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小苏
之前小苏和大家分享了我校外语系2002级校友、32岁的姑苏公安分局驻南苏丹维和警察杨帆的最新消息,自去年年底到达南苏丹后,他坚持只要有空就在朋友圈里写下一条日记。由于工作的基地没有网络,他每天下班后就外出找有网络的地方,将这些图片和文字发出。杨帆的日记在朋友圈里受到热捧,大家都追着看他的更新。
通过文字,杨帆描述自己在瓦乌难民营的执勤工作,虽然只是十分简短的文字,但从中可以读出一名中国维和警察对和平的热爱和对工作的热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科
7月14日,是杨帆和其他维和警察来到南苏丹的第201天,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途径营地东侧村庄,眺望天际,闭眼享受此刻的宁静,近阶段一直绷紧的神经似乎慢慢舒展开来几个深呼吸后,耳中传来一阵欢呼声,睁眼一看,是几个月前结识的附近村庄小屁孩Lul奔到身前。大大的脑袋,鼓鼓的肚子,脸上总是洋溢着纯真的笑容。此刻的他浑身赤裸,吃力地追赶我的步伐,混圆挺翘的屁股一颠一颠,十分滑稽。问他裤子呢,边上的小朋友告诉我裤子跑掉了,不知道哪里去了。陪我走了一段路,告诉他回去找妈妈吧,可能是听懂Mama这个词了,小家伙瞬间眼泪哗哗……”
边上的小朋友告诉我,Lul的爸爸妈妈在6月底爆发的瓦屋冲突中双双身亡,现在世上唯一的亲人只有家中一个70多岁的奶奶,老人家恐怕也是时日无多了……心中霎时悸动不已,眼中逐渐朦胧一片……打发走周边其他小孩,偷偷塞给小Lul手中200磅,嘱咐他回家交给奶奶,买点chaopchaop……接过钱的小家伙停止哭闹,转身飞奔回家……盯着他回去的身影直至消失在村中,抬头一片蓝天白云,低头红土绿树。如此美丽富饶的一片热土,如果没有战争、没有杀戮,完全可以被开发成理想的世外桃源……南苏丹的和平之路,还有多么遥远?”
有谁能料想,在这短暂的宁静片刻的前夕,南苏丹发生了怎样紧张激烈的冲突?且听杨帆一一道来。
7月8日,南苏丹共和国成立5周年前夕。在首都朱巴政府军和反对派之间爆发的激烈冲突宣告着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彻底进入战争状态……
仅在两周前,6月25日在南苏丹西北方向、距离首都朱巴680公里处的瓦屋地区爆发的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之间的严重武装冲突硝烟还未散去、惨烈场景历历在目……
图为当地雇员在冲突时的城中所拍。
6月24晚,在距离联合国瓦屋基地东南方向仅3公里处的瓦屋中心城区附近及周边地区,枪声大作、此起彼伏。基地内所有人员停止所有工作、生活等一切活动,惊恐地望向激战方向,紧张地监听着电台传来的实时动态,电台中不断传来的阵阵城区内工作人员呼救声,伴随着爆豆般机枪扫射的声音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22点左右电台中清楚地传来一女子虚弱的呼救声:“We are dying,please help us……”瞬时让身边几名女同事泪崩……今夜,注定无眠……
第二日清晨05点时分,新一轮的战斗打响,随着07时分左右来自营地周边区域的迫击炮、火箭弹、大炮和坦克的震耳欲聋的隆隆炮声,大家明白,此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警察部门召开紧急会议,根据当下局势调整警力部署和工作安排。
"我被分配驻守营区大门口,负责安全警戒和外来人员的检查工作。08时,当我登上营区大门岗哨向外观察时,眼前一幕确实震撼了我:近5000人的民众聚集在营区大门处,黑压压一片望不到头;在人群的外围,肯尼亚步兵营的战车封守着周边营地的主要通道,高射机枪架起,保险打开,边上放满了备用弹药箱;只见仅在2公里外的居民区,硝烟四起、火光冲天、枪炮声不绝于耳;营区不远处还有政府军的武装人员在不断穿梭、监控我方营地动向。大门处的难民逐渐增多,呼救、呐喊、嘶叫、谩骂声铺天盖地,随后有人开始冲撞大门,营区危机一触即发!"杨帆如是写到。
随后传来消息,基地东南侧1号难民营大门已被难民撞击坍塌,经紧急修补,勉强恢复正常使用。为防止如潮水般的难民涌入基地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联合国决定逐步疏散、引导包围基地周边的难民至基地外西南方向500米处的临时2号难民营,同时命令警察部门会同柬埔寨宪兵部队、安全部门共同对放行进去营区的人员进行无差别甄别和安全检查,全力防范当地军警人员、武装分子混入以造成战火蔓延至基地内。
