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苏州科技大学”关注公众号
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天津大学承办的2016年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于10月12日-16日在天津大学举办。我校土木学院由陆承铎、黎明老师指导,王振宇、龚富涛、孙宽三位同学组成的代表队经过顽强拼搏、默契配合,最终获得此次竞赛的二等奖。
为备战此次大赛,土木学院于2016年6月在主办方公布赛题之后举办了 “中亿丰”杯结构设计竞赛(校内选拔赛),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确定了参加国赛的代表队员,并选派了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封闭训练。在训练期间学院多名教师多次亲临训练场地,对同学们制作的模型进行现场指导,并提出了优化改进方案。
悄悄放一拨比赛现场图,让我们来见识下什么叫做高!大!上!
准备过程中,参赛同学付出了多少汗水?结构设计的未来前景是如何的?带着这些问题,大学生通讯社的记者们采访了来自土木工程学院14级的获奖学生——领队王振宇及队员之一的龚富涛。
记者
首先非常感谢学长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一个较高的目标能使人获得更多的动力,比赛之前你们定下了什么样的目标呢?比赛中遇到的困难和迷茫是如何克服的呢?正式比赛中面对来自优秀学校的竞争,有没有较大的压力?
王振宇
这次比赛是奔着一等奖去的,感觉准备还不是特别充分吧,最终获得了二等奖。比赛刚开始到时候,老师给的要求是提高载重比,模型越大载重就越大,但是载重比不高,把模型给做轻了,载的就不多了。那时就不停地反复做,我们把能看到的合理的都尝试了许多遍,也找不到合适的。那时是八月份,最迷茫的时候,天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做得很辛苦,但是能放上去二十公斤、三十公斤,这就值了。我们是相信自己的。去年暑假也是留在这边,作为观摩队,学习比别人多学一年,起点相比算是高的。其它学校也有各种高手,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今年的目标定在一等奖也不是没有可能。
记者
花了足足三个月的时间应对比赛,你们认为是否值得?准备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一些意见分歧和突发事件?在比赛过程中指导老师对你们的帮助大吗?
王振宇
这三个月花得很值。对于别人来说是一场比赛,对于我们来说更是一个心路的历程,一个身体力行的过程,重要的是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思维能力。在准备过程中,每隔一两天老师都会来指点我们,教我们学习软件,3D打印技术。一开始的时候,做的模型不尽如人意,互相之间有很多意见分歧,但这算不上是有多大矛盾,反而是促进我们进步的,正是不同的意见使我们最终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比较出人意料的事情是, 挠度(弯曲变形时横截面形心沿与轴线垂直方向的线位移)超过4.0毫米,分数会降得很厉害,在准备时特别接近4.0毫米,分数一下子降了下来,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龚富涛
还有一次载重比达到目标,很高兴。原计划继续优化,但是越优化越差,始终找不到原因,一个下午几乎停工了。为什么继续优化反而载重不佳,大家都在想是设计出了问题还是结构出了问题。后来终于找到了原因,是某一部分单独优化太多导致局部破坏,步骤跳得太多,牵一发而动全身。受力分析要不断测算、不断改进的,黎明老师和陆承铎老师一个暑假都陪着我们。在形式探索的时候,陆老师也是给了很多建议与帮助,几乎是一有空就往我们那去,后期模型定下来,陪我们熬了很多个夜晚,一起计算,真的很感谢他们!
记者
作为队长,你是如何协调队员分工的?觉得通过比赛有什么重要收获?
王振宇
其实我觉得自己做得也不是很好。日常工作和模型完成中,我负责柱子,支撑结构,孙宽完成制作大杆件,龚富涛负责组装。遇到问题较多的时候,还是龚富涛能率先整理出思路,他的基础知识更扎实,我对整体性能更了解,他们负责结构组装。主要还是团队精神吧,这也是学校的荣誉,在一个团队中,不管哪个人的想法有多好,毕竟要三个人通力合作,共同实现。
记者
比赛的题目是在多久之前知道的呢?你们的设计蕴含了什么理念与价值?可以谈谈传统力学与西方力学有什么不同吗?
王振宇
题目很早就知道,但准备是全封闭式的,一个团队十来个人,从什么都不会开始一步步学。一届一届传下来的。应该说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外面人是不许拍照的,资料不许对外宣传。最开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就去看别人是怎么设计的,结合自己的材料思考,试着组装,合理优化。比如上海南站火车站的结构,我们之前就做过,效果只能说还行,后来继续优化,但用的都是现有结构,特点是比较安全,但是浪费材料,做出的东西质量也大。老师就指出不能这样做,对竞赛来说不合适,要跳脱现有体系,能不要的全不要,是多余的都去掉。最开始是空间比较,然后是周边比较,机构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轻。其实就结构而言,东西方是相通的,西方可能更偏建筑方面,我们更注重内在结构设计。
龚富涛
14日15日比赛。11日到达,提前了五天。老师的叮嘱就是不要紧张,不要多想,放松。材料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新颖的,材料的作业及性能,可以说我们还是很了解的。但题目对于我们来说是新颖的,今年的题目出的非常好,我们光研究赛题就花了很多时间,它的赛题不是说光看一遍就可以明白的,要实际参与进来分析之后,才能知道赛题的好处。考察点是载重比,但只有载重比是不行的,还要轻,单方面理解是不对的,需要不断探索,很多学校这方面有失误。最终模型自重112克,载重45公斤,按载重比来说,比东南大学高,但挠度上的失误与一等奖失之交臂,非常遗憾,原来准备的时候有学长说可以改进,比赛的时候不敢改,本来可以挖掘更多潜力。天气也是原因之一,天气干燥材料易碎,需格外注意,但因为下雨,过了两天吸潮变软。做模型一共用了10个小时。从上场到结束一共14个小时。快完成的时候也会去别的学校走走看看,有些作品不但精巧,设计理念上也有突破,记录下来可以给下一届作参考。做得好和用心去做就是不简单。我们也看了拿一等奖的学校,他们设计的形式很简单,但都是经过严格计算的。这是一场群英荟萃的盛宴。
记者
参加赛事对上课有什么影响吗?大家可能有普遍想法,工科非常枯燥,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王振宇
冲刺阶段会有一些缺课。但是所有专业课我们都按时上,作业自己抽空完成,不去上课的情况很少,保证协调平衡,不影响学习。我一开始就是喜欢这个专业的,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中我想这个专业会面临一个重大的变革,在变革中要把握好机遇。
龚富涛
课余时间我会玩玩滑板,出去游个泳,个人感觉日常生活不是很枯燥。准备赛事时作为小小的奖励吧,载重比超过多少,一起放松一下打个牌什么的。
记者
拿奖回来对于日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王振宇
是一个促进自己学习的动力吧,毕竟学习上因为竞赛落下一些,要迎头赶上。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大学生九大学科竞赛之一
旨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以及通过省、市、区域竞赛获奖并获得推荐的院校才具备参赛资格。参加本次比赛的共有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124所高校的125支代表队,大赛共评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14名、二等奖26名,三等奖39名。
“
让我们为苏科大喝彩,
相信苏科大在众多辛勤的老师和莘莘学子的共同努力下会越来越好!
学通社记者:季爽 张孟君 尚静 龙如楠 周悦 叶元沁
责任编辑:常钰清