这样才能和平相处、避免悲剧发生。
小伙伴们的反馈:
从碎片信息到知识体系的整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滕德群,边听边用笔记本电脑做思维导图,记录和梳理学到的知识点。他说:“(这次对话)把以前在网络新闻里看到比较碎片的信息,整合成关于中美关系的一个比较大的体系。”
中国研究系的大三学生张芊芊和马恬雨早早就来到会场、等待“对话西浦”开场,活动结束后仍围在两位教授身边请教问题。
张芊芊说:“之前学到的是比较独立的知识点,这次对话从中美关系延伸出来中欧、中日、中俄、美俄一系列的关系,相当于把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