在随后的紧张工作当中,我所在的警察小组成功拦阻三名企图进去联合国基地的南苏丹警察,截获自动步枪3把、手枪1把、弹夹13只,各类子弹近400发,成功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进一步确保了基地安全……为应对严峻的冲突局势,除严格遵守联合国制定的紧急方案以外,瓦屋三人党小组还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战时预案:防护装备全部上身,头盔、防弹衣始终伴随着执勤全程;通讯畅通,手机电台卫星电话保持24小时在线,定时与朱巴支委汇报情况;三人紧密团结,分分钟钟知晓彼此方位,每日碰头座谈彼此心理疏导;做好战时水粮储备应对极端情况、完善应急背包以防紧急撤离需要;同时与工兵、医疗大队密切联络,信息情报互通有无,做好进入防御工事掩体的撤退计划……
之后的一周,瓦屋冲突逐渐平息,但是难民数量与日俱增,从6月25日的5000人迅猛增长至2万人!随着海量难民退入新2号难民营寻求庇护,警察部门的勤务模式也做出巨大调整。作为原来负责与当地军警部门联系的高级调查员的我也随之调整至新2号难民营内工作,负责安全警戒工作。新2号临时难民营虽比邻联合国基地约500米处,但地处空旷地带,四面无任何遮挡物和掩体,对外防御硬件条件极其简单,而且由于人员混杂居住,成分复杂,辨别难度大,内部种族众多,冲突威胁严重。针对以上内外情况,瓦屋党小组决定在出勤时严格穿戴防护装备,同时携带警棍辣椒水等自卫警械,严守安全,确保无误,将纪律执行到底、将风险降至最低……
乌云笼罩着城市上空
难民营生活艰苦
随着大量本在城区内的联合国工作人员撤至基地内修整,营区内的生活压力异常巨大,缺水少粮情况十分严重,每人每天限量供水5升。营区内的生活在冲突后变得格外艰苦,营区外临时难民营的工作也是艰辛无比:由于条件简陋,人手短缺,警察部门的工作十分艰巨:对外要警惕武装冲突,对内要处理层出不穷的打架斗殴、偷窃扒摸,尤其是进入难民营人员的安全检查工作……白天06时至18时,火毒的烈日、沉重的装备、繁忙的勤务、紧张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折磨着每一个人的身体和神经;晚班时段不可预料的种种突发警情、铺天盖地蜂拥而来的蚊虫叮咬让人不寒而栗;雨季时分的瓢泼大雨和之后的疟疾隐患让人疲于应付;2万人聚集而产生的种种传染病隐患更是让人防不胜防……朱巴冲突爆发后,作为刚刚经历过地区冲突的瓦屋地区异常敏感,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所有人还未完全放松的神经又一次绷紧。
在惊闻中国维和步兵营2死5伤的噩耗后,哀悼之余,我一再提醒自己:我们仍处战争地带,警报并未解除,危机随时可能出现。维和任务期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执行任务。为不让祖国失望,不让亲人伤心,安全这根弦时刻不能放松……
南苏丹的紧张形势。
7月10日,朱巴的战斗并未完全平息,瓦屋的工作仍在紧张进行。18时30分许,适逢我在2号难民营门口执勤,对每一名进去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心中牵挂着身处战火中心地带的兄弟们,耳中始终监听着电台的最新消息,手中不停进行着安检工作。刚刚搜查入手一把匕首,还没来得及登记造册,只见10米开外一青年男子慢慢向我走来,随着距离的拉近,他的步伐愈发缓慢,最终在距离我5米左右站定。我向他招手示意上前接受安检。忽见他猛一转身,拔腿就跑。意识到情况不对,我大喊一声示意防暴队留意该人。但见他右手一挥,一个球状物落入我们执勤点难民营铁丝网处。防暴队的追击还在进行,我走出两步定神一看,顿时目眦欲裂、浑身汗毛炸起。凭我有限的军事知识也辩明这是一颗手雷!下意识得后退两步,嘴里在不停招呼身边同事后退、后退、再后退……强忍心中震惊,立刻要求肯尼亚步兵和加纳防暴队疏散周边民众,拉出警戒区域,立刻汇报安全部门,请求UNMAS(联合国拆弹部门)协助。
20分钟后,人员就位,开始拆除雷管,随后用胶布缠绕,和弹体一同放入沙袋防爆。全部处置完毕,定下心来,我发现早已干透的防弹衣又一次湿透,回想当时那人如果是拔弦后扔出,可能,也就没有可能了……结束执勤,回到驻地,一边清洗混杂着汗水和泥沙的避弹衣,一边不停地告诫自己:务必注意安全、绝对完成任务、顺利凯旋而归,瓦屋三人党小组一定会坚守到最后的胜利!
