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有这样一群拥有“双重身份”的学生。
平时他们在各自的课堂上用“学生”的身份努力学习,下课之后他们摇身一变,成了学生选修课的“老师”。
他们就是学生讲师团。
这些学生讲师们的课程主题涵盖了包括播音主持与朗诵、国际象棋、乒乓球、钢琴在内的等各种文化艺术主题。
他们在自主策划的课堂上与同龄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特长,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新的感悟与体会。
花滑选手刘雨晴:
感受分享的快乐
来自大一应用英语专业的刘雨晴开设的选修课是最特别的一个——“花样滑冰鉴赏与体验”。
雨晴本身是一名资深的花样滑冰爱好者,也是国家花样滑冰二级运动员。她从6岁就开始学习花样滑冰,参加过几十场国内和国际的比赛,曾获得2015年亚洲花样滑冰挑战赛冠军、2015年北京青少年花样滑冰锦标赛冠军等荣誉。
刘雨晴开设选修课的初衷即想让更多人了解这项运动。
“相比竞技性强的运动,花样滑冰有很多艺术方面的内涵。除了跳跃、旋转、步伐等技术部分,音乐表达、动作衔接和表演效果的艺术展示也是比赛中重要的评分项目。”
“我认为在花样滑冰的比赛里,运动员实际是在和自己比,是一个超越自己的过程。”雨晴说。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专业花样滑冰运动员,刘雨晴在讲课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小困难。她发现自己拥有知识和技能是一回事,而把它教给别人则是另一回事。
她把课程分为鉴赏和体验两部分,前六节主要讲解花滑的种类、比赛规则,欣赏比赛视频;后四节她会带领学生走上冰场零距离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雨晴也收获了许多。“表达能力提高了不少,现在我更加明白怎样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传达给别人。”她说。
驻外记者李佳:
课堂是了解当下年轻人的一扇窗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讲师李佳是学生讲师团中比较特别的一个。
李佳目前就读于西浦大众传媒翻译硕士专业。在来到西浦之前,他在新华社有近十年的记者工作经历,其中约五年在中东和北非国家做电视新闻,也做过战地记者。
因为对翻译的兴趣和热情,李佳重返校园,但他也想把自己在新闻行业的工作经验分享给后辈们。李佳的课程共有十个课时,涵盖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中英文文本对比和新闻摄影等多方面实用内容。
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使李佳在备课和讲课时没有太大的压力,他也经常会引用自己的新闻作品当作案例,从采访的流程到成稿之前的遣词造句一步步地讲解,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什么是“新闻写作”。
“除了分析文本以外,我也会借助其他媒体来丰富课堂形式。”李佳曾经用美剧《新闻编辑室》的片段更直观地展示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这样学生们也不会觉得我的课很枯燥。”李佳笑着说。
当一名选修课的老师并不代表着只是单向地给学生传道解惑,对李佳而言,这个经历更像是一个从学生身上不断学习和求索的过程。
“我在媒体行业从业大概有十年的时间,总觉得媒体现在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现在的年轻人普遍不怎么愿意接触新闻了,对此我感到很困惑。”
“我认为我面前的这些学生其实正好就是媒体千方百计想要留住的读者,我想从他们那里寻求答案。”
“我会去了解他们平时都看些什么,关注哪些方面的新闻,然后以此思考什么样的新闻能够吸引他们的关注点。”
情商专家康诗茁:
在讲课中反思自我
微信聊天有哪些技巧?如何做一个乐观的人?怎样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对于这些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大二国际商务英语专业的康诗茁在她的“情商培养与提高”课程上和同学们分享了她的见解。
这门实用课程不仅吸引了西浦的学生,还有来自苏州大学的研究生。“情商的培养有助于人们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
康诗茁在课堂上会运用很多实用的例子来解释理论。例如她提到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可采用的“冷读术”。
当男生想开启与一个陌生女孩的聊天时,如果他直接问女生的年龄、职业等个人信息会显得有点不礼貌。他可以根据自己想问的问题先猜测一个答案,然后用设问的方法进行提问。这样不管别人回答“是”或“不是”,都能有继续聊下去的内容,可以避免尴尬。
也许有很多人会产生疑问,“康诗茁作为一个没有大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如何胜任给同龄人讲解情商的工作?”
对此,她这样回答:“从小父母就会用他们的生活经历来引导我思考人际关系的问题。”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诗茁在中学时就经常锻炼自己从同学微小的动作和习惯中察觉他们的心理状态、猜测他们的情绪。来到西浦之后,诗茁通过各种社团和在国外做志愿者的经历,学会了与不同人打交道,在人际交往中转换自己的角色。
每学期初,都会有一批经过选拔、学有专长的学生加入讲师团,将自己的经历和技能分享给感兴趣、有需要的人。
记者:付雅琪
编辑:胡秋辰 寇博
摄影:杜媛媛
新媒体:袁小婉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