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过年开心吗?
不能光顾着玩光顾着吃东西呀,
和长辈聊聊天,
听他们讲过年的故事,
也不失为一件美事噢~
下面一起来听听来自五湖四海的小伙伴们发来的他们的长辈过年的故事吧~
小科
生技16 陈朦
爷爷说他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过春节。一进腊月,就数着日子盼过年,吃瓜子、花生、糖果等,每家都弥漫着炒花生的香味。腊月十五一过,年味就更重了,小学生还没放假,家里的大人忙着置办年货,给家里的孩子买布做新衣服,准备买肉,买新床单等。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打扫房屋,意思是祭灶,送灶王爷上天时,“上天言好事,下地呈吉祥。”三十上午家家户户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红的春联,屋里张贴着色彩鲜艳寓意着吉祥的年画,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晚上蒸大米饭,大锅炖肉,但米饭要留下一点点,意思是年年有余。
汉语16 钟梦斌
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年里最重要、最放松的时候应该就是农历新年了。除夕以及除夕夜后这几天,家家都团聚在一起。在我们家,从长辈那儿拿红包是要跪下磕头的。有些人不认可,但我以为这很好。在长辈面前跪下,轻轻把头碰到他的脚尖,再抬头的时候看见爷爷奶奶笑盈盈的脸,有一种亲情的仪式感。这都是平时不会做的事,一年里只有除夕这一天,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愿意毫不犹豫地在你面前跪下。
再说说像年前逛超市这样的事,大概每个家庭都少不了吧。我家也不例外,每次年前都一家子一起去采年货。瓜子、花生和糖,薯片、饮料和辣条……大人们在这时候总笑着说:“想吃什么都可以拿哦。”小孩子就笑开了花儿。超市里放着九十年代的新年曲子,“新年好,祝福大家都新年好。”虽然土气,但听着听着总觉得,这才是年啊。我很愿意听这样的歌,在过年的时候。
每逢过年,小孩子闯的所有祸也可以“免罪”。打碎一个碗,弄坏一个物件儿,牌局上的大人们也只是先扔出手中的牌,再轻描淡写挥挥手,说一句:“算了,算了,大过年的。”听到这句话的小孩子们像获得“免死金牌”一样,又到别处闯祸去了。
地信15 虞文卓
这天,吃完饭,爷爷躺在椅子上半闭着眼养神,我帮妈妈贴春联,贴完了看着成果,抑制不住有点自豪,爷爷感叹:“哟,小伙子能干了,你知道贴春联的习俗怎么来的?”看到爷爷一扫刚才的睡意,炯炯有神的眼睛,就知道又要讲故事啦,于是我配合的望向他,爷爷点上一只老烟袋,眯起眼睛,吐了一个烟圈说道:“过年 ,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家门口贴对联已经是很古老的传统啦 ,在以前呢, 对联是没有字的,只是两条红纸。那是因为,以前传说有一种叫做‘年’的怪物,专门在每年的最后一天出来吃人,大家都很害怕, 在那年的最后一天呢,有一户人家就发现这个怪物很怕火。然后,他就告诉所有的人在家的门口贴上红色的纸, 结果年真的就怕了,不敢在吃人了。后来,因为过年是个很吉利的日子嘛 ,人们就在纸上写上祝福的话,就是春联的由来。”
爷爷打开话匣就停不下来啦,看到我望向窗外的灯笼,便说:“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听到这里我才知道挂灯笼的意义,我家的灯笼挂得真漂亮!”