小苏
今年5月,杨帆回到苏州进行短暂休整。同时,他接受苏州媒体的采访,让大家了解了苏州维和警察在南苏丹的故事。
难民营里的孩子叫他China papa
去年,他和来自江苏省其他地区的12名民警一起,前往南苏丹维和,后被分配到南苏丹第二大城市瓦乌的难民营执勤,为期一年。
据了解,当地食物短缺、交通不便、通讯困难。持续的高温天气、甚至连续多日最高气温在40℃以上,给身体造成极大的负荷。紧张的安全形势、突发的武装冲突,让他神经时刻绷紧。一周工作7天、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强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大考验。
工作之余最重要的“娱乐”是学习,杨帆是英语专业出身,但当地难民有自己的语言,为了方便交流,也为了获得难民们的信任以便开展工作,杨帆向翻译学习阿拉伯语言和当地的其他民族语言,杨帆说感觉学习的时间不够用。
杨帆和难民营中的难民相处融洽,他是唯一一个290多名难民都能叫出名字的警察,也是唯一一个能叫出290多名难民名字的维和警察。特别是难民营中的孩子们,他们亲切地叫他China papa。China papa会给孩子们放电影,发小礼品给孩子,教他们和平的意义。
在这里,孩子们的幸福真的很简单,捡来的破瓶子挂在身上随着韵律舞动起来,生活再苦,笑容绽放在脸上,内心是快乐的。杨帆说,这个时候,你就感受到快乐跟金钱无关,能活下来就是一种幸福。
尽管身在难民营,孩子们用自制的泥丸子当足球,这也让杨帆心疼不已,“要给孩子们组建一个足球队。”
在杨帆发布的微信日记的影响下,姑苏公安分局治安大队的同事们还自筹资金,为南苏丹当地的难民儿童购买足球、篮球、衣服、文具等物资,邮寄到瓦乌,赠送给当地的儿童。
最揪心看到当地人生活困苦却无力帮助
据了解,这个维和团队一共三个人,分别是:苏州市公安局公交分局副局长张亦林、姑苏公安分局治安大队民警杨帆和昆山市公安局民警张岩。
“艰苦”是张亦林对执行维和任务工作的最深印象。要克服的“第一道难关是水土不服”,张亦林记得,当年在东帝汶执行任务时,因为地处热带,终年高温酷暑,在室外工作时,一趟巡逻任务下来,衣服要湿透好几次。
更可怕的是疾病威胁。当地蚊子特别多。到东帝汶不久,他就感染上登革热,连续7天高烧42℃,好在体格强壮,最终撑了过来。
对于此次前往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大家都做了充分准备。张岩告诉记者,南苏丹气候同样恶劣,气温经常超过40℃,没有干净的水,不通电。因为多年战乱,枪支弹药在社会上留存较多,安全问题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此次执行任务的区域属于监督区、非执法区,所以原则上他们并不配枪。如果出现突发紧急情况,联合国负责维和任务的部门也会为他们装备武器。
除安全问题外,最困扰维和警队的还有物资匮乏问题,做饭也是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杨帆开始自己种菜,空心菜、丝瓜、土豆等等,他甚至学会了发豆芽。除了学会种菜,杨帆的厨艺也见长,红烧牛肉炖得“十分诱人。”
“自己的问题总有办法克服,但看到当地人生活困苦却无力帮助时,才是最让人揪心的。”杨帆告诉记者,3月5日当天执勤时,车辆行至一村落附近,一个4岁左右的娃娃一边向车辆跑来一边挥手示意。杨帆急忙靠边停车,来自肯尼亚的搭档说,孩子肯定是来要钱的。正当两人还在讨论要不要给钱时,周围的其他孩子全围了上来。最终,杨帆把包里准备做战备粮用的饼干全拿出来分给孩子们。返程的路上,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只希望他们早日走出困境。”
执法记录仪器派上大用场
中国维和警察扬名同行朋友圈
2月9日,瓦乌难民营分发联合国救济粮。当时天气炎热,现场人多粮少,维持现场秩序的**们都担心会出现问题。果然,在大家排队登记个人信息时,突然争吵声起,紧接着人群中出现打斗,现场一片混乱。机灵的杨帆立刻打开从国内带去的执法记录仪,一边制止冲突,一边呼叫增援。事态平息后,警方追责当事人,但因为当时太混乱,没人注意到谁是始作俑者,来自美国的维和**们一筹莫展。杨帆则拿出执法记录仪,回放事发当时拍下来的视频,事情经过显示得一清二楚。外国同行们立即对杨帆刮目相看,并对这个在苏州公安执法过程中必须配备的工具也十分感兴趣。杨帆在其朋友圈日记中写道:中国公安系统培养出来的“固定证据意识,在国际执法环境中再立新功。”
素材来源:杨帆朋友圈 精忠盔蓝
媒体采访:城市商报
责任编辑: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