“那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大人要给你们小孩压岁钱吗?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广电16 孙萌
小苏
图为孙萌父母年轻的时候噢~
说起过年的故事,我爸有话要讲了。他说以前小时候腊月二十几就开始跟着他的父母走亲戚访好友了,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大年过完。每天在不同的亲戚家吃酒碗,跟着小伙伴们放鞭炮,炸菜地。最高兴的事就是拿压岁钱了,虽然不多,一块两块的,但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现在过年很少有这样的气氛了,他感叹道。
广电16 吴协文
我听奶奶讲述了他们那时过年的故事。奶奶总是这样开头——你爸小时候,我们可没有这么多肉吃。
奶奶从穿、吃、压岁钱等方面讲述了他们小时候过年的情景:穿——“老大新,老二旧,老三缝缝补补”,做一件新衣服要从第一个孩子开始穿起,一直穿到最小的孩子穿不下为止。吃——一条鱼端上又搬下,直到过了元宵节才能动筷;初一早上去左邻右舍拜年,大伯大婶拿出的是蕃薯糕、蕃薯丝,连瓜子、橘子也难得看见。压岁钱——只有一角、二角,如果拿到一元的,那是高兴得一夜也睡不好了。
从前生活不好,普通人家平日里都是吃粗粮,荤腥儿更是少见。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很早就要开始置办年货,对年货也十分讲究。年货中鸡、鸭、猪等肉类是必不可少的,从年三十那天开荤了,一直吃到正月初七再恢复到平时的粗茶淡饭。那会孩子们最喜欢过年了,过年也成为他们最好的记忆。
再说衣服方面吧。奶奶说,以前哪有买衣服的,都是买了布料回家自己做。那时候连缝纫机都没有,全靠手工一针一线缝制的。做好的棉袄棉裤要等到过年才舍得穿,差不多就是年初一的时候,大人、孩子们从里到外换身新衣服,大家都特别高兴。听爷爷说,我爸上学的时候,平时都用铅笔头写字,过年了才给买两支新铅笔,爸爸就喜欢的不得了。
幕墙16 季爽
老家前有一条青石板路,地板透亮玉质,往前不停延伸,伸入无尽的时空深处,而我则在路旁听着奶奶讲述着那属于她的故事。
奶奶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跟老家里的大多数同代人一样,她把她的一辈子都献给了这片养育着她和她子女的土地。跟城镇里的姑娘不一样,奶奶的故事里面没有霓虹闪烁,没有大鱼大肉,也没有恭贺新禧,有的只是苦中作乐。家里人会想着买肥肉而不是瘦肉,因为肥肉可以熬出油,而猪油可以做很多菜的底料,可谓当时的万能食材;那时老家也难得见到猪肉与鸡肉,送礼因此也是些显而易见的兔肉;过年家长们也最多给孩子们准备一两颗糖果,我们现在想要的崭新衣服那是想也不用想的。那是一片灰色的记忆,偶尔也泛起彩色的光芒,便是那过年的味道。即便如此人们依旧想尽办法让过年充实一些,奶奶当时很灵巧,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她手上幻化出千种模样;还有家里人煮的杂烩汤都是过年时不可多得的趣事,仅这些够奶奶她们笑着跨过一年。
回忆像是一条柔软的丝带一点一点诱出深藏的记忆,奶奶的神情丰富,有黄昏的惆怅,又有宿醉难醒的落寞,可她的嘴角却微微上翘。此时此刻,我仿佛觉得奶奶变成一个少女,脸上带着红晕讲着只属于她自己的故事,只是她是乘了时光机器来到现在却再也回不去的旅人。
张钰婷
三十的晚上往往是最忙碌的,母亲总要为孩子缝制新的衣服裤子,因为以前放假的时间短,总是在年三十当天才开始打扫卫生,所以赶制新衣就成了三十晚上必不可少的项目,邻居里如果有非常擅长缝制的,都会相互帮忙为孩子制作新衣服,到了年三十深夜里还在纳鞋底,钉扣子都是常有的事,有的大人们会把新衣服放在暖气上烤,初一早上孩子们就会穿上温暖的新衣服了,有的大人们会把糖果放在孩子的新衣服口袋里,小孩子们第二天早上起来一摸到口袋里的糖,就仿佛拥有了一年的好运气。
大年初一的早上充斥着兴奋的情绪,如果初一的早上起了个大早,那将意味着新的一年整年都会起的很早,也象征着勤劳和刻苦,初一那天是不叫小孩子起床的,如果觉得晚了,小孩子还没有醒,大人们就会轻轻在小孩子耳边说一句“过新年啦”,兴奋的孩子们一定会清醒过来,乖乖地穿好自己的新衣服,小孩子刚起床往往是不说话的,更不能哭,因为新年是一定要说吉利话的,有时候不知分寸的孩子们害怕自己说错了话,索性不说一句。初一的早上一般要吃面条,吃完了早饭,一家人就会快快乐乐地出门去,最好的就是买票去看一场电影,如果去晚了没有票,就带着孩子各处逛一圈,荡秋千也是很有趣的,要排很长的队。中午回家就不再讲究过年吃好的了,可以吃年三十中午的剩饭,剩饭代表年年有余,是吉利的兆头,生活改进了中午就会吃饺子,以前的生活不好,有重要的客人来了才吃米饭,四川不兴吃炒菜,总是煮菜凉拌来吃,别有一番年味。
三十初一是不走亲戚的,从初二开始串门,看望亲戚朋友,初三也是可以去和朋友们一起玩的,以前放假的时间少,年过到初四,就要上班了,这个短暂的新年也就算告一段落了,以至于后面的正月十五都是后话了。
更年长一些的长辈小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听戏,什么戏都爱听,直看到天黑才回家,“那时候想有一点什么娱乐真的太难了,距离太远,现在坐在家里什么都能看,真的很方便。”他们由衷地感慨道。
国教15 张爽
奶奶说以前的日子特别苦,只有过年才是最享福的时候,有肉吃,有新衣裳穿。过年做的肉骨头不能叫“骨头”,要叫“金条”。 爷爷也回忆道,如果碰巧过年煮的饭是生的,这就是个好兆头。因为“生”就代表“升”。 大年初一到村里各处人家拜年,意外地发现了我居然有个祖宗!祖宗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是依然精神矍铄。我母亲告诉我说,因为他是个会写字的文化人,几十年前快要过年的时候,全村的人都要找他写福字、写春联呢!厉害了,我的老祖宗!
人力16 杨楠
从腊月二十六开始,家家户户就要开始准备过年啦,过年时一定要做的是馒头,豆腐,豆腐皮这些。馒头往往一做就是几百个,因为一年只做这一次所以要做很多吃到春天。还要杀鸡宰猪,那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肉,小孩子们都很开心。到了小年夜,就要开始换对联了,小孩子们早就把自己洗的干干净净准备换新衣服拿压岁钱,除夕夜的傍晚,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门口撒上白粉并点燃,意味着第二年粮食大丰收。
英语16 凌姝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过年最重要的往往离不开那桌团圆年夜饭,尤其是父母长辈那一代由于粮食等资源匮乏,要为全家人准备一顿年夜饭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心力。爸爸说他小时候过年,爷爷会提前几周就准备过年的腊肉,奶奶往往一清早就起来去很远的地方采购过年需要的年货了。爷爷往往会在年夜饭之后,为大家端上自己做的八宝饭,这是每年过年都会吃的。每年大家还要去寺里烧香祈福,许下自己诚挚的心愿。
汉语16 孟茜
我的外公是极爱热闹的,每年过年,他反而是忙的最热火朝天的那一个,心心念念盼的,就是一家人和和乐乐的过个好年。远住的儿女,谁都想奔着这个完整的家,送走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岁。可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有一两个孩子被绊住了脚步,不得归来。就在几年前,外出给太公送年货的外公,竟遭遇了车祸,当场就离世了。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外婆整日以泪洗面。
那些年里,每个人都不好受,可日子还得过下去。恰逢家里有件喜事,小摆了一场宴席,连外婆也‘人逢喜事精神爽’了。这让几个舅舅都舒了一口气,私下悄悄合计,决定每年年前寻着一件喜事来使自己的母亲高兴高兴。也不求摆上大场面,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坐在一起吃顿饭,提前将年味炒起来,让喜庆的年变长,让外婆忘了悲伤,专享儿女之福。
原来这一桌桌宴席不仅仅是一件喜事的欢庆,还包含着几个儿女深深地、绵密的舐犊之情。在我不知道的那段岁月里,那些亲人又是怎么将自己的担忧与小心翼翼化为一场场小小的庆典,只求自己的母亲展露一丝笑颜。
广电16 周齐慧
妈妈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那么妈妈过的新年自然是淳朴的农家风味了。过年对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好吃的啦!炒黄豆儿,炒红薯片儿,落花生······数不尽的炒货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是妈妈儿时新年最熟悉的味道。妈妈回忆起那时外婆最喜欢将各种零嘴儿装进几只粗纱手套,妈妈就和几个姐姐各捧一只手套,穿街走巷,嘴上却是嚼个不停。
英语16 王玮
爸妈过年时最高兴的就是穿新衣,吃一桌子的好菜,还可以跟兄弟姐妹一起嬉笑玩耍。为了迎接和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家里都会杀鸡宰猪,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那时买东西不像现在便利,置办瓜子花生都是自己亲自用大铁锅炒,还会炸麻花、油条。到了大年夜的零点爸妈会随着他们的父母一起去烧香,为新的一年祈福。爸爸说他们小时候的黑芝麻糖和糙米是他最喜欢的,妈妈则最喜欢爆米花。爸爸最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放鞭炮吓女生,喜欢那种简陋的火药的味道。妈妈喜欢和小伙伴一起逛集市买一些小玩意。
而外婆过年的时候,因为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外婆小时候过年的时候是吃大锅饭,不许自家开小灶。外婆会帮着家里搓团圆,做团子,意在一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英语16 孙碧林
对于过年的习俗,从儿时便听爷爷讲到大的。当年,爷爷奶奶还在比较荒野的农村,住在祖辈留下的四合院中,其院落分为好几块,好几条,整齐有序。大院有一主厅,专门供过节聚集活动时使用,尤其是这样隆重热闹的春节。其他院落的邻居亲戚都聚在一个大厅里,从早到晚,从小到大同享春节之乐,团圆之喜庆。自是有那鞭炮声作伴,小毛孩点个爆竹,捂着耳朵,飞快的跑远,便听那炮仗“噼里啪啦”炸个不停,一群孩子嘻嘻哈哈,好不开心,把这一年的烦恼与晦气都驱逐个干净。女人们磕着瓜子闲聊着,言语中比较着去年各家粮食的收成,谈论着自家孩子的前途,亦或是今年备下的年货是多么的齐全,叽叽喳喳,好生热闹。
到了晚上,却略显恐怖了,每次爷爷提起,我总能被吓得哆嗦,直到大了,才好了些。这个县傍山而建,四周便是荒山野岭。平日里,父母不能轻易让孩子乱跑,否则便会叫那山上的恶狼叼了去充饥,甚是可怜。于是,除夕夜,县首领便带着强壮的汉子点着火把到山中驱散这群野兽,保这一年再无生命消逝。
英语16 时晓宇
爷爷回忆道:“我的老家在我小时候是很重视过年的,虽然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不是很富裕,在我的记忆中,年味十足。贴红对联、穿新衣服、吃肉、放鞭炮、吃糖果等等。
那个时候家里给我买鞭炮,但是很少,我记得二踢脚才买了20个,小炮买了5挂(100响的),我每天眼巴巴地看着这些鞭炮,总想找个机会放一个听听响,但是不敢,怕挨打。我的哥哥会额外的给我一挂小炮让我玩。我就拿着一盒火柴找小朋友显摆去了。我把小炮放到墙缝里放,放到瓦片里放,放到牛粪里放,放到玻璃瓶子里放,放到狗眼前方放,反正就是觉得这样好玩。好玩的结果是出了小小意外事故。我在扔点燃的鞭炮的时候,没有掌握好时间,结果小炮在手里炸了,幸亏小炮威力小,只是把指甲炸劈了。把小炮扔到玻璃瓶里那次最危险,因为三个小孩同时往玻璃瓶里扔小炮,结果是玻璃瓶子被炸裂了,幸亏没有炸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极有可能将眼睛炸瞎了。有人当了“叛徒”,我们几个小孩子回家后都挨了打,打得很重,鬼哭狼嚎的。就这事记忆犹新,难以忘记的。”
英语16 顾永月
按照老家的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这天, 人们都要把灶台打扫干净,杀鸡宰鹅祭“灶神”。腊月二十五前后,人们选择吉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干干净净迎新年。
我听我爸妈说,他们小的时候过年很热闹。一个庄子里几乎都是有亲戚关系的,所以孩子们经常组队一起从村一头到另一头挨家挨户拜年。好客的主人往往会拿出糖果瓜子来招待,还有就是必不可少的压岁钱,现在压岁钱都是二百、五百这样给,然而我爸爸说当时的压岁钱能拿到二毛已经挺不容易的了。毕竟时代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对于孩子来说压岁钱也不在是唯一的零花钱来源,但其中长辈对后辈的关心与爱护的心意是不可替代的。
邱西倩
今年过年没有回老家,而是和爸爸妈妈在广东过的年,虽然没有在老家那样浓浓的年味,可是一些习俗依然延续。奶奶说过,在0点钟声敲响的时候要吃素馅饺子,什么韭菜、鸡蛋、豆腐统统包进自己擀的饺子皮里,寓意新的一年肃肃静静,安定幸福。看着白白胖胖的饺子在开水中翻滚,不一会都漂起来,满足小馋鬼的胃口。吃完饺子,按照习俗要给天老爷和祖先烧纸钱,小时候不懂事,奶奶让磕头就磕头,还偷偷瞄一眼奶奶,只见她双目向天上看着,口中念念有词,不过在说什么我就不知道了,小时候过年真有意思。
过
年
啦
欢迎小伙伴们在评论里
给小苏小科留言,
一起分享你的过年故事吧~
苏州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采访:官方微信、微博编辑部 学通社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